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朝鲜族近代反日民族教育的兴起

2010-12-22 08:47:46朴今海
东疆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私立学校朝鲜族朝鲜

朴今海,姜 善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东北朝鲜族近代反日民族教育的兴起

朴今海,姜 善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20世纪初,朝鲜丧失国权,东北境内朝鲜族居住地区的私立学校蓬勃兴起。这些私立学校不仅传播新式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也担负起反日民族独立运动的政治使命。因此,在其发展历程中显现出一系列自身的特殊性,并曾在东北朝鲜族发展历史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朝鲜族;私立学校;近代教育;民族教育

朝鲜族历来崇尚教育。“宁啃树皮,也要让子女读书”是朝鲜族对待教育态度的真实写照。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朝鲜族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各界人士纷纷创办学校,不仅较成功地完成了旧式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反日民族运动的发展。本文拟从20世纪初朝鲜族私立学校的兴起着笔,描述东北朝鲜族近代反日教育发展的坎坷历程。

一、东北朝鲜族近代私立学校的兴起

20世纪初,东北境内朝鲜族居住地区私立学校蓬勃兴起。而这场民族教育运动,是当时朝鲜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日爱国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朝鲜爱国启蒙运动在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的延续。

明治维新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亚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疯狂推行其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而侵占和奴役朝鲜并将其变成殖民地,竟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首选扩张目标。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速了吞并朝鲜的进程:1905年日本强行缔结《乙巳五条约》,把朝鲜沦为其保护国;1910年通过《韩日合邦条约》,完全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加剧,朝鲜国内的爱国志士积极投入到恢复国权的斗争中,一时间,旨在恢复国权的各种结社、政治团体林立,如1906年张志渊、尹孝定等人组织的“大韩自强会”;1907年安昌浩、申采浩、李东辉等人组织的秘密政治团体“新民会”等。一批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认为,朝鲜贫穷落后的根源是缺少教育,于是,呼吁“为了朝鲜的命运和国民的幸福,必须广开学校,兴盛教育”。[1]同时,各爱国团体积极开展文化启蒙运动,尤其是致力于开通民智的教育运动,企图通过教育来拯救苦难的朝鲜,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教育救国之热,出现了大量的私立学校。

朝鲜国内广泛开展的爱国启蒙运动和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必然给仅有一江之隔的中国东北朝鲜族带来直接的影响。尤其是1905年以后,大量的知识界人士、民族主义者、宗教人士、义兵将领等不同阶层的爱国人士纷纷移居中国东北,以开办学校、教会,组建反日团体等各种形式致力于民众的启蒙运动。正如日方文书所载,“此时政治上未能得志的鲜地不平徒陆续迁入间岛,笼络支那官宪,潜伏当地,设私立学校,绞尽良民余财,煽动排日气势”。[2](815)新学风潮一起,当地的朝鲜族民众也深受启发,认识到创办新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积极着手创办学校。于是自20世纪初开始,朝鲜族居住区广泛兴起近代民族教育运动。

另外,这个时期在中国国内兴起的新学运动也推动了朝鲜族民族教育运动的发展。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系统的新学学制。在新学运动的热潮中,东北地区开始出现了不少新式学校,1904年延边地区也出现了学务书院(即现在北山学校前身)。东北各地的朝鲜族也纷纷改革旧学,设立学校,进行新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反日民族主义教育。

中国境内第一所朝鲜族近代私立学校,是1906年李相禹、朴桢瑞等人在龙井创建的“瑞甸书塾”。李相禹系旧韩末王族,新民会会员。为了在中国东北建立反日独立运动基地,培养反日人才,1906年他与几名同志会合,秘密来到龙井村,用私财创办“瑞甸书塾”,并亲任校长,招收22名朝鲜族青少年,分甲(初等班)、乙(高等班)两班开课。这所学校完全摒弃了封建书堂教育的模式和儒家经典等封建伦理道德内容,讲授的是全新的近代科学知识,诸如算术、地理、历史、国际公法、政治学等课程,而且进行彻底的反日教育。然而,创办第二年,李相禹奉朝鲜高宗皇帝密令前往海牙,学校的办学资金便日趋拮据,加上日本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百般阻挠与干扰,最终被迫关闭。

