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Plowman 罗睿杰
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是要全面介绍所有提高生产力的工具,也不会非常详细地介绍某一种工具。我只是想将一些非常有用的、应用广泛的工具介绍给大家,并阐述其优势和劣势,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该工具能发挥最优水平。
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专注于减少浪费和周期时间,它有五个主要的原则:
●明确价值。只有客户才能决定产品的价值。
●鉴别价值流。可以发现浪费环节。
●制定流程。例如,不进行大批量生产。
●建立“客户拉动”式生产。
例如,按客户订单生产。
●追求完美。例如,持续提升质量、减少浪费。
精益生产有几种广泛应用的框架,包括单件生产、杜绝8种浪费、持续改进、5S管理和可视化控制等。单件生产是其中最重要的,它假设因大批量生产在各工序间导致了等待,从而降低了生产力。
在本质上,精益生产的实践者非常关注批量生产的活动,他们认为批量生产延长了生产周期,最终损害了对顾客的服务。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看到通过减少批量或采用单件生产,成本会有明显的下降,同时服务也改善了。单件生产既可以应用于实物产品生产,也可以应用于各项业务处理。之所以能降低成本,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其中包括减少了在产品和能够及时发现差错。
精益生产方式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从生产制造到服务业(都可以应用),可以使得流程简化、更有效率、运行周期更短。通过应用精益生产方式来改善公司运作常常见效很快。与其他管理工具相比,其所需投资(培训和员工发展等)都不高。然而,它在对组织结构的改造方面不像其他的一些工具那样严格。另外,它的分析技巧不如六西格玛强大。
精益生产的领跑者是日本的丰田公司,目前也被广泛用于制造企业、金融机构、医疗机构,甚至政府部门。大多数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应用着精益生产的一些原则。我常常看到许多公司在应用精益生产后,生产周期提升了15%到80%不等。
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这个管理工具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将错误数量减少到每一百万发生0.3个错误以下。六西格玛理论有两个目标:其一,培养提升质量的能力;其二,运用该能力分析业务流程以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产品。
六西格玛有五个步骤来发现和消除产品质量变异的原因,并找到控制流程的办法。这五个步骤是:定义、测量、分析、改善和控制 (DMAIC)。在每个步骤都会用到复杂的统计和量化的技术。
六西格玛最适宜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流程,这些流程对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要求甚高。而对于小的项目来说,采用六西格玛的统计分析等,成本过高。企业通常在应用精益生产或流程再造后,通过引入六西格玛的技术而从根本上去除各种浪费。它可以和其他管理工具很好地结合,来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收益。
成功推行六西格玛需要有高水平实施者。企业要培养和发展这样的能力应在人员培训方面投入很多的时间和财力,还要得到公司高层的全力支持。
六西格玛被广泛应用于面对巨大消费市场的高科技行业,如通信行业。摩托罗拉公司就成功地在其手机制造方面引入了六西格玛。同样,六西格玛也被用于大规模的业务处理领域,如呼叫中心。
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包括了一系列工具和原则,用于设计组织的流程,来改善企业运营。一些是渐进式的改善,会包括输入标准化,例如用于客户填列的表单。更积极深入的改善也许会涉及核心流程的原则和组织的基本架构,只有当流程的最基本的原则相应改变,全面的流程再造才能实现。
就像精益生产一样,流程再造要从流程的前端到末端,不同的是,流程再造要更深入细节,要提供有效的角色定义和流程改进。应用精益生产也许只要找出几十个步骤,而流程再造则需要找出上百个步骤,有些时候甚至要找到上千个步骤。
流程再造始于绘制出现有的流程图,然后除去现有流程中不必要的部分,减少重复和错误的部分,提升周期时间。对流程研究得越细致,就能越快见效,就更容易量化收益。这就意味着要比推行精益生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流程再造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金融行业、医疗保健行业和政府部门,尤其对于大型的项目有很大的改善潜力。流程再造通常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联系。
混合方式
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把各种方式结合起来应用。其中一种混合方式是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将六西格玛的统计分析优势用于精益生产,又能将精益生产快速见效的优点发挥出来。至于在分配相关培训投入时,要注意到,对六西格玛培训投入要大于对精益生产的培训投入。
传统方法的缺陷是在结构性改善方面不足,把流程再造和精益生产相结合,就会克服这些不足。XeP3就是这样一个将流程和结构性改善相结合的工具。XeP3的关键特征如下:
●访问员工并详细记录流程的各个步骤
●充分分析和了解真正的流程
●找出可量化的关键的改进机会
●鼓励员工在流程和结构性改善中不断进步
●量化收益
●明确职责,实施改善,追踪效果
●计量改善的进程
当公司计划改变架构、流程和岗位职责时,应用XeP3是很好的选择。XeP3同样适用于实施信息系统创建方面。从本质上讲,如果改善的方向是多维度的,则需要应用更复杂的工具。
以上谈到的各种管理工具都有各自优缺点和应用环境,单独的某个工具不能应对所有挑战。近30年来,这些管理工具也在不断地改进,正确地应用适当的管理工具将会为公司和顾客带来可观的收益。
[作者Brian Plowman系Develin Bevingto(专注于生产力改善的管理咨询公司)的总经理,本文首发于CIMA Financial Management杂志,本刊经授权编译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