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娜,杨蕙馨
(1.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网络演化与企业成长的对应关系研究
冯文娜1,杨蕙馨2
(1.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选择 6家济南软件企业作为案例企业,采用嵌入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企业成长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分工合作网络、市场网络、创新网络以及声誉网络的内在演化规律,验证伴随企业成长网络会发生变迁的观点,揭示网络演化与企业成长的对应关系,对各阶段五种网络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网络演化;企业成长;交互演化
随着企业集团、企业集群、战略联盟等新兴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对企业外部网络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大多静态的分析了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对企业成长产生的影响,却没有解决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迁问题。McPhersonetal①指出,很少有运用长期历史数据来分析网络的研究,尽管学者们承认网络具有很强的动态变动性,但是对网络变迁的研究却非常少。Gibb和Davies。②进一步指出:“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说明网络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发生改变,但是却很少有文献可以证明网络是如何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改变的,以及这些改变如何影响企业的成长潜力的。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新领域。”本文致力于使用嵌入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验证各类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迁,揭示网络演化与企业成长阶段的对应关系。
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新创企业的网络演化问题。Birley和 Cromie③研究了企业早期社会网络与专业网络的变化,提出了包括企业创建时网络和成长中网络在内的两阶段网络发展模型。研究证明在小企业创立早期社会网络占主导,而在企业成立后,专业网络开始变得更为重要,社会网络的成员也逐渐转变为专业网络的成员。Chu④更进一步的研究了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网络成员的变化问题,研究发现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网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保持与现有网络成员的关系则有利于吸引新成员的加入。
与早期Birley的研究不同,Butler、Veronique和 Christian注意到了社会关系网络、专业网络以外其他网络在企业创建三年内的变迁,进一步发展了Birley的两阶段理论。Butler和 Hansen⑤将企业创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前期,第二阶段是初创期,第三阶段是存续期;将网络也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网络、商业网络和组织间的战略网络。研究提出了网络变迁的三阶段理论模型:在创业前期,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最为重要,大规模社会网络保障了企业家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以及更多的隐性信息和隐性资源。在企业初创期,聚焦于商业的网络占主导。此时的网络是一个混合网络,既包括从创业前保留下来的私人间的社会网络,也包括因为直接商业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私人间、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在企业存续期,组织间战略网络成为主导,创业者出于对企业成长和盈利的考虑,促使企业从战略出发与其他企业组建网络。
Veronique⑥对 154家初创企业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在企业创立的最初三年,企业与销售商、供应商、外包者和合作者之间的商业关系数量都显著增加;商业关系的来源从社会关系向经济关系转变;各种商业关系的本地性随着企业的成长而逐渐减弱。与Veronique不同,Christian⑦没有对样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而是采用的嵌入性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选择同期案例进行研究,不同创业阶段选择不同的对应企业。Christian按照网络的功能将网络分为五类,分别是社会关系网络、声誉网络、市场网络、合作竞争网络以及知识技术创新网络;将初创企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建立期、首次公开招股准备期、首次公开招股期、首次公开招股完成期以及创业成功期等五个阶段。研究证明在企业初创过程中各种网络是相互交织的,但各种网络的重要性在每个阶段各不相同。
总之,有关新创企业网络演化的研究认为,企业创立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网络,企业根据功能和战略的需要而发展出不同类型的网络,相伴随网络类型的变迁,网络主要成员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这些研究仅对初创企业进行了探讨,没有涉及网络在企业创立成功以后的变迁问题。本文认为既然网络在企业初创过程中发生了变迁,就必然会在企业创立以后也发生变迁,遗憾的是,就这一问题很难从已有研究中得到解答。另外,目前从实证角度来研究网络动态变化的文献非常有限,尤其是以欠发达国家企业为样本的研究更为缺乏。本文将在 Christian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企业为样本,从动态角度探讨社会关系网络、分工合作网络、市场网络、创新网络、声誉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迁规律。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Veronique和 Christian分别使用了大样本跟踪调查与嵌入性多案例研究两种不同的跨时期、动态研究方法。其中,Veronique的大样本跟踪调查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由于本研究缺少前期延续性研究的支持,所以本文选择 Christian所应用的嵌入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图 1 案例企业的选择
