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琦(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永州,425100)
关联理论下的模糊语言翻译
黄 琦(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永州,425100)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关联理论的相关性,探讨模糊语言翻译是一种双重明示——推理的实质,以期探究有效的模糊语言语际翻译的途径。
关联理论;模糊语言;最佳关联;明示——推理
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模糊语言,不同的认知环境与文化差异使读者对模糊语言的理解不尽相同,只有与语言所处的语境相关联,才能收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的翻译也应该注重认知及交际的语境。近年来,随着关联理论在语言和翻译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给模糊语言的翻译带来了全新的空气,为模糊语言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著名的关联理论,这是一个在语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它关注的焦点是认知与交际。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即“听话人不仅要明白词语的一般意义,更要明白说话人此时此地运用这些词语的特殊意义。”[1]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原理,它强调语境对意义理解的重要性正好切合了模糊语言的特点,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从认知的角度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从此开辟了一个富有前途的领域。借助关联理论来指导模糊语言翻译的过程,为探讨模糊语言翻译的实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将带动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早在1962年,厄尔曼(S.Ullman)就指出,语言之所以模糊,一是词语本身的特点,二是意义永远由语境确定,三是非语言世界里不存在截然清晰的界限,四是人们不够熟悉词语所表达的世界。L.A.Zadeh认为“概念不确定性”是模糊语言的实质[2]。Channel在Vague Language中明确指出:“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岐义、含混表达的不确切现象都是属于模糊语言范畴。”[3]我国伍铁平教授指出:“语言的主体是模糊的,即使是精密科学,也离不开模糊语词。”[4]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模糊是词语本身的特点,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模糊语言,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模糊语言的交际性、语境的顺应性及明示与隐含的对立统一性。
模糊语言是人们有效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运用模糊性语言作为交际的手段是导致可沟通限度的基本原因之一。”[5]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它同精确语言一样重要,能有效表达交际的内容和意图,提高表达的效率,增加语言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加委婉、含蓄、礼貌,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符合人们认知状况和交际实际;另一方面,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文化、国情、地域等各种差异的存在,交际双方信息的传递不能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从而对相同信息的描述及理解产生偏差,产生语义的模糊。可见,模糊语言是用于交际之中又产生于交际之中,具有很强的交际性。
模糊语言是人们基于社交上的需要,为描述一些事物或概念却受认知或环境的局限而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的语言。模糊语言的意义是模糊的、动态的、多种的理解,究竟哪种理解正确,依赖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这就使得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境顺应性。语言的使用者要灵活驾驭语言,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要运用模糊语言这一特性。在交际中,具有不同认知环境与文化差异的人们对模糊语言的理解又不尽相同,交际双方就要根据不同语境调整说话的方式,借助语义与语境的关联,变通表达语言的意义与不断协商来适应交际的需要,找到最符合交际的理解,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关联理论语言交际看成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即交际的一方用尽可能清楚明白的语言向另一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明白了对方的含义和意图,就实现了“互明”,而且只有实现“互明”,交际才算获得成功。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我们发现发话人选择使用模糊语言而不是明示他的交际意图以及话语含义,这样做非但不会影响交际效果,反而会取得更好的语用效果。[6]据此,我们认为模糊语言的交际中存在着一种明示与隐含的对立关系,有时候隐含是为了遵循礼貌的合作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尴尬,使交际目的更加明确而得以有效的持续;而当隐含不能产生有效的交际时,“隐含”会逐步寻找相关关联信息,扩大对方的认知语境,直到达到令人满意的语境效果为止。可见,模糊语言的交际是明示与隐含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依据Gutt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以受众认知能力期待为准则,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提供最佳关联信息,引导受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7]。模糊语言的翻译,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智的推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要根据认知与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结合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模糊语言的翻译应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译者扮演两种身份:读者和交际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该以读者的身份充分了解模糊源语的内涵及其所处的认知语境,推理交际中的语言信息,然后根据语境明确模糊源语表达的信息意图,再通过交际者的身份对译文及其读者进行推理,明确有效地表达出其交际内涵,避免交际双方的冲突,使受众能结合自身认知,通过最小努力达到最佳关联。可以看出,模糊语言的翻译是包含原语、译者、译语、语境、明示推理等五个基本要素,注重译者的地位及交际双方的信息意图和交际的意图,同时也体现了语境与认知对翻译的影响作用。我们可以图示如下:
原语明示推理明示推理译语原语语境 交际意图 信息意图读者译者交际者 译语语境
根据图示我们可以对模糊语言的翻译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模糊语言的翻译过程是一个整体过程,包括原语、译者、译语、语境、明示推理等五个基本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要素都不可或缺,缺少一个就会给模糊的理解带来障碍,使译文更加晦涩难懂,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
第二,译者具有多重身份。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的交际成功。因此,译者首先必须以读者的身份深入原文,结合原文作者的认知及其具体语境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接着译者再以交际者的身份进入译语的语境,根据译文读者的具体认知寻找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这些身份决定了译者的在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消费最多的智力劳动。
第三,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处于中间位置(如图示),从原语到译语,从原文作者信息的传达到译文读者的信息接受必须通过译者的加工和认知努力,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在这种模式下,译者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可以有权利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进行评估和判断,选择适合读者的方式来表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第四,明示推理的过程:一方面,译者必须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环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句法、语义、语用等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这种双重推理的责任在模糊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语境具有关键作用。模糊语言有其特殊的语境关联性,在翻译中要准确传达模糊语言的意义,译者就要在两种不同的认知图示中架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的基石就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不仅存在于原语语境中,也存在于译文语境中;不仅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起着推理理解的基础作用,而且在翻译的表达阶段也要受语境的制约,也即译者在传达原作者意图时选择依据于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经历过翻译理解阶段的译者是个拥有被原作者改进、扩展认知语境的人,他要把原作的信息、交际意图以最佳相关传达给读者。为了保证最佳相关,译者要对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判断预测,在此基础上语码的选择可以说是旨在寻求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相关,使得原文给译者的语境效果应最大程度等同于译文给读者的语境效果。
这一翻译过程图示说明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的模糊语言的翻译注重了译者的地位,肯定了译者的努力,同时也体现了语境与认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关联理论下的模糊语言的翻译是一个以译者为主体、以语境效果为中心、以关联为手段的复杂的双重的明示和推理的过程。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是关于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双重明示和推理的能力,强调语境对认知的意义,为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利用关联理论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翻译可以使我们通过在语境中寻找关联来解决其中的或清晰或模糊的问题。在翻译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既读者在理解话语时能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没有付出不必要的努力)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译者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翻译方式,使译文为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让译文译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实现最佳交际效果。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地翻译模糊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较强的理论导向。
[1]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nd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Zadeh L A.Fuzzy set[M].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
[3] Channel,Joanna.Vague Languag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刘必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 刘建刚.明示与隐含的对立——语言交际中的关联与模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7] 高启香.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50.
Relevance Theory and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
Huang Qi
From the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zzy language and 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in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at the essential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of the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so as to research the effective way of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relevance theory;fuzzy language;optimal relevance;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H059
A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08c361)
黄琦(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