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赶超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0-12-10 02:43廖尝君邵汉华
财经研究 2010年8期
关键词:劳动收入要素资本

杨 俊,廖尝君,邵汉华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一、引 言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贸易和投资的日益自由化为特征的,过去的10年中国以极快的速度融入全球化进程。2005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 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贸依存度高达63.9%;2009年,中国出口额首次超过德国。由Stolper-Samuelson定理可知,作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贸易的分配效应使得劳动者的报酬上升而不是下降。但是,中国现实的劳动收入占比状况并未出现经典贸易理论的理想结果。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机理不可能与其他国家完全一样,在分析和理解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时,一方面要结合传统的经典理论和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必须和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色是在不改变政治权力基本结构的条件下,中央和地方实行经济上的分权。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分权的经济体制产生了特殊的政府结构,政治绩效的考察依赖于经济绩效的表现(周业安,2002),迫使地方政府追求经济资源的扩张,并且刺激地方政府展开GDP大战。本文力图揭示地方政府由竞争而采取的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

刘易斯假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现代部门可以按照不变的工资水平雇用到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现代部门工资水平保持不变,因此不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将存在较大的差异。Acemooglu和Guerrieri(2006)从不同部门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和资本深化的角度分析了总量水平的劳动收入占比的稳定性与非平衡增长共存的问题。Diwan(2000)的相关研究表明资本产出比的提高对富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有促进作用,对于穷国,结果则刚好相反。另外,很多学者还注意到开放经济条件下,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Harrison(2002)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来衡量全球化进程,发现全球化不利于劳动报酬份额的提高。Bockerman和Maliranta(2009)认为全球化通过提高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了资本讨价还价的能力,弱化了劳动者的谈判地位。

我国已有的文献均围绕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进行研究。杨俊和邵汉华(2009)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具有资本增强属性的技术进步和过快的资本深化偏离了现阶段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显著降低了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罗长远和张军(2009)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并且,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加剧了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另外,罗长远和张军(2009)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着重考察了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结果发现FD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显著为负。李稻葵等(2009)运用1960-2005年122个国家或地区数据研究发现,劳动报酬份额和人均GDP呈现U形规律,并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可能进入上升通道。但是,对于中国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我们尚未发现相关的研究文献。

二、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说

(一)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色是在不改变政治权力基本结构的条件下,中央和地方实行经济上的分权。经济分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较为独立的经济决策环境,同时,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分权的经济体制产生了特殊的政府结构,政治绩效的考察依赖于经济绩效的表现,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竞争关系的产生(周业安,2002;周黎安,2004)。尽管这种竞争关系的实质是获取基于经济绩效(尤其是GDP)考核的政治绩效,但却表现在追求经济绩效的经济赶超行为上。①首先,最直观的表现是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直接导致地方政府追求经济资源的扩张。尤其突出的是,在各地招商引资的竞赛中对有限经济资源的争夺成为地方政府经济赶超的前提条件。在许多地方,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纷纷以远低于成本价的土地价格吸引外商,税收优惠也一再突破国家规定的外资优惠政策的底线(周黎安,2004)。不难发现,“让利竞赛”的实质就是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绩效而对有限经济资源的争夺。

其次,中国“诸侯经济”的特征是各个地方热衷于不顾条件地搞经济增长速度的攀比,展开GDP“速度大战”(沈立人、戴园晨,1990),资源禀赋差异通常不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时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持续到今天,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追求GDP上升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导致地方政府抛弃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对长期的经济利益视而不见。尽管有研究表明初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经济体,通过确立适当的目标技术并进行模仿,可以在未来时期获得较之初始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经济体更快的人均GDP潜在增长速度(林毅夫、刘明兴等,2005),但是一些落后的经济地区也以极大的热情力推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这是因为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直接可以看到产值、利润和税收,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税收贡献不大,因为企业销售额中有一大部分会被用来发工资,而工资是在税前列支的。