案例筛选的过程共分两个步骤。首先,选择山东省济南市软件企业作为案例企业,将全市 500多家软件企业进行分类,从中选择成长快速1以近三年企业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计算企业成长速度,计算济南软件产业企业平均成长速度为 28.69%,成长速度大于28.69%的企业即为快速成长企业。的企业;其次,从快速成长企业中选择处于不同企业成长阶段2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软件企业创建后的成长阶段可以划分为以资金积累为特征的初创期、以产品研发推广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期以及以产品代理和升级完善为特征的稳定发展期。的案例。案例选择遵循复制原则,为了保证案例之间无相关变异,共有 6个案例进入最终的嵌入性多案例分析阶段,所有案例企业均属于中小型软件企业。各个案例间的关系如图 1所示。研究围绕主题使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对被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问题涉及企业与其他企业、非企业组织经济网络的发展演化,以及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在深度访谈中要求被访者给出其认为最重要的关系及关系的特征,并要求被访者进一步描述各种网络在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情况。
案例企业情况如下:
企业A1成立于 2005年,主要从事对日软件外包、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地理数据加工业务,按照销售额计算,企业成长速度超过了100%。企业A2成立于 2004年,主要从事桌面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的系统集成业务,按照销售额计算,企业平均成长速度达到 56%。企业A1与A2均为处于初创期的小型快速成长企业。
企业B1成立于 2002年,主要从事金融、交通等行业软件的开发、销售业务,按照销售额计算,企业平均成长速度为 80%。企业B2成立于 1997年,主要从事网络安防视讯集成、AV集成等业务,按照销售额计算,企业平均成长速度为 44%。企业B1与B2均为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小型快速成长企业。
企业 C1成立于 1991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主要软件产品为宽带接入认证管理系统软件,按照销售额计算,企业平均成长速度为 30%。企业 C2成立于 200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与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主要软件产品为网上阅卷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按照销售额计算,企业平均成长速度为35%。企业C1与 C2均是济南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前十名的企业,其销售收入均过亿元。企业 C1与 C2均为处于稳定发展期的中型快速成长企业。
网络关系对中小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建立外部网络关系是为了获得必要的资源。但是,与Birley⑧等人所证明的企业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不同,济南软件企业很少能够从外部网络关系中获得资金支持。而且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企业与人才培训机构的关系相当松散,企业很少使用正式的经济关系网络来获取人才。因此,中小软件企业从外部网络获取的主要资源是信息、知识和技术。“我们做的是思科、惠普、华为全系列产品,没有他们的技术支持我们的业务无法开展”(企业 A2)。调查同时发现,同属一个网络的企业在规模上不具有均等性,企业既与同等规模的企业建立网络关系,同时也与更大或更小规模的企业建立网络关系,这与Vanhaverbeke⑨发现的制造业中小企业集群出现的相似规模企业结网的现象存在明显差异。
从网络关系的地域分布来看,网络中的软件企业不存在显著地理集中性。例如,与案例企业 C1具有合作关系的软件开发企业、软件服务企业 23家,其中本地 5家,外地 18家,其网络本地性比率仅为 21.7%。但是,其他学者对传统制造业的研究却表明本地网络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⑩。导致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软件产品的全球共享性,“软件企业间的合作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尤其是在平台软件方面,中国的企业大量运用了国外的软件,这些合作都是跨国的,这方面的合作国界、地域都不是问题”(企业 C1)。从地域覆盖范围上看,软件企业的市场网络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具有相似性,即中小型企业的客户覆盖范围远不及大型企业,“我们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其他省市的也有,比如,去年我们接了一个甘肃的项目。我们更多的考虑山东本地的客户主要是因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对客户进行长期的技术支持,这需要成本”(企业C1)。
但是,济南软件产业却具有较强的地理集聚性,并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一外部环境为新企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济南软件产业民营企业占到 89%,多数软件企业的创业者都具有同业经验,在浪潮、中创、积成电子等大企业的工作经历为创业者自主创业积累了经验,Batjarga l[11]所提出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本地嵌入性与企业创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得到验证。
