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2010-12-27 10:39董昭礼
决策 201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圈合肥区域

■董昭礼

(作者系合肥市政协主席)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一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合肥经济圈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对接、环境治理、科技合作、旅游交往、合淮同城化等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看,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影响力和竞争力与邻近高速发展的武汉经济圈、南京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问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要素投入水平不高;产业定位调整不明晰,体制机制突破不够;建设力度不够大,合作不够紧密;经济总量不高,整体实力不强等,一体化建设步伐亟待提速。为加快推动合肥经济圈建设取得实质突破,培育安徽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增长极,更要注重:

第一,更高起点、更广视野推动形成全省区域发展科学规划的“引领区”。

积极推动合宁都市圈联动发展。同为经济圈的核心,合肥、南京具有省会城市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两个省会城市相距如此之近,放眼全国绝无仅有,随着合宁高铁的建成,两地直通缩短至1个小时之内,为在更大的空间谋划区域一体发展提供了良机。因此,在增强合肥经济圈主体性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东向战略,做好合宁城市带规划,打造一条更为宽广的东向通道,推动合宁“双核”都市圈形成。这将是联动中东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实践。

更加注重规划可操作性。在把握宏观战略性的同时,经济圈的规划要把实施机制纳入规划内容,强调目标支撑和任务分解,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述职,切实把经济圈规划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辐射力和整合力,真正把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交通同网、设施同布、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科教同兴、生态同建、环境同治落到实处,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目标。

第二,更大体量、更高层面推动形成全省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的“核心区”。

大力加强产业分工合作。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合理产业定位、加强产业分工合作,逐步形成集群发展,错位分工、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经济圈产业发展格局;突出优势产业,开展联合招商,推进产业延伸,致力打造一批关联性强、体系完备、品牌过硬的超五十亿、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开展园区共建。依托合淮、合六、合巢、合安等产业发展轴,积极打造沿线特色产业走廊,实现错位发展、配套发展和竞相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和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依托核心城市,吸引圈外企业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总部基地;积极推动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建立同城结算、同业资金拆借和存取款一体化等机制;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构建“以合肥为中心,以巢湖、大别山为两翼”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使之成为华东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大力推进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淮工业走廊、合六临空经济园区、合肥保税出口加工区等项目建设和与产业布局密切相关的引江济巢工程、新桥机场工程、城际客运铁路等基础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圈内资源要素重组和产业空间布局。

第三,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推动形成全省区域发展制度改革的“创新区”。

着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合肥经济圈不仅在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的合理统筹,更需要从机制制度创新入手,提升软实力。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外贸出口政策等,逐步取消圈内各市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的差异,对各种经济主体实行同等待遇;加快建立经济圈创业投资体制、产业联动机制、资金融通机制、信息连通机制和区域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规划、国土、交通、环保、统计、工商等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区域性统一管理机构,推动建立统一的巢湖流域管理机构;加强圈内工商、质检、环保、金融、信用、涉外服务等方面的互通互认,加快构建开放统一的金融、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构建行政服务和政策支持的“绿色通道”。

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以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户籍同城待遇、劳动力准入、贷款一体化等多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科技、就业、交通等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圈内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各类资源对接与融入,要素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廓清视界,扫清障碍,为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更深层次、更强前瞻推动形成全省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

加快转型低碳模式。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后代子孙高度负责的发展。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低碳战略全面融入经济圈整体规划,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为全省提供示范和导向。

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节约能源产业、能源服务产业的规划、培育和布局,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高能耗低碳化改造技术的开发运用,实施更严格的低碳生产技术标准,并纳入产业准入和指导目录。积极探索经济圈碳排放交易一体化制度,开放排放权交易许可。

加快建设低碳城市。坚持集约化城市建设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建筑,逐步统一实施低碳建筑标准,鼓励发展低碳交通,打造低碳社区,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努力把经济圈建设成宜业宜居,生态和谐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经济圈合肥区域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分区域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生态合肥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优势互补 整合资源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