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及实践

2010-12-12 07:57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及实践

黄藤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的需求,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是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它主导着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从宏观上看我国民办高校共性的发展战略,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定位,多元化发展;以质量为核心,进行内涵式发展建设;不断创新机制,继续保持机制灵活的优势;坚持教育开放,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同时,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可靠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多元化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践的重要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恢复以来,历经30余年,发展迅速,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40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01.3万人,其中本科生223.3万人,专科生178.0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6.7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66所,各类注册学生92.02万人。[1]民办高校的壮大和成长,改变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独家承担的局面,拓宽了高等教育资金的管道,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兴办了新的高等学校,扩充了高等教育的资源;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增加了学生读大学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选择高等教育的愿望;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规格和种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出了新的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充分肯定民办高校作用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目前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转型期。[2]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8年间,我国仅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就分别从1 202所和140万人,下降到866所和92万人。“2009年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拐点’年”,①民办高校普遍感受到了招生的压力,个别民办高校甚至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河北廊坊能容纳6万学生的东方大学城,2009年只招到3万学生,里面30多所民办高校现在已锐减到10几所。[3]针对这种状况,有学者、教育部门负责人、部分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媒体分别提出了“人口说”、“扩招说”、“文凭说”、“金融危机说”②等观点来分析其原因,都很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根本的问题还是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定位及民办高校本身自觉充当的角色不清晰,公、民办高校“争而不补”,政府引导需要改善。

一、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

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也就是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主导着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民办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就是实现两个“满足”:

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政府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要均衡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注重资源配置的“均等”。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政府的公共教育资源保证了教育的平均实施,却无法体现教育的差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要在教育分层③下既切实体现教育均衡,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点所在。公办教育既然不能以牺牲教育的均衡为代价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那么就由民办教育来完成。因为民办高校是由企业、社团、个人出资开办的,不占有政府公共教育资源。它在承担国家教育任务的同时,更侧重于满足一部分人选择教育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的出现本身就是对社会发展多元化的直接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办教育是一种选择教育。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更大的立足点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提供部分人需要的、特殊的教育服务,正是民办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民办教育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之一。

二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需求,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贡献。目前国家教育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和知识贡献力度,都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2007年,我国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8.6%。[4]2009年,全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8 200万。[5]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3%,真正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不到1/4。即使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在学人数也只能达到3 000万人,[6]而在2008年,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已达到了1.24亿人,虽然在2008年至2020年的10多年内,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将下降,但因其基数仍然庞大,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仍将有8 200万人左右。[7]因此,从2011年到2020年,要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达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向教育较发达国家的跨越,[7]必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表明,仅靠公办高等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这种供需矛盾的局面还很突出。那么,民办高校仍将继续承担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认为:“以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参照国际上特别是亚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当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达到30%~40%,全国高校在校生数达到4 000万左右时,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占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很有可能达到一半以上。到2020年,民办高校及在校生数将达到高等教育总量一半以上。”[8]

所以,在当前这种格局下,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也必须和国家的发展、国情的变化相适应,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任务,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贡献。

二、我国民办高校共性的发展战略

具体到不同的民办高校,有学者认为,针对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不同的高校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大多数高校采取总成本优先战略来求得生存,然后再谋求发展和提升;少部分高校要努力规划,加强各方面的建设,采取差异化战略,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研究型民办高校。[9]也有学者认为,目标发展战略、规范管理战略、特色培育战略、创新选择战略、人才强校战略、情感和谐文化战略等“六大”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民办本科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10]还有学者认为,民办高校应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有明确发展方向的定位战略,形成办学特色的差异化战略,发挥机制优势的制度创新战略,打造核心软实力的人力资源战略,赢得美誉度的品牌战略,打造有持续发展根基的质量保证战略,拓展市场空间的营销战略,实现规模经济的集团化战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适应教育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战略。[11]李维民还提出:民办高校的战略成功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行为两个方面。[12]如果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解,那么战略目标应包括:投资战略、体制战略、人才战略、管理战略、品牌战略、环境战略、竞争战略、创新战略、宣传战略、集群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等。学者们的这些观点,针对民办高校个体而言,都很有道理。如果从民办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出发,从宏观上看我国民办高校共性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定位,多元化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也必然是多样化的。民办高校为了满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也必然要多样化定位、多元化发展。也就是说,只要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各民办高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不同的办学理念,选择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不同的专业和课程,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方法,进行不同的发展定位,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都是可行的。无论属于什么样的类型,选择什么样的定位,只要能够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促进学校的发展,都是科学合理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例如,有的学校是企业办学,在产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就有独特的优势;有的学校地处社区,在社区服务方面就有明显的优势;有的学校是专家、教授创办的,在某些专业上就具有一定的优势;有的学校和企业、研究院所等联系密切,网络资源丰富,在工学结合方面就有优势,如此等等,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的定位。比如在办学性质上,可以把自己定位为公益性的不要求回报,也可以把自己定位于营利性的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在人才培养上,可以选择进行本、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也可以选择准学历教育,还可以选择非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在办学规模上,可以定位为万人以上的大型高校,也可以定位于中小型高校;在办学面向上,既可定位于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甚至可以专门面向国外培养人才。