作为中国境内第一所朝鲜族近代私立学校,“瑞甸书塾”虽历时不长,但在中国朝鲜族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瑞甸书塾”既是中国朝鲜族近代新学运动的开始,也是朝鲜族反日民族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始。在“瑞甸书塾”的影响下,许多爱国志士和广大的群众在东北各地掀起了一场新学热潮,各种私立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了起来。1907年,南性、吴祥根等人在今延吉市局子街西郊卧龙洞建立了“昌东书塾”;1908年4月,金跃渊、朴桢瑞等人在今和龙县明东村大砬子创办“明东书塾”;同年10月,姜佰奎、俞汉丰等人在今和龙县子洞屯创建“正东书塾”;1908年4月,李同春、金立、金夏锡、李东辉等人在今延吉市局子街东郊小营子建立了“吉东书塾”;1910年10月,马晋等人在今和龙县德新乡长洞设立“彰东学校”。这些学校的校名虽大都为书塾,但其规模、经营方式、课程设置、办学宗旨等都与旧式书塾不同,搞的是近代教育和彻底的反日教育,而且随着新学运动的深入,这些书塾先后都改名为学校,其中一些学校还附设中学部和女学部。至1916年末,仅在图们江北岸的延边地区(和龙、延吉、汪清、珲春、安图),朝鲜族私立学校就有158所,占东北朝鲜族学校总数的66.1%;学生有3886名,占东北朝鲜族学生总数的61.9%。[3](141~165)

与此同时,南满和北满地区也出现了许多朝鲜族私立学校或改良式书堂。如南满地区柳河县三源浦的“新兴讲习所”、长白县的“泰兴学校”、兴京县旺清门的“化兴学校”;北满地区哈尔滨的“东兴学校”、宁安县的“宁古塔书堂”和“高安村小学堂”及“大宗学院”、穆陵县的“新韩村书堂”、密山县的“韩兴义塾”、怀德县的“五家子学校”等。至1916年末,鸭绿江北岸的南满地区和黑龙江境内朝鲜族私立学校共有81所,占东北朝鲜族学校总数的33.9%;学生有2385名,占东北朝鲜族学生总数的38%。[3]

二、东北朝鲜族私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其特点

(一)私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及课程设置

由于东北地区朝鲜族私立学校的经营主体比较复杂,所以各校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并不一致。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私立学校倾向反日民族教育和近代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大致相同。1917年由南满柳河县大孤山子竹林馆印刷发行,兴京县旺清门三成学校等许多学校实行的《小学校规则》(9章37条)第一章第一条规定:“小学要注意儿童们的身体发育,要以讲授道德教育和国民教育的基础及生活中必需的普通知识和技能为根本宗旨。”《小学校规则实施细则》(10章97条)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对国家和社会尽最大的责任,端正品行,磨炼意志,提高上进心,修养道德,培养爱国精神。”[3](126~128)表明小学校教育目标不仅旨在传授国民生活所必需的普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注意培养对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具有爱国心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校规则》第三章第八条规定学生学习的科目有圣经、修身、国语、算术、汉文、东国历史、地志、理科、图画、习字、唱歌、体操等。另外,《小学校规则实施细则》第一章第七条强调东国历史、大东历史的教育目的;第一章第八条强调地志教育的必要性;第九章第75条则强调忠义及爱国心的培养。

20世纪初东北境内各私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可从昌东、明东学校所设课程窥其概貌:

表1 1910年代,部分朝鲜族私立学校教科课程

上述各私立学校所设科目最突出的共同点在于,一是以近代指向性的基础学科知识为中心,内容涉及自然科学教育、实业教育、法律经济教育、外国语教育、艺术教育、师范教育等;二是以民族主义教育为中心,如国语(朝鲜语)教育、历史地理教育、修身伦理教育、音乐教育、尚武体育教育、军事教育、宗教教育等,内容甚广。其中,国语教育和历史教育尤为各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各校公开采用在朝鲜国内被日帝禁用的《幼年必读》、《吾仇不忘》、《越南亡国史》等教材,而且在垦民教育会的倡导下自编《朝鲜语》、《朝鲜历史》、《东国史略》、《最新朝鲜地理》等教材,进行旨在恢复国权的彻底的反日民族教育。

