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2010-12-30 02:30■张
天津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交流思维课堂

■张 宏

张 宏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已经全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深受教师们的青睐。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课堂讨论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讨论课的主题是一些不需要讨论,课本中已经明确解释的内容;有的讨论课,因为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组织,最终导致讨论不充分,草草收场;还有的课堂讨论,只是少数学生在积极参与,多数学生则是无动于衷,处于观望状态。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

课堂讨论主要有两个目标——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与他人合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1.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要使所学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必须建立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之上。讨论则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必要手段之一。在围绕一个新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往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对其重新整合进而得出新的结论。

2.发展学生的思维、交往等综合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在阅读教科书及借助其他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进而得出结论。讨论过程中,学生还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发言,甚至与他人展开争论。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会有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说,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

二、选择合适的讨论主题

课堂讨论主要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讨论主题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讨论主题适当,既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反之,则会降低讨论的质量,甚至让学生丧失讨论的兴趣。所以,选择合适的讨论主题是确保讨论顺利展开的第一步。讨论主题的确定,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讨论的主题必须与学生已掌握的背景知识有关。

讨论主题的确定,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使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讨论的主题必须与学生可以运用的背景知识有关。没有先前的背景知识做铺垫,学生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想法,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讨论将成为一种空洞无物的低效劳动。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课堂讨论最好是安排在单元学习的末尾或是围绕特定主题的课程。如,学习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个讨论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从秦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来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讨论的主题要具有不确定性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带有不确定性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使其产生主动参与讨论的内驱力。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增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不同方面。当讨论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关联时,会使更多的学生变得活跃和兴奋,讨论将会更充分、更激烈。如,“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主要有哪些类型?从历史上看,能够促进国际合作的因素有哪些?”这类讨论题,更需要学生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做好铺垫,为了让讨论更有深度,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材料来供学生参考。

三、有效组织讨论的过程

课堂讨论也是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时进行的以内容为导向的交流。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多于指导,即促进学生的互动而不是给予更多的指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吸引和维持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互动;最后要对讨论进行总结。

1.开始阶段——介绍主题,引入讨论。

学生需要被引入讨论,他们的注意要集中到主题上,他们的背景知识需要教师来激活。讨论开始时,教师提出一个讨论主题,并把它写在黑板上或通过幻灯片显示出来,让学生来思考。为了更快地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与同桌一起进行讨论,两人相互启发,使讨论有个较积极的开端。

2. 中间发展阶段——把握主题,促进交流。

在讨论的中间发展阶段,学生会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并会引发较激烈的争论。在这一阶段,教师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保持讨论不偏离主题的方向,另一个是促进小组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

因为讨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偏离主题总是有可能的。教师需要小心地监控讨论过程,适当地插入话题以把讨论拉回正轨,并保证讨论不会进入死胡同。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如,针对争论激烈的场面,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评论:“××同学的观点很独特,哪位同学还能为他的观点找出第三个理由来?”通过这样有意识地指出学生互动中积极的方面,有意识地平息过于激烈的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策略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避免“少数人讨论,多数人陪衬”的场面。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们再听听××同学的意见,好吗?”“我们还没有听到第四小组的声音,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3.结束阶段——归纳、总结、评估。

有效的讨论不仅需要有效的开端,也需要好的结尾。学生们需要感到他们的努力是有结果的。教师有几种结束讨论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对讨论要点进行归纳,也可以通过学生举手表决来确定最后的结论。在讨论结束阶段,教师不要硬性灌输自己的观点,更不要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深深认识到的是,讨论的目的是要真诚地交流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地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有的讨论还需要延续一个评估的作业,以更好地检测学生讨论的效果,检测学生是否更好地理解了内容,是否提高了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简述题或论述题两种方式来进行检测。简述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要点的归纳与罗列,如“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过程”;论述题则是训练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更能评估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评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有效进行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深刻、全面地思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强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与人交往等综合能力。有效的课堂讨论,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交流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此交流,太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