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栎仁
提出企业家理论的张维迎
□/卢栎仁
张维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长期参与中国产权制度改革实践,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研究企业家理论的学者。
张维迎1959年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84—1990年在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1992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8月至1997年8月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1997年9月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开始任学院副院长,2002年以来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张维迎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回国后,他致力于企业及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主张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在中国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他因阐述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企业信誉三大问题,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张维迎的主要著作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产权、政府与信誉》、《信息、信任与法律》、《大学的逻辑》、《论企业家》(2004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竞争力与企业成长》、《价格、市场与企业家》、《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等。
自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批评以来,制度经济学家科斯首创企业的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他们的企业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代理理论。科斯认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阿尔钦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张五常认为,企业是一种合约替代另一种合约,而具体选择的合约必将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合约。在私有产权条件下,产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合约安排来进行交易。这些交易给所有者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但合约的选择将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张维迎指出,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关键特征在于权力的分配。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一)“所有者企业家”和“职业企业家”
张维迎指出,所谓企业家,就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经营收入的企业人格化代表。张维迎将企业家定义为一个责权利的统一体:承担经营风险是一种责任,从事经营管理是一种权力,取得经营收入是一种利益。缺其一都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
在私人企业制度下,所有者自己承担经营风险,自主从事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自己所有,所以他无疑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家。但在股份制企业制度下,承担经营风险和取得经营收入的主要是企业所有者(股东),而从事经营管理的责任主要落在职业经理人身上。因此,在股份制企业制度下,无论是股东还是职业经理人,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企业家职能。
在股份制企业制度下,企业家职能被分解。经营包括资本经营和管理经营。股东虽不直接从事管理经营活动,但也要从事资本经营活动,即便是小股东,他在决定买卖股票时,就参与了资本经营活动。作为职业经理人,虽然不承担财产风险,但要承担经营风险。因为企业经营好坏,决定着职业经理人的信用和收入。为此,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家分为“所有者企业家”和“职业企业家”。职业企业家的存在永远以所有者企业家的存在为前提。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必须享有充分的财产支配权。唯有如此,才能迫使职业经理人真正对股东负责。
(二)以“有恒产者有恒心”选择企业家
如何选择企业家呢?张维迎提出了识别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本分析方法。他认为经营能力是一种私人信息,个人财产是一种公共信息,观察一个人的经营能力比观察他的个人财富要困难得多,成本也高得多。“有恒产者有恒心”。因而,富人做企业家的信息量大于穷人,使得在自由进入的企业家市场上,资本家拥有做企业家的优先权或者选择管理者的权威;而有限责任和非负的消费约束,决定了富人做一个企业家的机会成本比穷人高。富有的意愿使企业家的选择和决策更实际,更可信,因而能够被市场选中。
张维迎还以资本约束为条件,建立了一个企业家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他以经营能力、个人财富和风险态度作为决定职业选择的三个变量,说明了职业选择均衡状态下企业家、工人、管理者和资本家的特征,描述了一个社会分工的生动图景:经营能力高、私产富有、抵卸风险态度积极的人成为企业家;经营能力低、私产少、抵卸风险态度不积极的人成为工人;经营能力高但财产少的人成为被资本家雇佣的管理者;低能力但多私产的人成为雇佣管理者的“纯粹”资本家。
(三)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张维迎指出,要使经济富于活力,离不开成功的企业家。他说,经济学经过了200来年的探索,终于从理论上和经验上确证了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但隐藏在增长要素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张维迎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作了回答:正是企业家把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并通过不断创新改变其组合方式才带来了经济增长。
张维迎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瓶颈”不是资金、资源、劳动力,甚至也不是科技人员,而是企业家。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就是实行企业本位,使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从而造就出千百万新型的企业家。