除了上述正规的课程科目外,各私立学校还非常重视校名、校歌、校旗、校徽等隐性教育环节,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如明东、吉东、昌东、正东、彰东、东明、新兴、韩兴、东兴等各校的校名多蕴含朝鲜光复的信念,以焕发学生报仇雪耻的雄心壮志,振作学生士气。

(二)朝鲜族私立学校的特点

综观20世纪初东北各朝鲜族私立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找出如下特点:

第一,办学主体多样,体现出全民办学的热忱。东北朝鲜族学校虽然也有由中国地方官府倡导兴办或由日本方面出资兴办的,但仍由朝鲜族自筹经费兴办的各种私立学校为主。由于崇尚教育的传统及20世纪初朝鲜民族所处的特殊的政治背景,各界人士出于“启民智、兴新学”之需要,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担负起兴办教育的使命。20世纪初东北境内朝鲜族私立学校从其设立主体来讲,既有民族志士创办的学校,也有一般的朝鲜族民众创办的学校;既有宗教团体或个人创办的学校,也有朝鲜族民众团体创办的学校。呈现出办学主体多样化的特点。此外,随着朝鲜族反日武装斗争的兴起,也出现了一些由反日武装团体兴办的学校。

第二,新学代替了旧学。自20世纪初开始,在朝鲜国内的爱国启蒙运动和中国新学运动以及西方近代文明传播等复合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朝鲜族也开始办起带有近代性质的私立学校,逐渐摆脱旧式封建教育,走上新学的轨道。从上述私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上也能看到,此时的学校已不再是过去的旧书塾式的封建教育,其课程设置也完全摆脱了旧式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而代之以近代教育课程。既有文史、数理化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有音体美乃至师范教育、实业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既考虑到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也考虑到了学生所处的中国环境及世界发展趋势,开设了中国语、外文通译等课程。各地还关注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创办女子学校,或在私立学校附设女学部,对女子进行近代教育。在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国内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行新式教育中处处有顽固派作梗;而在朝鲜族地区,由于朝鲜族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社会各界人士及民众对新学教育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此,他们较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第三,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中国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是在朝鲜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政治背景下兴起的,而且创办人多为反日的民族主义者、宗教人士及广大群众,因此无论是办学宗旨、经营主体,还是课程设置及教科书内容,都与反日这一主题紧密相连。

从办学宗旨上看,私立学校大部分是以“教育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尽责,具有端正的品行和道德涵养,磨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强烈的进取心和爱国精神”为其宗旨,即当时的私立学校注意培养既具有基础性的文化科学知识,又具有为国家和社会尽责的强烈的“爱国心”的人才。而对当时广大的朝鲜族民众来讲,要爱国首先要反日。所以,各地的朝鲜族私立学校,无论在教师队伍的配置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以反日作为其出发点和宗旨。

从课程设置上看,各学校都非常重视朝鲜语文、朝鲜历史和朝鲜地理等民族文化科目及唱歌、体育等陶冶情操、健身励志的科目,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民族的蹂躏与奴役,以唤起学生的反日民族意识和民族使命感,并培养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体魄;教材则普遍采用在朝鲜国内被禁用的或自编的书籍。

反日军事教育是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的又一亮点。出于反日运动的需要,各学校不仅重视智育,而且重视体育,而体育往往与军事教育结合在一起。为了加强体育教育,各学校先后从朝鲜聘请对日本怀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旧韩末军官或义兵出身的人士来担任体育教师,使体育课成为以兵式体操和军事训练为主的学科。

第四,朝鲜族私立学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各宗教团体在东北朝鲜族地区设立的学校,尤以基督教系统最为突出。西方传教士所创办的基督教系统学校,其初衷虽为传教和文化侵略,但西方宗教与西方近代文明有着共生的关系,在其传教的过程中,西方近代文化亦随之传入,加之西方传教士具有所谓“治外法权”等特权,于是,朝鲜族也纷纷接受基督教,披着宗教的外衣从事民族教育和反日独立运动,致使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运动一开始就与宗教关系密切。如被称为“北间岛民族教育运动摇篮”的明东学校,其创建初期纯属当地名儒金跃渊个人设立的一般私立学校,创办后不久即从朝鲜国内聘请一些有名的基督教系统反日人士来校任教,而身为儒学者的金跃渊为民族独立之大义,竟毅然摒弃儒教而改信基督教,致使明东学校也成为典型的基督教学校。

