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2010-12-20 08:55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英语新闻文化差异翻译

徐 燕

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着手,分析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期对新闻译者准确把握文化因素和读者心理,有效提高译文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新闻 翻译 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新闻以其内容新颖,语言现代,传播的时效性强,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获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英语新闻翻译时,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误解。因此,英语新闻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的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由此可见,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精通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才有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任何对原文的不理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最终导致翻译的失败。比如,在英语新闻中频频出现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国人尊敬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这个词才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国际政府官员。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作出恰当的行文翻译。

英语新闻翻译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语就用鱼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说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一则新闻中说,微软日前敦促其用户立即登录微软的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的补丁程序。专业人士称“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对于美国人来说,理解这句话非常容易,原来瑞士产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这里指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自由进出服务器。可是对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没有吃过瑞士奶酪的读者而言,要把这种从生活中走入新闻报道的词汇理解正确还是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尼克松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当于“besides”。

宗教信仰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狱去)一类的说法。

历史典故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经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典故体现了该国的文化色彩,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的,如“9•11”事件发生后,某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处如果仅仅将“black sheep”一词翻译成“黑色的绵羊”,中国读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实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即“害群之马”。其实,该报道无非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亲戚拥有的商业集团均怕受其牵连,纷纷表示要与本•拉登这一害群之马划清界限。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结语

总之,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参考文献:

1.卢思源:《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卢云:《浅析英语新闻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英语新闻文化差异翻译
大学四、六级考试改革新增新闻听力应对技巧与实践探索
浅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的方法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谈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