(四)产权清晰才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
张维迎认为,企业家是特定财产制度的产物。为了在我国造就一支真正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除了逐步放开价格外,还必须改革国家所有制的财产制度。国家所有制只能产生官僚经理,而不能产生真正的企业家。什么原因呢?第一,不可能实现政企分开。国家是财产的所有者和利润的占有者,财产风险也就只能由国家来承担。既然国家是最终风险承担者,国家就必须对经营者实行直接的控制,怎么可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所有权约束无效。全民的财产和政府的官员之间有无数个“降压器”,政府官员对于全民财产关心度——初始电压“很低甚至接近于零”,最终输出就更小;第三,不可能解决经营者短期化行为。国有制下根本不可能有一支“有志实业,无意仕途”的职业化经理阶层,因为在他们看来,经营企业不过是走入仕途的一个阶梯而已,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快放“卫星”;第四,不可能硬化预算约束。在国家所有制下,充其量只能出现“关、停、并、转”,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破产,更没有因为破产损失财产的人;第五,不可能制衡经营者与职工关系。既然职工是企业“主人”,经营者就必须处于职工权利的制约之下,经营者就不可能享有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独立指挥权,不可能自由地解雇工人,不可能制止职工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合理要求,甚至无法制止职工同自己“攀比”。
真正的企业家第一要做决策,第二要承担风险。只有改革国家所有制的财产制度,建立清晰的现代产权制度,厂长经理们才会既有决策权,又能承担风险,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五)多种方式实行产权制度改革
张维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创造一个经理人市场,形成企业家阶层。产权改革,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就是向这个方向行进的过程。只要有了私人企业,它们就有积极性给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定价,然后职业经理人就会出现,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才会有。
张维迎认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产权制度改革,以造就更多的企业家。比如说上市,员工持股或者MBO,还有将企业出售给外部人。
国有企业在收购和兼并中怎么定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理想状态是,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大家都竞价。但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从国家来讲,当然希望价钱卖得越高越好,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卖怎样的价钱才算合理,才算是国有资产没有流失呢?这很难有一个非常客观的标准。现在的一个标准是净资产,但净资产衡量的是资产过去的价值,人家买你一个企业买的是这个企业的未来。高于净资产出售不一定就没有流失;同样,低于净资产出售也不一定就有流失。所以以净资产作为定价的基础,其实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一个女人带着儿女改嫁或单身改嫁,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张维迎说,我非常佩服那些搞得好的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为什么?因为他有责任心。如果是在私营企业当经理人,你搞不好就完蛋了,但是好多国有企业你搞不好也不完蛋。那么你为什么要搞好国有企业?所以这些人是非常令人尊重的。有人会反过来说,如果当时国家不给你这个位子,你能搞好吗?那我们要问,给机会的人不止是这些人吧,不止是张瑞敏,不止是倪润峰,当初那么多人都给了机会了,又有多少人把企业做好了?一个健康的社会要有一个导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如果不这样,以后谁还愿意为社会做贡献。这正是我们要改革的原因。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体制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人们更有心为社会做出贡献!
国有企业出售改革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往前看”,看谁买了这个企业将最有助于提高这个企业的效率;二是“往后看”,看过去为企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的利益有没有顾及。一些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之所以好好做,是因为他们对国家还有一个善良的预期,相信国家最终会给他们所做的贡献以补偿的;三是“往左右看”,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普通职工的要求;四是“往上看”,看是不是合乎国家政府部门的要求、法律方面的要求。
张维迎特别强调要“往后看”。不论他们是在奥运会上为我们争得了奖牌,还是在市场竞争中为我们创造了财富。诋毁他们的贡献是缺乏社会良知的表现。
2010年1月9日,张维迎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部门比重太大,占有资源太多,这使得2009年发生了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我们的出路就是要继续改革所有制结构,提高企业家开发国内市场的积极性。
一年前这个时候,我们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不知所措。今天我们看到在过去一年实现8%以上的增长,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能不能防止下次金融危机?或者使下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不那么大,就看我们多大程度上开发好我们国内的市场。现在中国开发国外市场很勤快,开发国内市场很懒惰,产生这种障碍的原因有五点:一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二是产权制度脆弱,三是城乡市场分割,四是行政主导经济,五是人民币汇率问题。
开发国内市场不能单靠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和基础产权。如果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行政权就大于产权,就会以国内投资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企业家就没有心思来开发国内市场。山西煤炭的整合,起了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如果这种做法继续扩展,过去30年的产权改革成果就会受到严重毁坏。这种不按照法律、违反产权规则的做法,侵害的是整个国家,侵害的是企业家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唯有采取国退民进,健全产权保护,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等措施,才能激发企业家开发国内市场的积极性,才有希望缓解下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