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主持人的语言魅力

2010-12-27 11:46刘维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430074
新闻前哨 2010年5期
关键词:肢体主持人语言

◎刘维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430074)

如今,电视是最普及、影响最大的媒体。电视主持人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角色。一个成功电视栏目,往往就取决于主持人的语言魅力。

与播音员不同,电视主持人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可坐可站,要走动,还要与嘉宾互动。也不是单纯的播音,除了一些预备好的语言,还要随机应变,掌控局面。除了口头语言,还有肢体语言,等等。总之,一个好的电视主持人,语言能力太重要了。

一、主持人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信息的基本工具,应具有一定的规范,主持人更应该遵守有关的语言规范。

主持人应讲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毫无疑问的。“说话”要说普通话,是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的一条基本准则。也是广电部、国家语委的规定要求。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不标准的主持人,即使其他方面的素质再好,也不能算优秀主持人。

电视是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在语言影响力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语言方面对大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作用。主持人的语言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也对民众的语言素质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方足够重视,应该带头运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

但前两年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体现个性,主持人的语言“越不像播音越好,越生活化越好”,“有些地方口音更亲切”等。在这一错误观念误导下,语音标准出现了下降,一些粗糙的声音、含混的口齿,方言、港台腔调等等等,纷纷走上了电视。

这实际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在需要讲标准普通话的场景,就应该讲标准的普通话。主持人的个性、亲切等,应该体现在他们的语言的情感流露中,而不是标准与否。

当然,能讲标准普通话并不妨碍主持人应能讲一点方言甚至土语。方言运用得当,能增加节目的亲和力,活跃现场气氛。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最先是现场演出,观众以上海当地人为主,当然是说上海话。走上电视后,在《壹周立波秀》中,则是普通话夹杂上海话。湖北电视台脱口秀节目《阿星笑长开讲》中,主持人阿星也是讲武汉话,有时候夹杂一些其他的湖北方言,让观众在娱乐中了解新闻。笔者多次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中看到,很多嘉宾来自天南海北,汪涵等主持人偶尔用那些地方的方言同他们对话,有时候用一些方言插科打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主持人的文化修养

主持人是文化传播者,主持人语言应当是职业的文化语言。这就要求主持的语言应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引起审美想象,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文化修养首先表现在要有比较渊博的文化知识,有较深的文艺修养,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更应该有较多的涉猎。特别是一些名篇名著,不能陌生。如今年央视元宵节晚会,主持人董卿将欧阳修的名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错成“花市灯如书”。当时就被观众听出,这是因为“书”与“昼”的繁体字分别为“書”与“晝”,仅一划之差,可能是董卿看的繁体字本,又没有看仔细,将“晝”当成了“書”。其他电视主持人念错字的也很多,就是被一些人认为文化底子较深的赵忠祥,笔者亲耳听到他把《春江花月夜》中的“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念成“散san”。作为我国头牌电视台的央视主持人尚且如此,其他电视台就不用说了。中国的文字太多了,没有一个人敢说能认全,也不可能、没有必要认全。虽然如此,一些经典名篇还是不应该读错字的。

文化的修养还时常体现在文化的口味和文化感觉上,在电视节目中,它首先表现在语词的选择上。选择文化品位较高、内涵较丰富的语词,对于提高语言的文化品位相当重要。在口语中恰当地嵌入一些书面语,时常援引一些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会使语言显得文雅、有品位。语词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知识的修养和文化的品位。知识积累越多,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语言的品位也就越高。

语言的文化品位还体现在语句的编排上。语句的编排是一个人在运用有声语言时编码排序、组织语言的过程。语言组合的不同与转换,不但决定着不同的语义,也决定着语言是否简洁,是否流畅,是否恰当,是否生动有趣,决定着语言的文体色彩以及语言的风格,这些恰恰都是语言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词的不同组合,语言的逻辑安排,句式的转换调配,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是语句编排的重要手段。

文化修养还包括对祖国各地的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的一定了解。我国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辽阔的国土,南北东西的民情风俗差异很大,不了解这一点,往往会闹笑话。

