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之声”看广播媒体的发展思路

2010-12-27 11:46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430022
新闻前哨 2010年5期
关键词:广播

◎陈 伟 柳 芳(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 430022)

2009年2月,在一份来自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收听数据报表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格外显眼。2008年12月与2009年1月,“中国之声”的收听市场份额在武汉、成都等25个城市不是占据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北京市场份额也由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当年3月,“中国之声”广告合同签约率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30%。[1]

2009年岁末,在以“传媒观点、专家意见、新锐视角”为立意和特色的2009《新周刊》年度新锐榜中,“中国之声”收获“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成为引人瞩目的新锐媒体。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是全国广播行业的龙头频率。其最负盛名的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已拥有58年历史。如今,时代在进步,这个老名牌也同样与时俱进。

“中国之声”的成功为广播媒体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笔者将之概括为如下方面:

1.轮盘制的改版改变了过去广播节目的模式,更利于信息时代人们的资讯获取;

2.打造全国广播联盟,让分散各地的广播频率抱团,一改过去被轻视的局面;

3.大众传播中也有小众化思维,越细分越有市场的突破;

4.打造有声“百度”的索引功能。

一、轮盘制改版,牵一发而动全身

进入21世纪,网络将人们带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获取信息的要求也逐渐改变,如:海量、快速、广度、深度等,都有了相应的要求。而快餐式的接收、聊天式的传播,成为人们的共同之选。“中国之声”轮盘制改版正契合了这一需求,也实现了综合性频率向专业化频率的变革。

改版后的“中国之声”采用“板块加轮盘”的节目结构方式。所谓板块就是按照全天收听波峰设置早、中、晚三个板块,如早间“新闻和报纸摘要”与“新闻纵横”为一个板块,午间的“全球华语广播网”,晚间的“全国新闻联播”等。除此之外,每天还安排10个小时的“央广新闻”,以半小时为单元,滚动播发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由此,新闻滚动的更新率达到80%,新闻比例由过去的40%提高到75%以上。

改版前,“中国之声”90%的新闻资源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里播出,而这两档节目所占比重不足5%,很多有价值的新闻难以及时播报;并且这两档节目时间间隔长,“新闻和报纸摘要”早上6:30播出,而“全国新闻联播”是下午6点开始,这中间发生的新闻只能等到下午6点播报,这样就延误了新闻的时效性。改版后,所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都能在全天任何时段播出,真正做到了“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2]

作为诉诸听觉的媒体,广播的优势在于速度和可伴随性。中国之声轮盘、直播将这种特点发挥到极致。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广播是所有媒体中播发新闻最快的媒体。《爱心守望,风雪同行》、《汶川紧急救援》,中国之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让人们突然发现: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在灾难来临之际,如冰雪堵车、地震、山崩海啸等突发性事件中,广播才是反应最快的媒体,是唯一能有效到达的媒体。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省级广播电台依然沿用的是“中国之声”改版前的模式,即新闻主要依靠早晚新闻,突发新闻较少有出口;周末一般被认为是先天的收听谷底,因此以休闲、文艺类录播节目为主。然而,“中国之声”率先实现了突破:24小时直播不间断、“7+0”播新闻,真正让新闻的轮盘转动起来,做到了“不尽新闻滚滚来”,即使在周末,收听率也逐渐上升。加之曹景行、闾丘露薇等200多名专家组成的智囊库,随时随地通过连线完成对新闻事件的点评和观点的对撞,也让新闻更有深度和更利于理解和接受。

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中国之声”改变了对深度的表达方式的定义。从传播方式看,广播主要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和观点,具有线性传播的非可逆性和瞬逝性,因而,听众不可能像看报纸或看电视那样通过视觉这种最理性的感官方式来接受新闻及观点,无法反复地对文章前后对照和分析。这就要求广播以最通俗的方式阐述观点,那就是聊天及短评。在通常的理解中,有深度的文章可能是长篇幅、有条理,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等趋势让受众很难对一个事物、一个话题保持长时间的关注力,这就要求广播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既能陈述事实又能点评有力。“中国之声”做到了这一点。在早间板块《新闻纵横》中,“追问新闻”都是通过记者连线对原本可成稿件的事实进行播报,用时不长也方便了理解,比听稿件轻松得多。而其后专家的连线点评,虽然简短,但有力且发人深思。

可以说,中国之声的探索为广播媒体,尤其为新闻类广播媒体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二、打造广播联盟,让广播牢牢抱成团

电视诞生后,人们对广播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20世纪80年代后,广播越来越成为相对弱势的媒体。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网络对其他媒体的冲击,广播的可伴随性逐步成为其后发优势之一。进入21世纪,广播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频道专业化趋势越加明显。比如,在武汉,落地的中央级调频广播加上省市两级调频广播,共有16套频率,发展势头可见一斑。

如何把握目前的良好时机?是各自为战还是抱团发展?显然团结力量大。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县市,各级地方都设有广播电台,这为全国广播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声联合各省级电台成立了“广播联盟”。

全国广播联盟诞生于2008年,借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拥有的奥运报道版权,在“中国之声”的邀约下,全国各省电台齐聚北京,组建了“全国奥运广播联盟”。北京奥运会期间,在省级电视台无法获得转播权的同时,各省广播媒体发出了最鲜活的报道和现场直播。这犹如一场战役,打响了广播的影响力。此后,“全国广播联盟”活动逐渐常态化,全运会、全国两会都成为中国之声和各省电台通力合作,收获宣传、效益双丰收的舞台。

分布各地的广播电台,相互间都是其他盟友的记者站。在所谓独家已无多大几率的今天,相互间协作才能让信息传播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起到1+1>2的效果。中国之声组织推进的“全国广播联盟”带给了广播人新的思索。

