浅谈《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

2011-01-04 04:53杨传中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歌安徽音乐

杨传中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浅谈《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

杨传中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安徽地方音乐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教育教学价值,了解安徽地方音乐文化生态状况及《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安徽地方音乐;文化生态;教学资源;课程建设

《安徽地方音乐》课程,是安徽省属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 《课程方案》)(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文件颁布实施)的指导下,已经开设和应该开设的地方和学校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实践,有利于提升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以更好地适应21世纪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提高安徽省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课程方案》关于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指导意见,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地方和学校课程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内容涵盖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安徽地方音乐》课程按照课程属性应该定位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和实施教学。

二、开设《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意义

地方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积累创作的活态音乐文化,伴随人民的生产生活,表达人民对劳动生产的热爱,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的情感世界,表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带有地域色彩的地方音乐,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劳动生活方式和地域风俗民情,表达着当地人民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共同的社会心理认同,具有特殊的价值。

1.历史价值

地方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特定地区特定地理、文化、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重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其音乐、舞蹈、节奏、韵律、音乐文学题材均直接来源于本土劳动和生活,借以表现艺术程式的音乐道具往往直接来源于当地劳动工具,艺术表现内容与本土的地域风情密不可分,题材直接取自当地劳动生活内容。地方音乐承载着重要历史价值。

以安徽地方音乐为例,宣城民歌《翻身妇女小唱》:“想起我从前的事,泪呀汪汪,家里舅爷和娘把我嫁到张庄,十六岁的姑娘出嫁当新娘”,反映了旧社会宣城地区的婚嫁习俗;芜湖民歌《感谢党的好主张》(灯灯调):“家家户户嘛灯灯呀呼咳,入公社喏哟呵,跃进歌声到处扬哎哟哎嗨哟”,反映了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历史面貌;当涂县的薅稻歌《熟透的庄稼一片黄》等反映了当地劳动生产方式和情景;凤台县的花鼓灯歌《农村一片新气象》:“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方向,我心也明来眼也亮,歌唱党的领导好,农村一片新气象。盖得平楼小瓦房,家里陈设真漂亮……收录机子哇哇响,电视机天天放,《辕门斩子》《杨家将》,《少林寺》 的小和尚”,再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台农村历史变化状况和时代特征。至于地方音乐中的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以真实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原型塑造民间艺术形象的情况,则是不胜枚举的。

凡此种种,每一个地方音乐的品种,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这些音乐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深深烙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面貌,均可在地方音乐中窥见一斑。这种以民间音乐形式进行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自觉传承,地方音乐是再现、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的史料源泉,其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文化价值

地方音乐在形态上、调式上各具特色,在歌种、乐种、曲种、剧种方面带有典型的地域风格。不同方音乐体裁之间,音乐元素相互渗透和交融,生动的表现出文化层面上的相互包容和交流,融合与沟通,以及在艺术层面上表演方式和表演程式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以安徽地方音乐为例,五声音阶是构成本地区民歌的基本素材,音程以级进为主,跳进音程不为多见,并多集中于本区的北部。节奏节拍方面,各种自由散板式的节奏也得到普遍的运用。繁复多变的地理环境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乐种。仅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安徽省地方音乐就占了12项。

安徽地方音乐集中蕴含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生动地体现了长江文化、淮河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以徽商徽戏徽式建筑为表征的徽文化的特色十分鲜明。安徽复杂的地理环境、多民族聚居和历史上不断迁徙的族群特点,形成了地方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例如安徽的《凤阳花鼓》内容反映了淮河风情,艺术特点则为姊妹艺术吸收,山东琴书、淮剧、黄梅戏等在唱腔上均吸收了凤阳花鼓的曲调元素;安徽大鼓、安徽琴书均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安徽民歌的音乐养分,借鉴了山东大鼓、徐州琴书等兄弟艺术的表演样式发展而来;沿淮地区花鼓灯歌舞艺术,极具人民性、时代性,通俗易懂,生动灵活,表现了淮河儿女的刚毅、健壮、诙谐、开朗、粗犷、幽默的个性,其后场小戏成为安徽地方戏推剧的母体;花鼓灯艺人陈敬之、冯国配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国内外进行了花鼓灯艺术的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

地方音乐,承载文化信息、易于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对丰富专业创作、丰富姊妹艺术的发展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先具有了文化价值,才具有了文化的传播价值和艺术传播行为。

3.民俗价值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①引自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地方音乐,受特定地区地理、文化、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民俗特征。地方音乐在文化上传承地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上来源于物质民俗生产和精神民俗生活,内容上取材于当地的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表演上借助并服务于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活动;艺术表现上与民间文学、民间语言艺术、民间体育舞蹈、民间游戏娱乐活动同根同源。