综上所述,在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之下,地方政府为了在基于经济绩效考核的政治绩效考核中获胜,一方面要争夺经济资源以摆脱有限经济资源对经济扩张的束缚;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优先发展重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本文将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基于GDP竞赛的经济行为定义为赶超行为。经济分权构成地方政府赶超行为的权利基础,政治集权下特殊的政绩考核体系则形成了地方政府赶超行为的激励动机。

(二)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GDP按收入法分成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4个部分。本文定义劳动收入占比为收入法中劳动报酬份额占扣除生产税净额后的GDP的比重。②本文分别用LDS和KDS表示劳动报酬和资本所得,资本所得为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③LS为劳动收入占比,R为生产税净额。也即:

经过简单转化即为:

由此可见,劳动收入占比(LS)的大小取决于劳动报酬和资本所得的比值。对此本文从如下几个视角来审视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绩效而采取的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不难发现,这种由地方政府所主导的经济资源争夺大战将影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程度。正是因为上级政府通过考察下一级政府辖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绩效来考察地方官员的政治绩效,所以会造成代理人之间相互掣肘的恶性竞争。为了在GDP竞赛中获胜,地方政府之间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地区间市场分割和“诸侯经济”会阻碍国内市场整合的过程(严冀、陆铭,2003),这种市场分割会限制产品的市场范围(王永钦、张晏等,2009),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用种种非市场手段保护本地产品的市场地位,同时防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藏跃菇,2000)。由此可见,在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中,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既得利益从而在GDP竞赛中获胜而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必然加深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另外,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与资本方获得众多优惠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者获得的是较少的劳动保护和较低的劳动报酬。因为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赶超,吸引资本,人为压低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这必然会加深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根据Bentolila和Saint-Paul(2003)的研究,当劳动不能按其边际产出取得工资时,任何引起劳动价格和边际产出差距变化的因素,都会使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的函数关系发生移动,同时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导致劳动工资与其边际产出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体现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因此任何影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程度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工资更加偏离边际产出,进而影响要素分配份额。接下来我们首先分析地方政府赶超行为所导致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1.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程度加深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假设某经济体拥有K单位资本和L单位劳动,生产函数为Y=F(K,L)。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市场完全竞争以及不存在技术变迁,那么:

其中:l=L/K,f(l)=F(1,L/K),将(3)式变形得到:

k为资本产出比,再将(4)式变形得到:

经过推导,可以得到劳动收入占比LS与资本产出比k之间存在如下的函数关系:

Bentolina和Saint-Paul(2003)用图将这一关系刻画为SK线。如果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产品价格(P)与边际成本(MC)并不相等。假设:

u表示“加成”的份额。如果厂商将工资视为既定,则可得到相应的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方程:

(8)式表明在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并且厂商视工资为既定的情况下,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的关系受“加成”份额的影响,此时的SK线便偏离了由(6)式所决定的SK线。所以,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加深了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程度,必然影响要素的分配份额。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的加深,使得产品价格更加偏离边际成本,即u增大。这会使得工资更加偏离边际产出,最终导致LDS减小,KDS增大,LS变小。

2.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程度加深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经济赶超行为必然引发对有限经济资源的争夺,因为对有限经济资源的争夺是地方政府经济赶超的前提条件。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资本的强势地位显而易见;外加为配合地方政府实施赶超行为的“招商引资竞赛”使得资本要价被人为提高,外资可以在不同省份之间以近乎为0的成本自由转移,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寻求最大利益;同时,低劳动保护和低劳动成本都被作为招揽投资者的黄金招牌,但是劳动力却因为户籍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昂贵的流动成本(罗长远、张军,2009)。这会对KDS和LDS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静态的影响,一种是动态的影响。在同一时期内和不存在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相比,资本要价被人为提高使得KDS增大,低劳动保护和低劳动成本使得LDS减小,这使得KDS/LDS变大,从而使得LS变小。另外,尽管基于GDP总量的增加,LDS和KDS都逐年增加,但是劳动报酬(LDS)的增加速度却远远小于资本所得(KDS)的增加速度。也即: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作为使(9)式成立的原因之一,其作用机理在于:为了争夺有限的经济资源,倾向于资本权益保护的优惠政策以及较弱劳动权益保护决定了要素分配经济增长成果的份额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很多地区由于资本存量较小,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往往会压低劳动报酬去获得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完成初始的资本积累(Diwan,2000),导致劳动报酬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资本所得增加的速度。这必然有如下不等式:

