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视域下的英汉新闻语篇分析

2010-12-20 08:55任凤梅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语篇分析互文性

任凤梅

摘要:互文是人类交往和认知的方式。互文性主要表征为转述语,让不同的声音参与语篇交际,形成“异质话语”,使各种声音交织和互动,以期实现语义的隐含表达。互文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结构的非确定性,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都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中,同时互文性理论体现了文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新闻语篇中,互文性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普遍。互文性理论对英、汉新闻语篇的理解与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互文性 新闻语篇 语篇分析 互文干扰

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是由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克丽斯蒂娃)首次提出的。Kristeva认为文本是在已有话语基础之上建构的,任何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作家们并非通过原创思想创造出文本,而是从已有文本中编制出来。她认为文本是“每一个语篇都是当做引语的拼缀物得到构建,每一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纳和转换”(1)。互文性分析揭示文本怎样在特定情形下有选择地使用话语秩序及语篇分析。它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以往的语篇互文性分析往往限于单一语篇之内的纵聚合互文文本,而本文则基于更为广阔的横组合互文链文本,试图考察和分析在新闻语篇的建构过程中,如何实现对英汉语篇中互文手段的正确识别、分析比较、阐释、转换,以揭示新闻语篇的互文特征,考察特定社會的话语实践,从而提高批判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的质量,有选择地接受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价值和立场观点。

英汉新闻语篇的互文性

根据互文性理论,一个文本的意义是不能自足的,其意义产生于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联和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任何文本都是在它以前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任何文本都不能孤立地释义,任何文本中都具有互文痕迹。因此,互文性同样是新闻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确切地说,它指的是新闻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复杂的、异质的特性(2)。每一个新闻语篇都存在互文痕迹,所以不考虑语篇中的互文性,就不可能对新闻语篇进行透彻的理解。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手段常发挥如下主要功能:显示语篇的权威性(signaling textual authority)、提供术语解释(providing terminological explanation)、实现语篇连贯(facilitating textual mapping)和限定使用范围(defining scope)。

例1:2009年4月27日《深圳日报》(英文版)对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的报道及其译文如下(横线为作者所加):

Swine flu has Mexico on edge

A new strain of swine flu has this metropolis of 20 million people increasingly fearful as suspected flu deaths grow, and world health officials warn that Mexico City could be at the epicenter of a global epidemic.

Everything from concerts to sports matches and church services were canceled yesterday to keep people from congregating and spreading the virus in large crowds.

(——Shenzhen Daily,Mon,April27,

2009)

处于猪流感边缘的墨西哥城

随着疑似猪流感死亡病例的增加,这座两千万人的大都市更加恐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警告说,墨西哥城可能成为这次全球流行病的中心。

昨天,从音乐会、体育比赛到教堂礼拜的一切活动全部取消,以避免大批集会导致病毒蔓延。(——《深圳日报》,2009年4月27日,周一)

此则新闻标题中的Swine flu,导语中的flu deaths, 以及主体中的the virus所揭示的新闻主题相同,以名词词组的互文手段实现了语篇的连贯。新闻文本之间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决定了文本的意义,体现了文本内部和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上述新闻文本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文性关联,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横组合互文链文本,揭示了新闻语篇交往互文意义的转换特征以及机构话语秩序重构的特点。

互文性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次类型。Kristeva将其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譻?訛,前者是关于一个文本怎样建立在与之具有序列关系的其他文本基础之上,而后者则关注一个文本怎样建立在纵向构成其直接或间接语境的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Jenny则区分了“弱势互文性”(weak intertextuality)和“强势互文性”(strong intertextuality)(4)。这种区分是主题暗示和一个明确的、扩展的言辞和结构上的指涉之间的区分。确切地说,它们是用来区分不同形式的互文性的,比如说“引言、抄袭和简单的联想”(5)。辛斌把互文性分为“具体互文性”(specific intertextuality)和“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具体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包含可以找到具体来源(即写作主体)的他人的话语……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文体、语域或体裁的混合交融”(6)。在某些情况下,是话语或风格的结合对篇际互文性关系的形成产生意义。就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这一主题,各国政府机构和传播媒介之间的话语存在一个互文链关系。例如:《人民日报》2009年4月27日对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疫情的报道如下:

例2:全球防范猪流感

世界卫生组织25日宣布在美国和墨西哥出现的猪流感疫情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中心程序。感染猪流感死亡的多为25岁~45岁人群。按以往的经验,青壮年人群的高死亡率是世界性传染病的显著特点。继1997年暴发H5N1禽流感以来,这次猪流感疫情极有可能再一次引发世界规模的传染病。目前,美、墨两国染病和死亡人数仍不断上升。世界各国纷纷在第一时间采取防范措施,严防猪流感扩散蔓延。

