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话语权把控

2010-12-27 11:46万杏华武汉市广播影视局430015
新闻前哨 2010年5期
关键词:无极话语权包子

◎万杏华(武汉市广播影视局 430015)

记者手中的话语权是一把无形的利剑,把控得好,维护了公共利益,把控得不好,影响公众情绪,甚至引发社会不安。

2007年底,有条“纸馅包子”新闻曾闹得沸沸扬扬。报道称,从1997年起,北京大街小巷里那些制作早点的有照和无照的摊贩们中,就已经开始有人用废纸掺杂在猪肉馅中,用来做包子用,还美名其曰“降低成本”。

从播出到轰动,再到被定性为“作假”,前后不过10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则明显怪味的新闻在各大报纸、网站争相转载,就连海外媒体也接踵掺和?

“纸馅包子”面世的时机,正值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四伏。它的出现,强有力地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推波助澜,民众一时哗然。经历了假鸡蛋、红心鸭蛋、多宝鱼,感受过避孕药助长的黄鳝和福尔马林泡过的鱿鱼,风声鹤唳在所难免。那位造假记者,虽然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但他没有顾及国内食品环境的恶劣性,更没有意识到手中握着的公众话语权。他也许只希望弄一条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可以多挣稿分,或许还能混个好新闻,没料炮制了恐慌,最后蹲进大狱。

记者把控话语,既要讲集体原则,又要讲个性,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要“借事实说话”、“为事实说话”,只有这样,新闻的“说话”功能才能得以加强。2007年6月27日,新民晚报《点亮无极灯,要过几道坎?》,就是通过故事来阐述“制度思考”的。

“无极灯”是“藏”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节能决定”中的一个故事。200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出台,“节能决定”最有新闻性的地方就是几项新的节能制度,人们期待新的节能制度能够推动生活节能。一年之后,这些制度执行得怎么样?为此,一则3000多字的报道,就围绕 小小的节能产品“无极灯”展开了。

报道的开篇就提出:“无极灯”要点亮万家灯火,就不得不先想想,它们的前程又靠谁来点亮?“制度效应”点亮“无极灯”还得迈过几道坎?接下来的主体部分,讲述了“节能灯”“叫好不叫座”的命运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很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极灯”要迈过的 “坎”,涉及行政职能部门,在落实“节能制度”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行政效率、行政意识、部门利益协调等。

本来,立法新闻很难把控,但记者从维护集体利益的立场出发,将自我藏匿于报道之中,巧妙地利用新闻事实,分析和印证自己的观点:“节能决定”设定了诸多节能制度;节能的法律性规范有了,只有制度落地、产生“效应”,才能积极影响社会生活。

采访及写作过程中,面对生动丰富的事实和人物,记者头脑里总会冒出各种想法,碍于新闻客观性的约定,又不便直接表达,这时,记者即可通过被采访者之口,说出自己想说又不能直说的话。

新华社消息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最后一段,记者借当地老乡之言指明毁坏森林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这正是记者想说但不便直说的话,也是该报道的目的:

“当地老乡说:每一场暴雨都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的,现在变成‘黄河’了。”

记者本来就是在一个地方讲这个地方的事,为了所讲的话更有公信度和权威性,借用重要人物的言论或当地人的话替代自己的发言,往往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无极话语权包子
无极归一
包子有毒
“惹祸”的包子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卖包子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