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策略

2010-02-09 04:03张传亮
关键词:公民培育道德

陈 虹 张传亮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策略

陈 虹1张传亮2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健全的主体意识为逻辑基础,以稳固的政治意识为首要内容,以明确的法治意识为重点内容,以高尚的道德意识为目标内容。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引领功能,借助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分别运用理论灌输、文化启思和实践体悟的形式,塑造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德育

公民是现代社会的微观基础,一个具备成熟公民意识的公民群体,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最起码要求是培养具备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当落实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上。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背景

就臣民意识浓郁的中国而言,公民意识是到了近代社会才逐步萌生的。朱学勤认为: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1]不难看出,公民意识是适应宪政需要而萌生的,是公民对自身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的认知,以及在处理与国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时所拥有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取向,它内在地包含了公民的主体意识、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及道德意识。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身本质力量、地位和作用的感知与把握,政治意识是公民对国家政治现实的认识与反映,法治意识是公民在处理权利义务关系时具有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理念,道德意识是公民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主动认同以及自觉用以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健全,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对培育公民意识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民的主体意识提出了根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进入市场,成为自主择业的自由劳动者。市场主体的自主性要求公民具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从校园走入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施展才华与抱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群体,因而必须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对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分化。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表达并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都希望将自身的意志输入到政治系统中来。这首先要求我们的政治体系必须容纳不同的利益群体政治参与行为,并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做出制度化的安排,为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种种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参与政治生活的制度化途径,同时也要求作为基本利益主体的公民必须认同各类制度,必须具备合法地参与政治过程、通过司法途径捍卫公民权益的意识与能力。如果民主政治在发展,而公民的意识和素质却没有跟上民主政治的步伐,那么民主政治终将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因此,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要求公民树立稳定的政治意识和明确的法治意识,以融入主流政治生活,维护公民权益,承担公民义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培育公民的道德意识提出了直接要求。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恶化相伴而生,社会进步与利益矛盾同时存在,道德滑坡与价值观碎片化的迹象日益凸显。在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物质财富与日俱增的同时,社会步入了利益分配不公、利益多元与冲突的现实之中。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利益矛盾,整合价值观念,抑制道德滑坡,都需要公民不断地寻求、遵从“善”的理念并将“善念”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境界和基本价值取向,进而外化为主体解决矛盾的方法和行为。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中,必须要加强对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个人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促进公民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使其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不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不急功近利,更不见利忘义,做到合目的性与和道德性的统一。

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对培育其公民意识提出了内在要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英克尔斯在归纳“现代性的精神”时认为,现代人是一个见闻广博、积极参与的公民;现代人有明显的个人效能感;在同传统的影响来源的关系中,现代人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在他决定如何处理个人的事务时尤其如此;现代人乐意接受新经验以及新的观念。[2]由此可见,公民意识中包含的主体性、参与意识等内容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大学生只有成长为具备成熟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才能成为当今时代的主人。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公民意识,但还有不少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较为薄弱,对自身的公民角色定位不准,行为失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框架

就当前的大学生公民意识而言,健全的主体意识是其公民意识的逻辑基础,稳固的政治意识是其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明确的法治意识是其公民意识的重点内容,高尚的道德意识是其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基于此,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框架可作如下解析:

1.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确立是公民意识培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历史下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意识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自身的本质力量、地位和作用的确认,也即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感受和把握。主体性是人性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的本质的部分,是指人在主客体关系中的特性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即指人对活动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能动性,其基本的表现就是人在活动中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主体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3]就现实而言,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其作为公民的主体意识相对较弱,尚未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就必须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确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现代公民都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特定的角色,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任何一个现代公民都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来源。

2.完善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首要任务。中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必须以培育社会主义公民为导向。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应当以塑造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为首要内容。笔者认为,公民的政治意识是公民对国家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客观政治现实的主观反映,包括国家认同意识、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等几个方面。国家认同意识要求公民具有对国家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府机构的认同、忠诚和支持。[4]主人翁意识要求公民勇于担当起自身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并肩负起对国家的责任。爱国主义意识要求公民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政治参与意识要求公民有序地参与现代复杂的政治系统和决策过程,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献力,并争取个人正当合法的权益。在现实中,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因对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缺乏系统了解而暴露出合法性意识不科学、主人翁意识不强、爱国主义意识的理性不够和参与意识不积极等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育,使其树立科学的合法性意识、充分的主人翁意识、理性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积极有序的参与意识。