(《人民日报》2009年4月27日6版)

在例2中,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通过文本表层特征表现出来,如引用和引文(“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即可以找到具体来源(写作主体)的他人的话语。新闻文本的互文手段还体现为“根据”、“按照”、“就……而言”、“包括”和“尽管”等短语;而英语新闻文本中有“in accordance with”、“according to”、“in the light of”、“in line with”、“for the purpose of”、“refer to”、“include”等。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汉、英新闻文本中使用的互文手段存在广泛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汉、英新闻文本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使新闻语篇体现出不同于其他语篇的权威性、严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汉、英新闻文本在篇章构成模式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互文关联。

从上述新闻语篇可以看出,世界卫生组织对猪流感疫情的断定是互文激活源,它引起新闻媒体对疫情进行报道,民众对其作出反应,政府采取应对策略,与互文链中其他语篇之间构成单向性的互文关系,即它给媒体和政府提供论断依据。各媒体关于疫情的系列报道都是对世界卫生组织针对疫情所做公告的转述,保留着权威的声音。

互文干扰与新闻语篇翻译

互文性的含义比较广泛。一词多义现象也属于互文性的一种。一词之所以能多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该词在不同的语域中表达不同的语义,于是,该词在不同语域中的不同语义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该词的互文性,从静态的角度看,就是一词多义。新闻语篇的读者首先必须识别不同词语的语域意义,这就意味着读者要了解特定词语的语义历史,否则将无法对词义进行合理的甄别和考据,进而影响对新闻语篇的理解。

互文性在语篇解读中对于不符合互文语义期待的语言表达往往会发出互文干扰。一是积极性干扰,其效果是激活一种或多种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和修辞效果,如双关、暗示、暗讽等;另一种是消极性干扰,其效果同样是激活一种或多种意义潜势,但这类意义潜势有违话语发出者的意图,因而容易造成误解。

例3: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折腾”一词一般为口语用词,在汉语词典中有多种释义,而英语中很难找到与“折腾”相应的“一个”词。在中国政治生活所说的“折腾”有特定的政治含义。“折腾”一词在这里不仅微妙贴切,而且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含义丰富。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的解释以及后来《人民日报》的短评,都把“不折腾”理解为:“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个道路,不是别的什么道路,就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不是别的什么理论。”

胡总书记讲话中的“不折腾”到底应该怎样翻译?目前出现了多种译法,见仁见智,各有千秋。这些不同译法反映了译者对“不折腾”一词的理解差别。胡总书记讲话中,“不折腾”后的两个“坚定不移”也许是对“不折腾”的一个注解。因此,笔者以为新华社的翻译值得借鉴:We should not sway back and forth, relax our efforts or get sidetracked.而大部分外国读者对“dont get sidetracked”也较为认同。全句可译为:“So long as we dont falter, dont flag and dont get sidetracked, so long as we stick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and the path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are sure to realize this great goal.”雖然“sidetracked”没能把“折腾”的那股乱劲完全表达出来,但在诸多译法中,还是“sidetracked”比较合乎原意。

结语

任何语篇都不能孤立存在,任何语篇的产生和理解都要与其他语篇发生联系。语篇互文性是一个“历史载入语篇和语篇载入历史的过程”?譿?訛,互文性这一概念使得媒体制作者和语篇生成者通过有意识地采用这一语篇策略引导受众或读者在不同的语篇之间产生具体的联想关系。通过语篇互文性分析,我们可以客观地考察特定社会的话语实践和话语秩序并最终了解其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有助于提高批判性阅读和接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价值与立场观点。本文以新闻语篇为个案,探讨英汉新闻语篇的互文性及其翻译策略,意在帮助了解新闻语篇的构建方式、写作规范及语言特色,加深对其理解从而为英汉新闻语篇的表达注入新的元素,同时,也希望对英汉新闻语篇的互译有所启迪和裨益。[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研究”(编号:2009-GH-018)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1)Kristeva,J.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37.

(2)胡慧:《从互文性看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界》,2006(5)。

(3)(7)Kristeva, J. Word, Dialogue and Novel[A].In MoiT.(ed.) The Kristeva Reader[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36、39.

(4)Jenny,L. The Strategy of Form[A]. In T. Todorov (ed.) French Literary Theory Today[C]. Cambridge: CUP, 1982:40.

(5)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8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语篇分析互文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基于语篇分析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论广告语篇的体裁互文性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中美领导人演讲语篇对比分析
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