在办学层次上,可以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专科教育,或者短期职业培训。目前,我国318所民办高校中,绝大多数属于专科高职层次,占274所;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比较少,仅有44所,④研究生层次的民办高校基本没有。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私立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私立学校广泛存在于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体系中。1993年韩国私立专科大学有120所(占全国专科院校总数的93.8%),私立本科院校有102所(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80.3%),研究生院有273所(占全国大学研究生院总数的78%)。[13]部分办学历史较长、知名度较大、办学质量较好的民办高校,包括近年来由企业注入大量资金、起点较高的民办高校,可以选择“升本”。一些在办学规模、基础条件、专业数量、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诸方面都具备了较强实力,办学质量较高,在国内比较著名的民办本科高校,可以尝试通过一定途径开展研究生教育。

在发展目标上,一是可以把自己定位于职业教育型。这类学校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专注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于教学型民办大学,以全日制综合本科为主。这类学校应是目前及未来民办高校的主流;三是定位于研究型民办大学。这是在完善成熟的本科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办学形式,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要培养目标,适当结合规模适度的本科教育。这是民办大学未来发展的精英,是只有极少数民办高校经过非凡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卓越境界。[14]因为对民办高校整体来说,将来肯定会有少数学校办成一流大学。从实践上看,美国、日本的一流大学有许多就是私立的。

纵观国外私立高校,同样追求多样化定位、多元化发展。首先是办学规模多元化。如美国2003年有各类高等院校4 096所,规模大小不一,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追求大规模,就连著名的大学也是如此,如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在校生10.7万人,设有9个分校,而加州理工学院在校生人数只有2 000人左右。[15]其次是办学层次多元化,美国高校一般分为五类:研究型大学、博士型大学、综合教学型大学、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方向和层次进行自我定位:研究型大学侧重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二年制学院侧重职业技术教学和实训;四年制学院有的侧重教学,有的教学、科研并重,并非都是追求高层次。第三是办学类型多元化,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耶鲁大学盖格(Rorgger.L.Geiger,1987)教授根据全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及私立高等教育在美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历史事实,将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庞大私立型(Massprivatesector)、公私立并立型(Parallprivatesector)、私立边缘型(Peripherprivatesector)以及美国发展模式。[16]

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私立高等教育在发展定位上一样追求多元化,且发展迅速。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数占全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比例都在80%以上;泰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比例稍低些,但也达到了65%左右。从在校生数来看,亚洲大部分国家私立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都在60%以上,韩国和菲律宾的这一比例接近了80%(见表1)。在亚洲的这些国家中,日本、韩国和菲律宾是人们所熟知的三个私学历史较长的国家;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是以公立大学为主、私立大学为辅;马来西亚传统上高等教育就一直是公立事业,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不存在私立高等教育。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均放手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形成上面所述的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比例,私立高等教育在今天都处于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反映了亚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17]

表1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公、私立高校类型及数量比较⑤

注:*为2001年数据;**为入学新生数。

总之,每种类型的私立高校只要定位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紧密结合,造就各种优质品牌,形成各自特色,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才,都可以成为重点高校或知名院校,成为国内或国际有影响力的名校。

(二)以质量为核心,进行内涵式发展建设

民办高校在转型期,也即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低速度增长的数量变化与高内涵高效益的质量变化相统一,构成了民办大学在中后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点”。[18]因此,要在合适的规模下转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建设上来。质量成为发展的核心,这是民办高校理念上的转型。就当前的状况而言,民办高校提升质量要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调整与建设:首先,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及时拓展学科专业,推进学科体系的多元化。民办高校应在保障自身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协调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之间的关系,积极拓宽自身的学科体系,积极鼓励新学科的建设,改革自己的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体系。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设置新兴专业,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多元化的需求。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学院通过广泛调研,得知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有着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陕西的文化产业尚未做大做强,除体制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缺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研究,缺乏专门人才。于是,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陕西省第一家文化产业学院,致力于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与服务人才的培养。随后,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考虑,学院又设立了文化传播中心和一个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针对汽车市场人才紧缺的实际情况,2008年4月成立了汽车工程学院;为了进一步培养创业型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2009年学院成立了创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其次,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实现从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观念到组织实施方面的整体性转变。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摆脱“实践操作薄弱”甚至“教育内容空白化”[19]的状况。再次,要建立与完善严格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起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形成民办高校内部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促进民办高校的自律发展。