1.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与环境交换信息、获得资源的媒介,一个精心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量的增长,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生命延续等质的增长[12]。没有社会关系的企业很难建立起商业网络,社会关系网络成为企业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创业者从非正式网络 (家人、朋友、缔约者)以及正式网络(银行、会计师、律师)获得的帮助和指导对企业创业成功具有显著影响[13]。“我和我原来的同事一起出来创业,现在过去了五、六年了,我们依然在一起。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企业没什么名气,拿项目主要就靠人际关系,我的朋友直接或间接的提供了很多机会给我。事实上,能够组建这个公司也是因为我原来所在单位领导提供了创业机会”(企业B1)。
但是,企业对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会随着企业经济关系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减少。企业间信任关系由初步的人际信任,发展到生意上的信任,进而发展为很深的人际信任,逐渐构成具有义利共生性的关系[14]。“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社会关系网络确实非常重要,30%的业务直接来源于关系,其他靠的是介绍、引荐。但是,后来企业发展大了,光靠关系肯定是行不通了。企业的产品质量要好,信誉要高,否则没人敢用你,关系再好也白搭”(企业B2)。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 1。
结论 1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初创阶段至关重要,但其重要性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减弱。
2.分工合作网络
与其他企业的分工合作显著影响着企业的成长和生产力[15],分工协作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更能使企业有所专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我们是作对日软件外包的,日方企业也是软件企业,与其他软件企业的合作不会对企业造成伤害,相反,失去这种合作关系,我们的企业很难再做下去”(企业A1)。此外,当单个企业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整个项目时,企业也会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软件企业间也有共同研发,不过不是大家坐到一起来,软件太容易被抄袭,只有项目组织企业知道谁参与了、负责什么,其他企业不会知道”(企业 B2)。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也会以资源互借的形式完成,“有时,项目非常适合我们企业,但是我们缺少客户要求的某个资质,而我们又不想让其他企业参与进来,我们就会去借资质,项目还是由我们自己完成,使用了别人的资质当然要给报酬,但比让他们进来分利润要合算的多”(企业B1)。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积极的参与分工合作,分工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也更显著。“小企业更依赖于网络关系,因为它们出生时就是依赖网络关系产生的,大企业也需要分工合作网络,但大企业的资源更丰富一些,许多事情不需要合作自己就可以完成……哪个企业更专业,哪个企业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举例来说,我需要OA,我找谁?肯定是找用友,因为它做的最好”(企业 C2)。对济南软件企业的调查显示,由于软件产业的特殊性,软件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网络不具有显著本地嵌入性。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 2。
结论 2分工合作网络不具有显著的本地嵌入性,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从分工合作网络中获益。
3.市场网络
软件企业的市场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创新网络常常出现重叠。市场网络的建立可能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延伸,反过来,企业良好的合作经历也会起到扩大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的作用。比如,企业 A2介绍说:“有一家淄博的公司主动联系我们,这家公司是由我们原先的一家客户介绍来的,这两家公司都是做煤炭经营的。以前我们给那个企业做过一套桌面管理系统,现在淄博的这家企业也想上桌面管理系统,就找到了我们”。企业B2也表示:“我和山大鲁能、山大华天的总裁是很好的朋友,我们的交情是怎么来的?平时大家一起合作的多了,慢慢就成了朋友”。市场网络与分工合作网络相比,其地域特点更加显著,相对于无国界、无区域的分工合作网络,市场网络的覆盖范围小的多,尤其是对于中小型的软件企业。
市场网络的演化是企业和客户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软件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决定了市场网络的范围和参与主体,软件企业任何重大的产品或服务的变更都会引起市场网络的重组、变革。“软件企业构建市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利润,软件产品的改变会引起客户的改变。举例来说,我们最开始是作金融软件的,我们的客户就是各个银行,现在我们做交通软件,客户群当然就不一样了”(企业B1)。“软件在不停的更新换代,不是所有的客户都会一直有价值,我们会放弃一些没有价值的客户,开发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客户”(企业B2)。市场网络的信息同时也在改变着软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客户多次的拜访,良好的沟通,会使企业了解到更多、更真实的市场信息……客户的要求成就了软件产品的成熟”(企业B1)。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 3。
结论 3市场网络的演化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为前提,中小企业市场网络的地域范围相对集中,企业通过市场网络获取市场信息。