以安徽地方音乐为例,巢湖民歌反映了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湖泊生活民俗,巢湖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襟江临湖,历史悠远,人文荟萃,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纯朴的民风民情,蕴育着宝贵的民歌艺术遗产,巢湖民歌中既有反映山野劳动的山歌,也有反映长江沿岸、巢湖岸边生活的渔歌,还有享誉全国的巢湖秧歌和劳动号子。巢湖原始民歌中的船夫号子、木排号子、舂米号子、打硪号子、车水号子近70首,秧歌、田歌、山歌、牛歌等近百首,灯歌、小调150余首,无不反映了巢湖地区风土人情、生产风俗与生活习俗;安庆的黄梅戏,泗县的拉魂腔,合肥地区的庐剧,亳州的二夹弦等十余个地方剧种,唱不尽的民风,演不完的乡情。

地方音乐兴于民俗、长于民俗,这种地域文化之花靠民俗滋养,也养护着民俗活动的代代繁衍,其民俗价值是音乐文化价值中最为宝贵和鲜活的部分。

4.审美价值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功能,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审美性决定的,因为从艺术的生产的角度来讲,构成一件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人工制品,而不是天然物;第二它必须具有能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审美价值。”②引自奚传绩著《艺术教育丛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第86页)地方音乐,从艺术发生学角度而言,其一经形成,便自然而然的具有了审美价值,表现在音乐品种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音乐表演上的形式美,内容上,讴歌自然的真实美与自然美、赞颂人物的阳刚美、阴柔美。地方音乐的审美价值无处不在。如安徽民歌中号子刚劲有力,山歌情感质朴,小调婉转动听,歌舞律动自然,说唱音乐扬忠抑奸,戏曲音乐演古讽今,说事道情,民间器乐对称和谐,寓理陶情。安徽地方音乐,以其艺术上的特殊审美特征,形成“南歌北舞”的典型特点。南方民歌“歌其事”,北方舞蹈“舞其功”。南方的民歌,以巢湖民歌、大别山民歌为代表,或高亢激越,雄浑遒劲,或抒情秀丽、柔美婉转,音乐性格美不胜收;北方以花鼓灯、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歌舞艺术,无不源于美的熏陶和追求、美的创造和继承、美的探索和再现。扇、巾道具的刚柔美,步伐的流动美,身段的韵律美,舞姿的和谐美,歌声的婉转美、性格的纯朴美,美的创造和传播无处不在。

地方音乐的审美价值,蕴含着艺术之美的文化品格、艺术之韵的生命本源、文学之美的生命精神。从地方音乐的地域文化的积累沉淀、音乐样式的多样与和谐统一、音乐创造者和传播者,以及地方音乐讴歌的劳动人民的生命张力,可见地方音乐的审美价值。

5.教育教学价值

地方音乐以形象方式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是生动的生活画面的再现,使得人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现状的理解和历史实况的了解,从而具备了社会认识功能;地方音乐,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贬斥,表演者和观众一起创造艺术形象,表达爱与憎,明辨忠与奸,从而具有道德陶冶功能;地方音乐表演者交流技艺,与观众一起体悟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从而具有交流情感功能;地方音乐通过歌与舞、唱与说,歌舞乐综合表演形式表达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积极进取精神,激发战胜邪恶和困难的动力,从而具有精神塑造功能;地方音乐培养爱国家、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怀,表现家乡自然之美、民风之淳,包涵地域特色,散发泥土芳香,从而具有情操培育功能。上述说明,地方音乐具备作为教育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承载功能。

三、安徽地方音乐的分布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 (公 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1.安徽地方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截止2007年末的人口普查数据,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①见安徽政府网。

安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徽州文化更具特色。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各个层面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安徽是先秦老庄故里,东汉曹魏祖地,文化承接楚头吴尾,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安徽的文化是对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包容与整合,有数千年悠久历史。

复杂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性的民族、地域风情,孕育了自古以来灿烂辉煌的安徽地方民族民间音乐。

2.安徽地方音乐资源分布及生存状况

安徽的民间音乐在形态上与河南、鲁南、苏北比较接近,民间音乐资源分布在全省各地,多以分布、流传地域命名。民间音乐类型包括民歌、民间歌舞、戏曲、说唱等。

地方音乐生存状况不佳,大多数音乐品种需要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安徽省的音乐类文化遗产就占了12项,其中民歌类有当涂民歌、巢湖民歌;民间舞蹈有花鼓灯;戏曲类有青阳腔、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池州傩戏;曲艺类有凤阳花鼓。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音乐类有五河民歌、大别山民歌、徽州民歌;还有戏曲二夹弦、文南词、坠子戏、皖南花鼓戏及火老虎、齐云山道教音乐等。其他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繁昌民歌、铜陵牛歌、贵池民歌、寿州锣鼓、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石台唱曲、潜山弹腔、九华山佛教音乐;民间舞蹈类有:卫调花鼓戏、临北狮子舞、秧歌灯、肘歌抬歌、十兽灯、竹马灯、东至花灯、黎阳仗鼓、祁门傩舞;戏曲类有:淮北花鼓戏、嗨子戏、淮剧、洪山戏、含弓戏、梨簧戏、南陵目连戏、石台目连戏。②见安徽新闻门户网“中安在线”。