(三)不断创新机制,保持机制灵活的优势

机制灵活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优势之一。但目前公、民办高校之间的趋同性越来越大,民办高校灵活的机制优势正在丧失。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的民办高校脱胎于公办教育这个母体,无论是创办者还是教师都与公办高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的培养方式、办学模式也多借鉴了公办高校的经验,如专业设置、机构设置、干部管理、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等。虽然从整体上看,民办高校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在资金的筹措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不同,但是从教育内容及学生培养方式来看,民办高校并没有另辟蹊径,反而和公办高校越来越趋同。公办高校学习了民办高校在市场化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如河南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市场化运作非常成功,而民办高校却保留了公办高校体制上僵化的东西,如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出现了民办体制下的“官办行为”⑥。因此民办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机制,继续保持机制灵活的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1.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益。从当前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队伍老化、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效益低下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许多民办高校领导的重视。创新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决策体系,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构建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快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走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路子,克服家族制、作坊制的管理方式及其弊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是要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的改革和创新。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完全搬用公办高校或外国私立大学的管理,都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而难以收到较高的管理效益和效果。

2.创新用人机制,实施人才战略。首先,要完善教职工的聘任和选拔机制。在民办高校转型期,若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得不拘一格聘用人才。一方面要聘请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要选用一批道德高尚、基础扎实,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工作潜能,又有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民办高校中来。其次,要完善教职工的培养培训机制。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管理干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岗位需求和人员能力不足的矛盾。再次,要建立规范的教职工考核评估机制。民办高校对教职工的考核评估,要结合自身实际,细化考核的标准,规范考核的程序,按照不同岗位,针对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等方面,采取自评、互评和上级评定等形式,对教职员工进行全方位、较客观的工作评价,这样才能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四)坚持教育开放,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所谓国际化,就是使本校与国际教育活动接轨,并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和进行教育交流、教育合作等,以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我国民办高校由于受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制约,虽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但仍处于相对封闭的办学环境中,与国外大学交流很少。对民办高校而言,增强开放意识,加强教师与国外的交流与交往,在教学中追踪教育国际化信息,体现教育国际化精神,既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不断学习、借鉴、引进、吸收国外一切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思想、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办学成就与其国际化的程度存在正相关。

如西安外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展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民办高校,也是陕西省唯一一所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的民办高校。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国外、面向沿海、面向外向型企业的外事特色,提出了“学无长幼,校无大小,教无高下,育无国界”的开放式办学思路,坚持不懈地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学院通过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办学领域,促进了教学和管理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先后与澳大利亚西南悉尼学院、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及日本高松大学等24所国外知名大学及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协议,以学分互认、师资交流和学位合作等形式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09年,又与美国西东大学、日本文京大学及韩国仁济大学等11所国外大学(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截至2009年底,学院已与35个国外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院还设立了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西安基地,成为西北地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一大批国外学子。目前,已有韩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百余名留学生在学院的国际合作学院学习。

三、结 语

民办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国家相关教育法规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的方式,是制约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途的主要因素。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格局、路径和状态不完全是由市场主导的,并非完全难以预测和控制,政府角色的主导性、管理性和控制性作用至关重要;政府主要通过科学化的法规政策体系保障和合法性、有效性行政管理,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产生方向性影响。因此,制定国家层面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并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确保规划的实施,以此来引导民办高校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民办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问题,是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充分强调民办高等教育在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最终实现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公、民办教育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民办高校发展战略能够实现的可靠保障。

注释:

① 樊未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迎来拐点》,《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31日。在《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和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举办的《中国民办大学报告2009》座谈会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刘林教授表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草创阶段已经结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将来临。

② 蒋国华:《民办大学2009年招生遇冷的应对之道》,网址为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36815.html。“人口说”指的是基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趋势外推,于是得出结论:民办高校招生人数锐减的根本原因在于适龄人口的下降。坚持“人口说”者还认为,未来3年~5年必现民办学校倒闭潮;“扩招说”指的是公办大学连年扩招,客观上挤压了民办大学的可招生源。比如以2009年为例,这一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 020万人,比去年减少了30万人。而计划内招生人数为629万人,又比去年增加了30万人,这一减一增,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的招生对象就同比净减少了60万人。其中,北京市的情况则颇具代表性:北京市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同比减少1.7万人,而高考录取率则由2008年的75.9%跃升到了创纪录的约80%,可见,公办高校扩招的确压缩了民办高校的招生空间;“文凭说”指的是之所以许多民办大学遭遇招生“寒流”,主要是因为这类民办大学没有教育部认可的学历教育资格,或者对部分已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大学来说,则是在其非学历教育那一块;“金融危机说”认为,学费是民办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很多家庭的支付能力下降;再有,民办高校的生源中很大一部分又来自县乡和农村地区,这也影响了生源。