三、主持人的基本礼貌用语

恰到好处地使用礼貌用语,敬语、谦语,可以表现出本人的亲切、友好、和蔼与善意,还能传递出对交往对象尊重、敬佩的信息,有助于双方之间互相产生好感,也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主持人语言礼仪主要表现在:

1、用语文明

文明用语,就是要求主持人使用语言之时必须讲究文明。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之中,应当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待人处世的实际态度,又能够令人产生高雅、温和、脱俗之感。

文明用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努力做到用词文雅。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努力回避不雅之语;二是尽量选用文雅语。前者是基本要求,任何人都必须做到;后者属于高标准要求,是应该努力争取的目标。

尽量选用文雅语,主要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与交往对象交谈时,尤其是在与之进行正式交谈时,用词用语要力求谦恭、礼貌、高雅,应当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文雅的词语,这样做可以展示自己的良好教养。例如,在正式场合欢迎客人到来时,使用雅语说“欢迎光临”,显然比“您来了”要郑重其事的多。而对一位上了年纪并看上去有文化的老人使用雅语说“敬请赐教”,自然也比对对方直言“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更为中听。

努力回避不雅之语,主要是指在与交往对象交谈之时,不应当采用任何不文雅的词语。其中粗话、脏话、怪话与废话,则更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出现于我们之口。

粗话,也就是所谓骂人的话。我们不管遇上何种情景,都不允许骂骂咧咧,在口语中夹杂骂人的话。也不允许讲脏话,尤其是庸俗、低级、下流的话语。如果面对异性,更不得讲任何脏话,带任何脏字。有些话具有双关性质,或暗示作用,极易引起误会,亦不可使用。

一次凤凰卫视中文台 《锵锵三人行》中,主持人窦文涛请的嘉宾中有作家王朔,王朔有点口无遮拦,几次口出现粗口,这是十分不妥的,也受到一些观众的批评。

2、尊重他人

主持人同对话的嘉宾或现场观众是平等的,要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嘉宾或现场观众既然接受邀请参与节目,就成了该节目的组成部分,共同承担着完成节目的责任,在这个时候,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包括尊重节目中的嘉宾、现场观众、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

在一些访谈节目 (有二人谈、三人谈、四人谈)中,主持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一般来说,嘉宾是主要发言者,可有的时候,一些主持人大有喧宾夺主的味道,自己说的太多。如《金色频道》一位主持人,曾在其主持的文化历史节目中,选题都不错,嘉宾都是请的术业有专攻的大学教授。可是节目展开后,感觉主持人说得稍微多了一些。所以,主持人应该注意,当嘉宾侃侃而谈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对方,不轻易插嘴,也要尽量少补充对方,更不宜纠正对方。如果嘉宾是二人以上,则要给嘉宾分配大体均衡的时间,不要让某一个人受到冷落,更不宜明显地厚此薄彼。

有的访谈节目,话题的选择,出席的嘉宾,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美中不足的是,主持人有时候喜欢“抢话”,即有时候插一句或几句并不见得高明的话,打断了嘉宾的发言,效果反而不好。

不触及对方伤痛。有的节目主持人往往哪壶不开提哪壶,明明是对方的伤痛,却偏要往别人痛处戳。如汶川大地震,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地震幸存者时,总免不了要他们回忆地震时的惨痛经历,毫不顾及对方的情感,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不涉及隐私。有的主持人喜欢打听别人的年龄、职业、婚姻状态、收入、单位,家庭等纯粹是个人隐私的琐事,这容易给对方带来不快。有些主持人在做节目时,语言过于随便,甚至有点不严肃。

一般来说,主持人大多做到了平等交流和对话。当然,也有少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体现在:一是居高临下,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这种情况往往对来自基层的一些所谓小人物。二是攀附巴结,套近乎。与上述情况相反,假如嘉宾是大人物、名人、名流、大腕,有主持人表现却有点过于谦恭,这也不妥当。