3.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点环节。公民的法治意识,在本质上应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体的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体现为对公民与国家、个人与社会、法律与秩序、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之间关系的正确定位与判断,对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的自觉维护与遵从。[5]法治意识是公民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法律认知和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识中最为基本、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也是成熟公民意识的最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公民用法律和法规来处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其核心是权利义务意识。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有守法的愿望而无守法行为,也有一些大学生有重权利轻义务的观念,还有些大学生认为民主与法制往往流于形式,总体上表现出懂法、守法和用法的自觉性不高的倾向。因此,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重点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懂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观念,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既要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又要认识到在国家和社会中还具有必须承担的义务。

4.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根本目标。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人们的相互关系日趋复杂化,道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公民的道德意识,是公民对社会生活领域必须遵守的准则、秩序或习惯的主动认同以及自觉用以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个人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最高层次,一经形成,就会指导公民进行“向善”的行为选择。从现实来看,道德滑坡与价值观念的碎片化迹象已经逐步呈现出来,这一不良现象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蔓延的趋势。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强道德意识教育,积极倡导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和互助互爱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成为有高尚道德境界、有深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

高校需把公民意识培育纳入德育的框架之中加以推进,在校园中营造有利于公民意识培养的文化氛围,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开展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活动,分别采用理论灌输、文化启思和实践体悟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形成现代公民意识。

首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理论灌输的形式,使大学生在理论上理解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树立公民意识。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当然也是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内容,把公民意识的培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授课之中,要深入剖析人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地位,让大学生明确人的现实地位和人的主体性的历史作用,进而意识到自身在国家和社会中的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树立起主体意识。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形势与政策》的授课中,要突出新中国政治的历史与现实,让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社会性质、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有更加透彻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国家主人翁意识、理性的爱国主义意识以及有序的政治参与意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中,要注重法治意识的灌输和道德意识的培养:通过讲授有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内容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懂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法治意识;通过讲授社会公德、个人道德和公民社会责任等内容让大学生确立良善的道德意识。

其次,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领功能。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公民文化的元素,通过文化启迪的形式,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公民角色和公民责任,在公民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引领下确立公民意识。公民文化不仅是公民的一种精神和美德,也是一种对政治的认同和忠诚,还包含着对公共生活的积极有序参与。[6]高校应深入挖掘公民文化的内涵,发挥校园网络、广播台、宣传橱窗和文化长廊等多种媒介的作用,在校园中营造“自由平等”、“政治忠诚与积极参与”、“权利责任”和“道德自律”等公民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主体意识、稳固的政治意识、明确的法治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意识。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建设好相关的主题教育网页(网站),在网页(网站)上开展公民意识的教育和讨论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要借助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和文化长廊等,对大学生应有的公民意识进行舆论引导。

再次,借助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悟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个人的公民身份、反省自我的公民素质,在实践体悟中确认、升华公民意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自觉按照公民意识的要求做出符合公民身份的行为选择。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起到连接高校管理者与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发起一些为广大同学所喜闻乐见的实践体悟活动。因此,学校要围绕公民意识培育的主题,不断开辟公民教育的新领域,利用各类学生组织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校园民主管理的参与活动、法制宣传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献爱心活动和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确认、升华公民意识。

[1]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9:363.

[2]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50-455.

[3] 韩庆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9.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8.

[5] 苗连营.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J].河南社会科学,2005(5):33.

[6]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19.

Basic Strategy of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Citizen Consciousness

CHEN Hong1& ZHANG Chuanliang2

(1.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2.ChinaJil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has made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s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consciousness, the sou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the logical basis, the stabl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s the primary content, the definite legal consciousness is the central content, and the gracious mo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supreme cont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a as the main channel, take use of the edifying and leading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draw support from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s,use the form of theory inculcating, culture enlightening, practice experiencing, and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orm the modern citizen consciousness.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consciousness; moral education

2010-02-03

陈 虹(1982- ),女,浙江桐乡人,助教,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8.3

A

1671-2714(2010)02-0094-04

(责任编辑毛红霞)

猜你喜欢
公民培育道德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十二公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