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小学体育课中运用非“体育元素”的现象

2010-12-08 04:48庄永刚陈敬伟
体育师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新课程

□ 庄永刚 陈敬伟

新课程的实施已有多年。作为教师,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现代的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新的和旧的教学设计以及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劣评价等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头脑中颠来倒去,彼此间较“长”比“短”,论“是”评“非”。在“超我”与“自我”的交锋、碰撞中,一些新的体验和感悟在心中油然而生;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追问,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有悖于课堂教学常规的现象。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体育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三维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原先较为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欣欣向荣之态势。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由于体育教师对“大体育”教学观的推崇和对学科整合的误解,使当前的体育教学脱离了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不再把体育知识与技能大量地呈现在体育课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使课堂教学行为变成了游离于体育文本之外的“花招”,偏离了体育学科的本位。

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格式化”,也不是全盘“拷贝”,而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但审视现今的体育课,在课堂开始变得热闹起来的同时,课堂上的“体育味”越来越淡:要么是精美的课件,让人眼花缭乱;要么是娓娓煽情的文学语言,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大量的非“体育”元素充斥着体育课堂,使体育教学逐渐空泛和虚化,学生的体育素养正在逐渐缺失。下面,笔者列举四个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斧正!

现象一:过分对常识性知识进行讲解——科学课倾向的非“体育元素”现象

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全面推进,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也由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向综合化的人文性知识转变。反映在体育课堂教学上,要求体育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体育的特征、了解体育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认识体育发展规律与趋势。知识传授的综合化使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体育课知识、技能传授时出现偏差的现象。例如一位体育教师在上低年级段《投掷》一课时,她不是从投掷的角度对孩子进行讲解,在一堂课时间里过多比重地对如何叠纸飞机的知识进行讲授。这位体育教师还向学生出示了各种各样的纸飞机,让学生进行观赏……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人以十足的科学课味道,使人觉得这是在上科学课,而不是体育课。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是否得到形成和提高是体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学科整合不单单是教学内容的机械叠加,而是一种无痕的教学,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避免在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构成上,或只重视技能的传授,而轻视体育技能练习;或又走向另一极端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象二:过多依赖多媒体——电脑课倾向的非“体育元素”现象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如果教师过多地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体育课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及时反馈这一特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也曾出现教师把电脑当作一种“高级演示器”。甚至曾有一段时间,评价一堂体育课的优劣,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一项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操作,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片面、浮浅理解,给体育教师形成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如果哪位体育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成了一件怪事。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虽然可能掩盖了体育教师某些基本功的不足,但由于过多地采用“电灌”,使教师对问题引领与讲解的意识逐渐缺失;过多的人机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如果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资料堆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看似热热闹闹一堂课,又是图画,又是动画,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不一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不否认多媒体课件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排斥传统教学方法的存在。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避免抛弃传统教学中那些已经证明是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事实上,有一些体育课,教师清晰的讲解,或是教师直接进行课堂示范,或是与学生一起动手展示,其教学效果不但不会降低,而且还会远远地胜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既要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积极意义,又要估计到多媒体课件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较为机械,缺乏师生的对话交流,播放的画面效果与实物存在差异等),还要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使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有机整合。

现象三:过重当作德育的媒介——思品课倾向的非“体育元素”现象

体育作为重要的小学基础学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育教学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同样起着宣导作用。正如毛主席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但现代体育教育普遍存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导致了体育教学过程重理性教育,轻情感体验,反映到德育教育观上,也是重理性道德的灌输,轻教学过程中“情”的教育。例如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多种地形跑》一课教学中,这样说道“同学们今年国庆60周年阅兵看了吗?(看了)你们想当解放军吗?(想)我们现在就是解放军了,我们就回到几十年前的人民解放战争,现在我们正在‘急行军’ (多种地形跑),我们一定要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打垮!我们要让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推翻!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不可否认,这可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致力“四化”建设。但是这么生搬硬套地说教,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堂以体育为媒体的思品课。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科学性。作为体育教师,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双基”同时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

现象四:过头运用音乐——音乐课倾向的非“体育元素”现象

把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以身体锻炼为内容,以健美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集体育、音乐、艺术之美为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汲取着美,体验着美,感受着美,展示着美,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在音乐的刺激下,既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和启迪。使学生在一定的情绪之中,学到知识与技能。音乐具有渲染情境的功能。在体育课的各个部分适当地加入音乐,可使学生处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音乐的旋律直接牵动着练习者的情绪,影响着练习者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活动效率。如,武术练习时播放《男儿当自强》、《中华神功》。田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一些技能动作的练习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教学实践中,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同样的教学内容练习,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可是不能每个环节都是音乐,也不管恰不恰当。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要把体育课上成音乐课。音乐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它不是体育课的目的。因此,音乐伴奏的时间要有限定,不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的功能会失去其特有的效果。所选音乐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比如,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不可播放那些格调低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

结语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学中虽然同样也担负着对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等培养任务,但这些毕竟是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非“体育元素”,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只是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至于对策,远非本文所能论述。我们体育教师要早日走出误区,立足体育学科的本位,正视体育教学的规律,纠正课堂教学的行为,回归体育教学的本真。最后,要说明的是,笔者所列举的教学现象,大多是平时的所听所闻,旨在引起大家的思考,纠正认识上的极端化和做法上的片面化,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尽情享受体育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常锐伦.体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东莞市体育书法教育研究会.新课程新理念新起点.湖南体育出版社,2003.11.

[4]廖克斯.培养健康心理提高人文素质.中国体育教育,2004年增刊.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新课程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