在合作共赢思路的指引下,我省广播媒体的龙头新闻综合广播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比如,率先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联合湖南等其他中部省份电台,打造了中部电台联合直播,并在此后每年两会和中博会等活动中,牵头打造六省电台的联合直播,“轮流坐庄”,交流六省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逐步扩大了中部地区的影响力。在省内,新闻综合广播则联合各地市、县市媒体,打造“全省广播联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宣传效果的提升。

打造联盟是实现广播复兴的一条光明之路。

三、大众传播中也有小众化思维,越细分越有市场的突破

技术的进步决定着今后媒体发展的方向。

当网络时代到来,3G技术逐步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今,手机报、微博、网络已经越来越渗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之中,而且这种新闻的更新是随时随地,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间上的优势就越发明显。因此,对于未来三大传统媒体而言,与网络的结合必不可少。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告诉我们:报纸将转向精英,电视将回归娱乐,而广播则会更加小众化。

就中国之声而言,尽管它有75%以上的新闻比例,但对另外的25%非新闻内容,则蕴含对广播小众化的思考。比如,《小喇叭》是一档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广播节目,已拥有50年的历史。在中国之声的改版中,这档老名牌被一直保留着,每晚8:30到9:00准时为孩子们“开始广播”。又如,《冬吴相对论》——由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报系旗下《21世纪商业评论》与北京星耀天际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一档商业脱口秀广播节目。著名传媒人梁冬、吴伯凡坐而论道,话题广泛,比如 《不能承受的电影之轻》、《How时代》、《从阿凡达读懂庄子》等,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商业等多个领域。就这个节目而言,其内容已经具备相当的深度和前瞻性,因此其面向的听众群很明确,在校大学生以及白领、精英阶层。

这些是中国之声在小众化探索中的部分片段,但这却预示着广播继续小众化的一个趋势。2008年,我国广播连续7年保持增长态势,再一次显示了这个以声音作为远程传播技术的最古老的电子媒体所特有的生存力和膨胀力。

据统计,近10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我国广播发展迅速,广播人口覆盖率从1997年的86.02%发展到了2008年的95.43%,覆盖人口超过12亿。根据CSM全国16个城市收听调查的数据,2006年我国广播收听率从2004年的17%上升到了22%,人均收听时间为95分钟,比2005年的65分钟增长了46.15%。2008年人均车上收听占所有收听场所比重则从2007年的15.7%升至16.5%。而在媒体技术更加发达的欧美,每天收听广播3个小时以上的占欧美所有人口的2/3。[3]

在广播全面复兴的过程中,新闻、交通、音乐这类专业化频道成为了主力军。而手机、mp3等收听工具的普及以及3G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将进一步迫使广播继续小众化。比如,音乐台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它是小众的,而对于更加具体的音乐类型而言,它又是大众了,如按种类划分,有戏剧、流行、摇滚、乡村、原声,等等;按年代分,有80年代、90年代,等等;按地域分,有香港、台湾、欧美,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音乐广播取得迅速发展,而进入21世纪前进的步调有所放缓的原因:更多的音乐台跟了上来。还是以武汉为样本,音乐频道就包括湖北电台音乐频道、楚天音乐台、武汉音乐台,而其他电台如生活频道、阳光调频等频率,也有相当部分音乐内容与这些音乐频率是同质的,致使目前武汉地区音乐广播趋于饱和甚至过剩。

不过,目前武汉已经出现了以财经为主打的经济广播、以老歌为主打的经典音乐广播,并且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些都是广播媒体向继续小众化、更加细分方面的尝试。

因此,3G时代,广播越小众越有市场的突破。继续小众将会收获一批稳固的听众,但绝对数量会减少。然而,电台细分会带来频率数的增加(如美国拥有上万家商业电台),更多的频率实际也将带来更多的听众,这其中所蕴含的商机和效益有待实践者给我们答案。

四、打造有声“百度”的索引功能

百度,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当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站数量逐年增多,在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也给人们搜索资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百度正是看中了这个搜索市场,从模仿Google做起,逐步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的贡献就是把众多网站的资源整合了起来。

在每天早间中国之声的 《新闻纵横》节目中,往往都有和《新周刊》、《半月谈》、《人民日报》等其他媒体的编辑或记者的连线,介绍各自媒体值得关注的观点、主推文章以及新闻。其实,这就好像一个媒体“图书馆”中的索引,引导听众进入更广阔的媒体和资讯世界。

在互联网时代,采访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互联网的功能也日益渗透到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中。这种情况下,媒体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之声的这种探索实际上为广播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对于广播而言,叙述长篇、有深度的新闻事实或文章有着先天的缺陷,既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同时也使节目变得枯燥、乏味。但是,一旦通过连线等方式,将纸媒中文章的观点简要地表达出来,则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同时还为希望更深入了解内容的听众指明了方向。这种功能正如百度在互联网世界所做的一样,它使广播也成为了一种有声索引。这种开放的姿态和做法无疑是双赢的,媒体间互相成为彼此信息发布的平台,共同收获“1+1>2”的利益。

在湖北这个出版行业全国领先的省份,众多纸媒都有着不俗的发行量,《知音》、《湖北日报》、长江出版集团旗下众多纸媒,等等,这些都是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广播的“有声百度”功能也许将打破他们相对独立的状态,成为这些资源发挥更大辐射作用的加速器。

注 释:

[1][2]http://media.ifeng.com/hotspot/yangshigaige/cnr/200908/0807_7715_1290465_1.shtml(凤凰网,《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改版:出新入心做新闻》)

[3]《中国广播产业发展概况》,《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www.cctv.com/cctvsurvey/special/03/20090901/105050.shtml(央视网 《手机3G技术背景下的中国传媒业发展前瞻》)

猜你喜欢
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日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