四、主持人的肢体语言

主持人与播音员的最大不同,就是除了口头语言,还有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肢体语言能对口语起补充和强化的作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归根结底是因为“言之不足”。体态语对有声语言不便说、不好说或言不尽意的方面给于完善、补充,具有补充和强化的功能。恰到好处的语意与自然得体的体态语配合,对交际起到优化的作用。

主持人用到较多的肢体语言有:

鼓掌。开场和节目结束的时候常常鼓掌,精彩的场面也有掌声。鼓掌运用得当,能活跃气氛,调动大家的情绪。

手势语言。动作简单,表达专一,指示明确。比如用手指表示数字,用手指向具体的人或方位表示人称或处所等。遇到嘉宾较多的场合,嘉宾主持人往往用引领手势请特定嘉宾发言。有时讨论的问题比较抽象,主持人就用手模拟状物,比划大小,给听众一种形象直观感觉。它能引起听众的联想,并启发听众的思维。

尊重体态语。遇到一些年长者,要趋前迎候、扶持;若是残障人士,也要牵引扶持,尽力协助,提供方便。这种特殊情况下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主持人的文明教养。

下蹲体态。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在一些少儿节目中,或节目中出现儿童时,主持人与他们对话往往是蹲下来说话,这既是对儿童的尊重,也是节目方便。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辩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肢体语言运用应注意两点:

一要得体。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什么叫做得体,一句话难以说清。就是在看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对象、用不用、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一个年轻的主持人迎接一个年轻的嘉宾(多为同性)可以来一个热情拥抱,但拥抱一个年长者就不得体了。如果迎接几个嘉宾到场,主使人大模大样地走在前面,也是不得体的。嘉宾讲话时,主持人注意力开小差、或手上有小动作,这都是不得体的。

二是适可而止,不要运用太多,多余的手势,会给人留下装腔作势、缺乏涵养的感觉。

三是要避免出现不雅的手势。在交际活动时,有些手势会让人反感,严重影响形象。比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乱写乱画等。

这里特别提示一句,有的电视主持人用来介绍或指示别人时,喜欢伸出食指来指指点点,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不礼貌的手势,应该用手掌。

五、主持人的掌控语言

有的节目比较简单,或没有什么意外,能按照实现设想顺利发展。有的节目则比较复杂,或嘉宾众多,有的比较“大嘴巴”把话说走了题,秩序较为混乱,这时候需要主持人有较高的语言掌控能力,随时掌控好节目的发展局面。

如凤凰卫视,不同于内地电视台,他的嘉宾言论往往比我们内地电视台嘉宾的言论放得开,有的甚至不无出格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的政治敏感和场面掌控能力,及时纠正或将可能引起误会的说法进行正解,避免可能的误会,既让话题正常进行,又不至于使嘉宾尴尬。如《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这方面就表现得相当不错,往往嘉宾的某一句话可能不合时宜、或以偏概全、或可能引起不同的解读,他就及时予以“纠偏”:“我们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要看到我们党和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有的电视节目是嘉宾连线。嘉宾的讲话时间有限,经常出现嘉宾讲话超时现象,这时主持人就要设法打断嘉宾的话。可这时嘉宾讲话又往往讲到要害地方,这时是让他再讲几句还是硬性打断,就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了。笔者经常看到类似的场面,主持人一边说“好,谢谢**……”提示性的结束语,一边又让嘉宾说几句再切断,这样的效果较好。可有的主持人在嘉宾谈兴正浓,而且又讲到关键地方,却硬生生地把嘉宾的话题打断,给人一种不太礼貌的感觉。

有的节目更复杂,涉及的人数众多,话题本身充满了争议,这样的节目主持就更难驾驭了。主持人要掌控节目的时间节奏,有时候不得不打断嘉宾的话头;有时候为了不让谈话的内容跑题,不得不改变正在谈话的话题;有时候为了打破场面的沉闷,还得调动现场气氛活跃场面……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具有较高的场面掌控能力。

猜你喜欢
肢体主持人语言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肢体写作漫谈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