4.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与创新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在企业创业初期,建立在双方高度信任基础上的强关系是企业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例如企业B1通过强关系识别创业机会,企业C1通过强关系获得技术信息。在企业稳定发展期,弱关系成为知识获取渠道之一,“新知识很多是来源于竞争对手,但是竞争对手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商业机密,不过,在历次的竞标中我们可以间接的获取竞争对手新知识的信息,回来后再在网上搜索,进行材料对比等等”(企业 C2)。Batjarga l[16]的调查研究也证明,紧密的网络没有或很少有新知识的流入,企业在这样的网络中即使处于中心位置,产品创新也得不到发展,企业成长会受到抑制。但是,在企业稳定发展期,企业与客户的强关系却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更直接的信息。在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后,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产生新知识、新技术,但是客户和竞争对手依然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此时,弱关系成为企业新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成熟的企业都有情报机构,靠情报机构收集客户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然后将这些市场信息提供给研发机构,由研发机构开发出能够激发客户潜在需求的产品”(企业B1)。
但是,研究发现高校或科研机构却不是企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来源,“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高校、科研机构不了解企业,不熟悉市场,它们研究的东西与市场上真正需要的东西差距太大,虽然国家一再强调产学研结合,但是目前这种横向的知识转化很少”(企业 C2)。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 4。
结论 4创新网络的主要成员是客户与竞争对手而不是高校、科研院所,伴随企业成长,创新网络演变为以弱关系为主的网络。
5.声誉网络
所有案例企业都认为声誉是企业标签,声誉代表了企业的行业影响力,是企业扩展业务的敲门砖。企业更愿意与声誉良好的企业建立联系,与良好声誉的企业合作会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为自己的声誉增加筹码,“如果企业与微软组建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个企业的声誉肯定会提高,也更容易得到客户认可”(企业B2)。声誉网络通常与市场网络和创新网络相互叠加,软件企业过去的客户是企业声誉的宣传者,“潍坊有个项目,我过去的一个客户介绍我过去,之前没和他们打过交道,给他们看了以前做过的项目,一来二去接触了几次,就把项目谈成了,基本没花什么费用”(企业B1)。
声誉还起到了惩罚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声誉网络可以提升网络成员的可信性和合法性,降低其资格的不确定性[17]。“这个圈子其实不大,欺骗的结果是很快大家都知道你做过什么,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没人愿意合作”(企业 C2)。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 5。
结论 5声誉网络扩大了企业选择交易伙伴的范围,伴随企业成长,声誉网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缺乏声誉的企业其成长会受到阻碍。
各网络的演化不是独立进行的,网络间存在相互交错的关系,产生一定的交互结果。通过嵌入性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网络交互演化的内在规律。
1.社会关系网络与声誉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和声誉网络是企业搭建其他网络关系的平台,二者的作用在不同时期略有不同,声誉网络是决定企业长期成长的关键因素。社会关系网络与经济关系网络的过度嵌入会阻碍企业成长,“民营企业发展到最后,要么是摆脱了社会关系的束缚,要么是被社会关系拖垮……社会关系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能所有的关系都同等对待”(企业 B1)。随着企业的成长,声誉网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树立、维护企业声誉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声誉网络的规模也会随着企业稳定发展期的到来而不再增大。另外,参与到社会关系网络和声誉网络的主体随着企业的成长也在发生着改变,成员的进入、退出随时都会发生,“早期多是与自己的老同事、老同学的社会关系,慢慢的企业做大了,主要的社会关系就变成了其他企业的老板”(企业 C2)。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 6。
结论 6随着企业的成长,信誉网络对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替代性越来越强,网络主体也随之发生改变,二者的网络规模不会无限扩大。
2.分工合作网络与市场网络
根据杨格定理可知,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是相互促进、循环演进的。市场规模扩大,会促进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深化,进而导致企业内部分工向企业间分工转化,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分工合作水平。不论企业规模如何,市场网络在企业成长各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软件企业在分工合作网络中的成功会增加企业构建市场网络的信心,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反过来也会增加企业对分工合作网络的投资积极性。但是,对于大型软件企业,市场网络的扩大对分工合作网络的影响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大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受到的束缚比中小企业少,无需依赖其他企业就可以独立完成一些项目。“中小企业往往是由于资源的因素而通过构建外部网络获得发展,大型企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战略的考虑,一个企业不可能做所有的软件,一个软件包含不同的模块,一个企业只可能做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企业 C1)。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 7。
