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艳梅
实践中,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长期的“孤立”和“竞争”给教师之间的合作增添了不少障碍。如何建构和塑造合作、共享、共进的教研文化和教研氛围,变“教学单干户”为“发展共同体”是当前同课异构这种校本研修的重点和难点,更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焦点。
同课异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既需要全体教师的自律、自爱,更需要全体教师的自觉、自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升教学艺术,保障专业成长。
1.统筹活动。同课异构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要以小问题研究为核心,以课例、案例研究为切入点,以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实践为基础,以互助为桥梁,分阶段统筹编排、设计好系列性(如田径模块、篮球模块、排球模块、体操模块、身体素质模块等)教学研修的课题,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形成校本化、特色化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资源。
2.实效研修。同课异构过程是实现教师自身内涵丰富与智慧提升的一个实践过程,注重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才能取得最佳的教研效果。
(1)以课题为基点。作为一种基于课例设计的互动研修方式,同课异构的课题选定大有讲究。对一线教师而言,我们提倡研究教师们自己的课堂、自己的问题,使研修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有共同的研究点,才能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如初中田径教学中就可以把跨越式跳高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同课异构,进行不同风格的教学展示,通过相互比较、学习,达成共识、推进共享,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的共进。
(2)以问题为关键。同课异构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如滚翻学习与练习中学生滚翻时分腿、低头不充分、团身不紧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集结群体的智慧进行集体攻关,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从而,促进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实现专业能力的整体共进。
(3)以实践为标杆。同课异构强调立足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如支撑跳跃中学生助跑、踏跳、第一腾空的协调配合;推手与第二腾空、落地后的保护问题,如何更好地、更安全地进行支撑跳跃,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加强反思,并通过集体策略来指导教学再设计、再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水平。
(4)以互助为桥梁。团队是校本研修中最基本、最高效的力量,在团队互助中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相辅相成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团队的专业合作与精神共享。如进行学校或上级的公开课或比赛课时(如公开课中的单杠教学),就可以先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对于自己所要上课的教学内容,在团队互助的氛围中,有针对性地借鉴、汲取其他教师更好的方法、更有效的手段、更周全的教学组织,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学进程更科学、教学组织更严谨,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功靠自己,完美靠团队”。以往的集体备课,一人主讲,少数教师分析研讨,无形中区分出了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形成了主动备课和被动备课。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了“寻找主题——理解教材——独立设计——集体研讨——比较创新——课堂实践——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耐久跑是中学体育教材中的一个重点,更是难点:难调动、难组织,难跑、难受、难进步、难“推销”。要突破耐久跑的几难问题,就需要全体教师紧扣耐久跑的兴趣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等重点问题;围绕耐久跑从方法到手段,从内容到形式等疑难问题,在民主、平等、合作、互补的集体备课氛围中,通过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进行释疑解惑,丰富和创新自己和团队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设计最佳化、教研过程最优化、教学成果最大化,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的评课、议课的目的是“引”而不是“评”,是为了“改”不是“定”,应着眼于“研”而不是“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评者,用学习的心态看待自己,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既就课论课、评课不评人,又肯定成功之处,激励授课者;更注重实事求是指出授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组织、场地设计与器材布置等方面的不足,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环节入手,真心实意地进行教学会诊,提出针对性、实效性的改进建议和优化策略,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让全体教师都能从最精彩的评议、最真实的建议中汲取到最优化的群体智慧与策略,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选择更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全体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的投入到二度设计、上课甚至于三度上课。为激励教师出好课、出新课、出高质课,活动中可以尝试评选创新奖、进步奖、实效奖等,并通过集体评选,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最具个性化、特色化的教研课推荐参加教研组、学校、上级的教研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多层次、全方位、深入化的教研活动中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教学实践中有“三年反思却成名师”的说法,在体育课中,尽管课前设计出了相对科学、严谨的教案来预设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但体育课堂的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使教学过程更充满了多变性、不确定性,虽然有时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能有效地进行教学生成,但更多时候教学留下了一些败笔。为了最大可能地减少遗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科学的理论、态度和方法,静心进行教学回顾、审视、反思,如在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节奏的把控性、教学组织的严谨性、量与强度的控制性等方面进行整体反思、专题反思、细节反思,借助同课异构,从其他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反思角度、反思启发,以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二度重构、二度、三度教学为突破口,不断改进、完善教学策略,实现教师专业更快的成长。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顾冷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