所以,伴随中国经济的逐年高速增长,劳动收入占比(LS)却逐年下降。

3.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抛弃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地方政府经济赶超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速的GDP增长,这就使得地方政府以极大的热情优先发展重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无视其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这必然导致过快的资本深化。在新古典假设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而与要素价格和要素禀赋结构没有关系。但是已有研究表明资本产出比的变化会导致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Diwan(2000)的相关研究表明,穷国的资本产出比与劳动收入占比负相关。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的人均GDP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依然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杨俊和邵汉华(2009)的实证研究认为过快的资本深化偏离了现阶段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显著降低了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见图1)。

由上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研究假说:在中国特殊分权模式和基于经济绩效考核的政治绩效考核体系之下,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程度,致使劳动收入占比(LS)下降。又因为地方政府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了过快的资本深化,而过快的资本深化也是导致劳动收入占比(LS)下降的原因之一。

图1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机制

三、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计量模型

根据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说,设定计量方程式为如下形式: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第 t年,μi和νt分别代表与截面、时期相关的特定效应(specific effects),εit为误差项。

(二)变量和数据

1.LS为劳动收入占比,是LS的logistic转换,是被解释变量。本文把劳动报酬份额LS调整为LS/(1-LS),然后取自然对数,从而把因变量变化映射到(-∞,+∞)(详见李稻葵等,2009;杨俊、邵汉华,2009)。

2.本文运用林毅夫(2002)所构造的制造业实际技术选择指数(TCI)来度量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运用该指标刻画地方政府赶超行为的原理如下:

首先,一个经济体其制造业最优的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结构在顺应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内生决定于整个经济体的资本禀赋量和劳动禀赋量结构:

其次,为度量一个经济体的赶超行为,定义制造业实际的技术选择指数TCI为:

其中:分子为一个经济体的制造业的实际资本与劳动禀赋量的比率,分母为整个经济体的资本与劳动禀赋量的比率。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会影响TCI的大小。当地方政府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该地区制造业的实际资本与劳动禀赋量的比率变大,由此TCI值变大;反之则相反。

TCI为制造业实际技术选择指数,用来刻画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TCI越大,表明地方政府的赶超力度越大。相关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计算时取其自然对数值。

3.X为一组控制变量,包括:

(1)技术进步TC:本文沿用Bentolina和Paul(2003)所使用的全要素生产率表征技术进步,采用Fare等(1994)的方法,综合数据包络分析(DEA)和指数方法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做法是在规模报酬非递增和投入要素弱可处置条件下,利用投入导向的DEA模型,以各省市历年实际GDP为产出变量,实际固定资本存量以及各地区年平均就业人数作为投入变量,估算各地区的Malmquist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借鉴Kumar等(2002),以初期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值来代表初期技术水平变量。同时根据杨俊和邵汉华(2009)的做法,将1997年基期TC作为各省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值,1998年的 TC为1997年的TC乘以1997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以此类推,可得到历年的TC,本文取其自然对数值。

(2)资本深化KY:资本深化是指人均资本量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过程,通常可用实际资本存量与实际GDP的比值(资本产出比)来刻画。资本存量的估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为此我们参考单豪杰(2008)的已有成果。各省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并以1997年的不变价格进行平减。由此得到资本深化KY,并取其自然对数值。

(3)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TRA:本文用这一指标来反映地方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用每年平均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原始贸易数据表示成人民币价。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4)人力资本存量EDU:本文度量高层次人力资本存量(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估算方法借鉴金相郁、段浩(2007)的做法。Diwan(2000)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代表人力资本存量,其研究发现在富裕国家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劳动收入占比越高;而贫穷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则劳动收入占比越小。人力资本存量EDU这一控制变量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并取其自然对数值。