结论 7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网络的规模会随着市场网络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大型企业不具有此特性。
3.社会关系网络与市场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的重要性在企业成长各个时期都是显著的。格兰诺维特发现了弱关系的力量,而边燕杰[18]却发现在中国强关系的效应远远高于弱关系。但是,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在软件产业中,强关系和弱关系同时作用于企业的市场网络,强关系更多的作用于企业初创期的信息流动,弱关系则对企业后期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市场信息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朋友提供的,这类信息的可靠性比较大,一般都能做成;一类是媒体提供的,比如新闻、报纸,媒体的信息更多的是关于政府的,这些信息数量庞大,但真正能运作成功的不多;还有一类是一般熟人,介于前两者之间,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究竟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就不好说了。随着企业的发展,一般熟人的介绍会越来越多”(企业 C1)。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8。
结论 8强关系与弱关系都是市场信息的来源,随着企业的成长,弱关系对强关系的替代性越来越强,社会关系网络弱关系的数量影响着企业市场网络的规模。
4.创新网络与市场网络
创新网络与市场网络总是相互交错、彼此叠加,市场网络为企业改进产品、服务质量提供了大量信息。尤其是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后,两类网络的节点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叠加现象,市场网络的节点成为企业创新所需知识、信息的来源,“褒贬式买主的不断挑剔对企业是很重要的,我常常告诉员工,不要害怕客户的挑剔,恰恰是这些挑剔在帮助我们完善产品的功能,用户的挑剔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来源”(企业 B1)。从关系的性质来看,能够带来新知识的客户关系都是交往频繁的强关系,因此,当构建创新网络所投入的成本大于企业创新产生的收益时,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制约了企业新信息的获取数量,阻碍企业的技术进步。所以,对于软件企业而言,构建企业与客户的强关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前提。根据以上论据,得到结论9。
结论 9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创新网络与市场网络交错、叠加的程度加深,企业与客户的强关系是创新信息的主要来源。
在澄清伴随软件企业成长网络的内在演化规律后,得到与企业成长阶段相对应的网络演化三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在企业初创期,社会关系网络与各种经济关系网络比较,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为企业创业成功提供了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资源。创业初期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声誉网络,并努力争取获得客户和同行的认可。由于受到资源不足的限制,初创企业更愿意或是不得不与其他企业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业务,在实施系统集成或软件代理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市场网络。此时,在所有经济关系网络中,市场网络对企业创业成功的影响最显著。
第二阶段。在企业快速发展期,企业已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声誉网络的关系数量大幅增加,市场网络和分工合作网络在与声誉网络的交互作用下,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企业市场势力逐渐增强,其在网络中的位置逐渐向中心靠拢。与此同时,与其他企业建立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企业网络关系构建的新方向。创新的压力迫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主知识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企业对客户的新需求和同行竞争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企业快速发展期,市场网络和分工合作网络成为主要的经济关系网络,创新网络的重要性开始凸现。
图 2 网络演化三阶段模型示意图
第三阶段。在企业稳定发展期,企业发展速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软件产品从成熟逐渐走向更新换代,寻找更广泛的市场、最大限度的提高软件产品的边际利润成为企业扩大市场网络的初衷。自主创新的企业设立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情报机构,收集有关技术的新知识、新信息,创新网络逐渐演变为以弱关系为主的网络。但是,各种类型的网络都不会无限度的膨胀下去,相反,由于企业网络管理能力的有限性,总是会去掉一些没有价值的旧网络关系,同时也会增添一些有价值的新关系,以保证各种网络的活力,最终使各种类型的网络维持在一定规模上。
为了更清晰的描绘各种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迁,采用示意图的形式对不同时期各种网络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如图 2所示。
案例研究证明社会关系网络、市场网络、分工合作网络、创新网络和声誉网络在企业成长各个时期的作用并不相同,各个网络总是交错叠加的,网络间存在一定的交互演化规律。根据各种网络在企业成长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差别,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在软件企业创业初期,注重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与维系,不断提高企业诚信和资质水平,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市场势力。第二,在软件企业快速发展期,着力构建创新网络,多角度、多方位的吸收关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企业创新提供支持。第三,在软件企业稳定发展期,大规模、高稳定性的市场网络是决定软件企业利润水平的关键,此时对市场网络的构建应成为软件企业的工作重心,同时,注重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本文通过嵌入性多案例研究对企业创立后各个成长阶段五种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但是,由于缺少数据支持,本文未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检验,这将留待后续研究来完成。