上述地方音乐,由于劳动生产方式改变、从业人员的变化减少、表演方式的老化,观众阶层的时代性变迁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存在艺术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剧种、歌种、曲种、乐种濒临消亡,仅以曲艺音乐为例,全国计有曲种400余种,安徽占70余种,20世纪80年代编撰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收录有安徽音乐类曲种22个③数据来源引自冯光钰著《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华夏文化出版社,2004,附录2)。安徽堪称曲艺大省,如今从业人员却寥寥无几,老艺人或年迈故去,或迫于生计改变职业。由此可见安徽地方音乐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四、《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

笔者对安徽省属高校《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情况、部分师生对安徽地方音乐认知情况及开设这一课程的态度做了调查。

(一)通过走访、网络、电话采访省属高校,了解到各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的现状及教学情况如下:

?

(二)通过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安徽地方音乐的了解状况如下:(有效问卷20份表格中数字是其中作出对应选择的人数)

?

受访学校除了安庆师范学院开设了黄梅戏剧专业,淮南师范学院开设两门地方音乐课程以外,均未在课程设置上对地方音乐课程予以关注;安徽高校对地方音乐的教学认识不足,力度不够;受访音乐教师对安徽地方音乐的了解度不够高,基本停留在对黄梅戏、泗州戏、花鼓灯歌舞、凤阳花鼓这样在全国较有影响和省内较有影响的艺术品种,而对其余品种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点不了解,尤其是安徽说唱音乐,音乐教师们了解很少。对于地方音乐的文化生态保护意识淡漠,对地方音乐的教学的思想认识不足。

通过对省属高校80位大学生抽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对安徽地方音乐的认知程度与老师相近,但对开设《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态度表现较于老师更为积极。

五、关于《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①引自百度百科“教学资源”词条。《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专业布局。地方民间音乐高校教学传承的专业设置,布局要科学合理,因地因校制宜。不是所有的音乐品种都适宜开设专业的。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又要兼顾学生就业出口,既要考虑音乐品种的社会价值又要考虑教学传承的有效性。同时还要结合当地与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以安徽省为例,可以借鉴安庆师范学院开设黄梅戏剧学院的成功经验,在花鼓灯艺术流布及教育基础较好的蚌埠、淮南开设花鼓灯艺术专业;庐剧流传地域在合肥及周边地区,可以在办学基础较好的合肥师范学院开设庐剧艺术学院,在宿州学院开设泗州戏文化传播专业等等。而条件不够成熟的其它地区则应将安徽地方音乐纳入音乐学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地方音乐的课程定位,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中间环节,在进行课程规划的时候,应该适应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做好系统化课程建设。纳入三级课程体系之中思考,避免重复建设和课程内容的缺失缺位。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重视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无缝衔接。既要突出地方民间音乐课程在专业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有机协调。

3.教材编撰。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地方音乐教材的编撰应该因地制宜,组织编写全省统编教材的同时,根据地方高校教学传承的因地就近原则编好校本课程教材。做好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编撰,适应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4.师资队伍。高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兼顾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和教学人员的从业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地方民间音乐高校教学传承有效开展的关键。“在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其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音乐操作能力几乎已完全被西方音乐所同化,缺少宽阔的中国本土音乐视野和必需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正确的民族音乐教育传承观。”②常晓菲.文化生态视角下普通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承担《安徽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人员,既要具有文化生态意识和文化价值平等观,又要掌握高超的地方音乐文化教学传承艺术和技能,高校在这一问题上,将会面临教师队伍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上的用人制度瓶颈问题,需要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以改革的态度加以解决。

《安徽地方音乐》课程,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桥梁,从一定意义上说,开设该课程具有促进音乐教学内容改革和拓展地方音乐高校教学传承途径的双重意义,对于该课程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需要音乐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教学同仁共同关注。

[1]常晓菲.文化生态视角下普通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2]安徽巢湖市《巢湖民歌选集》编委会.巢湖民歌选集[Z].2004

[3]洪波选编.安徽民间歌曲资料选[Z].(内部参考资料)1978

[4]蚌埠市艺术研究所编印.花鼓灯歌选[Z]

[5]凤台县委宣传部.凤台花鼓灯[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6]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2)

G642.4

A

1009-9530(2011)03-0110-04

2011-03-0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08SK308zd);安徽省教育规划项目(JG04002)

杨传中(1970-),男,安徽凤台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南京艺术学院2009级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歌安徽音乐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