由于从2004年开始统计口径发生了重大变化,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和一致性,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03年的数据,其中重庆数据归入四川省。经过整理和计算,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我们利用1997-2003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本文所设定的计量方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Hausman检验对应的P值为10.05%,为此我们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表2 回归结果

刻画地方政府赶超行为的TCI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是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说明在中国特殊的经济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由竞争而采取的赶超行为一方面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无视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果导致过快的资本深化。这两方面的合力使得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由表2可知,技术进步的系数显著为负。这是因为具有资本增强属性的技术进步和过快的资本深化偏离了现阶段我国要素的禀赋结构,显著降低了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杨俊、邵汉华,2009)。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来源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资源短缺,尤其是研发资源投入的短缺。又由于自主创新成本远远高于技术引进,因此现阶段中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然而,发达国家和中国实际情况所不同的是,他们大多资本相对丰裕,劳动力相对稀缺。他们的技术进步表现为大量的资本替代劳动,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对这些技术的使用使我国大量的劳动被资本所取代,从而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在观察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时发现,TRA对LS没有显著影响。根据Stolper-Samuelson定理可知,作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贸易的分配效应使得劳动者的报酬上升而不是下降。但是本文的回归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理论。

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显著为负。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本情况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要素稀缺。这种情况下,劳动要素的议价能力就处于绝对弱势。另外,由于制度环境、人才与知识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经济结构失衡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结果导致资本的投资效率低下。所以,资本深化并不能提高劳动收入占比。

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显著为负,对这一结果可以从两方面寻求解释:一是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劳动收入占比越小。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中国依然只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特别是人均消费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Diwan(2000)的研究结论,富裕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劳动收入占比越高;而贫穷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则劳动收入占比越小。二是中国可能存在人力资本回报无效率的情况。因为在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根本原因在于每年新增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远远超过社会新增岗位数,这样就造成了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形成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收入占比显著负相关的格局。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由竞争而采取的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机理: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一方面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无视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盲目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导致了过快的资本深化。然后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显著降低了中国劳动报酬的份额;另外,我们还发现人力资本存量也与劳动收入占比显著负相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现行的主要基于相对经济绩效考核的政治晋升制度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对有限经济资源的争夺,另一方面又促使地方政府脱离地方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在短期内能推动GDP快速增长的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地方政府的这种赶超行为不仅仅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还扭曲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优结构。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切实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政绩考核和政治晋升绝对不能只依赖于经济绩效的表现,还必须加强对民生状况等方面的综合考核,通过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劳动报酬的份额。

(二)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在我国,尽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写入《宪法》,但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不会自动增进所有人的福利。在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环境里,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加深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这必然扭曲要素市场所反映的劳动价格信号。实际上在中国劳动力几乎是无限供给的背景下,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几乎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再加上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有意无意地忽视劳动者的权益,使得劳资双方在市场的博弈中,劳动者的地位被进一步弱化。因此,必须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注释:

①已有的研究发现合理的经济分权能够促进资源流动,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在分权模式下,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国地方政府强烈的经济扩张冲动是客观存在的。

②对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计算还存在争议,另外的方法是不扣除生产税净额。

③参考白重恩和钱正杰(2009)的做法定义资本所得为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1]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97-103.

[2]杨俊,邵汉华.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下的劳动报酬份额[J].上海经济研究,2009,(9):10-17.

[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4]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33-40.

[5]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6]白重恩,钱正杰.国民收入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7]严冀,陆铭.分权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一个最优分权程度的理论[J].世界经济文汇,2003,(3):55-66.

[8]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10):3-19.

[9]藏跃菇.关于打破地方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J].改革,2000,(6):5-15.

[10]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11]金相郁,段浩.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22-30.

[12]Bentolina S,Saint-Paul G.Explaining movements in labor share[J].Contributions to Macroeconomics,2003,3(1):1-53.

[13]Diwan L.Labor shares and globalization[R].Working Paper,November,2000,World Bank,Washington.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要素资本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资本策局变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也谈做人的要素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