三、东北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的历史作用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20世纪初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在学校规模、办学理念、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等方面参差不齐,但其历史作用仍是明显的。

首先,奠定了中国境内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的基础。朝鲜族私立学校的兴起和发展,不仅给朝鲜族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场所,更在新学的影响下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为后来的朝鲜族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当时朝鲜族私立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到近代教育的转型,而且试图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把基础教育和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性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校成为传授近代科学知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和媒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在清末及民国政府的同化政策和日帝殖民主义教育的干扰和压制下,各私立学校仍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新学教育和民族教育,使朝鲜族教育植根于中国这块丰厚的文化沃土上,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相对独立性的民族教育。正是基于20世纪初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实践及其艰难发展历程,早在解放前夕,朝鲜族已初步确立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而且走在了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前列。

其次,私立学校教育对朝鲜族反日民族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私立学校教育是在朝鲜国运飘摇欲坠的情况下,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悄然崛起的、渗透着浓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运动。面对民族的内忧外患,被迫移居到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志士,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民族教育上,兴办学校进行反日教育,培养反日人才。朝鲜族反日运动的兴起、反日团体的组织、马列主义等新思潮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等,都是以私立学校的进步教师及其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朝鲜族学校俨然成为了朝鲜族反日运动的“温床”。正如日帝所承认的,“间岛、东边道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排日的民族主义”,“间岛的教育与民族主义政治运动混在一起,而学校就是其策源地”。[5](456)正因为如此,朝鲜族私立学校无时不成为日帝重点取缔的对象。1920年“庚申年大讨伐”中,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朝鲜族私立学校是“独立军的巢穴”,青壮年都是“独立军”,对它们及其所在村庄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讨伐”。据珲春、延吉、和龙、汪清四县的不完全统计,庚申年讨伐中有5058人被捕,3500人被害,2500座民房和 30余所私立学校被焚毁。[6](45)在被捕和被害人当中,私立学校的进步师生占相当大的比重。如在明东学校,1920年10月20日上午,日军小队长率领22名士兵窜入明东村,不仅放火焚毁明东校舍,而且对校长金跃渊发出逮捕令,肆意捕杀明东学校师生,仅被捕的就有90余名。

再次,朝鲜族私立学校是维系和支撑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柱。中国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大国,在汉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朝鲜族要想完整地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仅靠民族聚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种凝聚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内聚力的“粘合剂”。[7](40~41)朝鲜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历经磨难而发展壮大,其主要因素就在于对教育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朝鲜族教育带有广泛的社会性,学校不但是年轻一代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处于封闭、孤独中的朝鲜人进行社会交际、启迪民智、加强民族内聚力的场所,并给那些在逆境中痛苦呻吟的民众带来极大的精神慰藉和希望。另外,私立学校不仅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强化民族内聚力,而且广纳和借鉴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主动担负起关注民生、沟通当地官府等社会责任,使朝鲜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能够走出封闭落后的状态,较成功地融入中国多元文化环境,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1][韩]大韩每日申报,光武10年1月6日。

[2][日]东洋拓殖株式会社.间岛事情[Z].大正7年.

[3]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朝鲜三)[Z].东京みすず书房,1970.

[4]朝鲜驻扎宪兵队司令部.在外朝鲜人经营各学校书堂一览表[Z].大正5年12月28日.

[5][日]山鸟田道弥.满洲教育史[M].文教社,1935.

[6]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

[7]朴婷姬.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8(3).

G75

A

1002-2007(2010)03-0012-05

2010-04-30

朴今海,女(朝鲜族),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历史与文化。

姜 善,女(朝鲜族),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2009年度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资助项目:“伪满时期朝鲜人教育研究”(A KS-2009-R-12)。

[责任编辑 梁浚]

猜你喜欢
私立学校朝鲜族朝鲜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环球时报(2018-09-10)2018-09-10 04:10:44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1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南方周末(2016-01-07)2016-01-07 15:47:28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环球时报(2012-01-09)2012-01-09 0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