[注释 ]
①MillerMcPherson,Lynn Smith-Lovin,James McCook.Homophile in Social Network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1,27:415-444.
②A.A.Gibb,L.G.Davies.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GrowthModel ofBusiness Enterprise Development[A].In L.G.Davies and A.A.Gibb(eds.),Recent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C].Alders hot:Avebury,1991, p295.
③⑧ [12]S.Birley,S.Cromie.Social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rthern Ireland[Z].Paperpresented at Enterprise inAction Conference,Belfast,1988,(September).
④P.Chu.SocialNetworkModelsofOverseasChinese Entrepreneurship:The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and Canada[J].Canadian Journal ofAdministrative Sciences,1996,13(4):358-365.
⑤J.Butler,G.S.Hansen.Network Evolution,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Development,1991,3:1-16.
⑥Veronique Schutjens,Erik Stam.The Evolution and Nature of Young Firm Networks: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21(2):115.
⑦Christian Lechner,MichaelDowling.Firm Ne tworks:External Relationships as Sources for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Development,2003,15,1-26.
⑨⑩W.P.M.Vanhaverbeke.Realizing New Regional Core Competencies:Establishing A Customer-oriented S ME-network [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Development,2001,13(2):97-116.
[11]BatBatjargal.Effects of networks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 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Russia[A].P.Reynolds et al,(Eds.)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0[C].Babson Park,2001:97-110.
[13]B.Johannisson,M.Monsten.Conceptualizing Entrepreneurial Networking[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1997,27(3):109-36.
[14]郑伯勋:《义利之辨与企业间的交易历程:台湾组织间网络的个案分析》,《本土心理学研究》,1995,4,2-41.
[15]Irem Demirkan,David Deeds,Mike Peng.Research Collaboration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Output[J].StrategicManagement Society.2007,10,1097
[16]BatBatjargal.Software Entrepreneurship:KnowledgeNe tworks and Perfo rmance of SoftwareVentures in China and Russia[Z]. Working Paper,Harvard University,2005.
[17]Ossi Pesamaa,Sanjay Goel.Advancing Research on Inter-fi rm Networks:Reconciling Paradoxes via Conceptual Clarity and BridgingMethodological Pluralism[Z].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Scandinavian Academy ofManagement Conference,Reykjavik, Iceland.2006.
[18]边燕杰,洪洵:《中国和新加坡的关系网和职业流动》,《国外社会学》,1999,4,26-44.
国家软科学项目“山东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研究”(批准号 2008GXS1D034);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企业外部网络对山东省软件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批准号: 2009RKA071);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山东省中小企业成长的对策研究”(批准号:09DJGJ03)。
冯文娜,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杨蕙馨,女,博士,山东大学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经济学院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F27
A
1003-8353(2010)04-0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