③ 郝大海:《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本文所称教育分层的含义指在教育机会均等的条件下,由于家庭出身不同,个人可能在教育获得上出现差异,进而形成教育分层。教育分层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作为一项影响因素,教育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分层(财富、声望、权力等);另一方面,教育地位又是诸多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被称为教育获得。教育获得研究的一项中心议题就是分析个人的家庭出身对教育获得的影响。

④ 其中,北京1所,天津1所,河北1所,辽宁1所,吉林1所,黑龙江2所,上海2所,江苏2所,浙江4所,安徽2所,福建2所,江西2所,山东5所,河南3所,湖北1所,湖南2所,广东3所(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学校的性质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部暂时把其归为民办),海南1所,陕西7所,宁夏1所。

⑤ 数据来源:潘懋元,姚加惠:《潘懋元展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前景》,2007年1月8日,网址为http://news.sohu.com/20070108/n247479706.shtml。俄罗斯数据来自杨广云.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1);泰国数据来自赵守辉.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外国教育资料,2000(5);韩国数据来自刘昌明.论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办学主体,当代韩国,2003年冬季号;日本数据来自王留栓.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贡献,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5);马来西亚数据来自李毅.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法规探析,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级硕士论文;菲律宾数据来自张随刚.东南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2);印度尼西亚数据来自袁本涛.亚洲三国高等教育新政策述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中国台湾数据来自台湾“教育部”《统计年鉴》(2002);中国数据来自有关统计材料的计算。

⑥ 笔者所说的“官办行为”就是指在公办体制下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公办体制下也正在抓紧改革的行为。其要害之一就是学校行政管理上的一些行为。

[1] 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7-21).[2009-11-30].http://www2.jchedu.com.cn/cms/dtxw/2009/0721/article_1111_2.htm.

[2] 徐绪卿.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民办高校发展转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6):12-15.

[3] 孟庆海,殷莉.CCTV经济半小时.直击:民办高校招生遇寒流

锐减四至五成[EB/OL].(2009-09-16).[2009-12-01].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9-09-16/0814219114.shtml.

[4] 盛若蔚.专家热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EB/OL].(2009-10-14).[2009-12-01].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217429.

[5] 德忠.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人口达8200万[EB/OL].(2009-08-25).[2009-12-01].http://news.qq.com/a/20090825/001488.htm.

[6]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2007-06-04).[2009-12-01].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06/04/content_8340435.htm.

[7]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辑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3(3):1-14.

[8] 沈云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5):148-150.

[9] 赵福芹.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分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3):58-60.

[10] 吕卓超.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发展战略[J].民办教育研究,2007(4):50-55.

[11] 潘喜润.竞争优势的形成: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7(9):64-67.

[12] 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创新与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49.

[13] 陈上仁.教育制度与政策层面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1):10-13.

[14] 黄藤.民办教育求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0-30.

[15] 赵宝林.多元化发展 个性化定位——美国大学的继续教育考察报告之一[J].交通高教研究,2003(5):42-43.

[16] [日]马越彻.亚洲高等教育的扩大与私立高校[J].高益民,译.比较教育研究,1995(5):17-22.

[17] 潘懋元,姚加惠.潘懋元展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前景[EB/OL].(2007-01-08).[2009-12-11].http://news.sohu.com/20070108/n247479706.shtml.

[18] 黄藤.谈民办大学的规模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43.

[29] 鲍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与功能[EB/OL].(2005-10-23).[2009-12-11].http://www.gse.pku.edu.cn/news/bilu/minbanjiaoyugongnengjiegou.doc.

Strategy and Practice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of Higher Learning

HUANG Teng

(Xi’an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77,China)

How to satisf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how to increase the higher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guides the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future.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comm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iversifi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core and construction with constantly innovative mechanisms.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insist open education and take the path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s the support and guidance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achieve reliable protection.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diversification

2009-12-30

黄 藤(1958- ),男,陕西西安人,教授,教育学博士,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院长,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陕西中华职教社主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

G648.7

A

1671-2714(2010)02-0001-07

(责任编辑毛红霞)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