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广州 510500)
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内涵解读
李斌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广州 510500)
生命化、生活化与生态化是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最本质的内涵,从生命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建构;从生活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权利保障;从生态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原生态”教育的体现与回归。
休闲;休闲体育;教育
如今,休闲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从发展规律的角度看,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休闲的内涵就越丰富。闲暇时间多了,我们干什么?这是时代的大课题。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有很多深刻的论述,认为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因而,利用时间问题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因为“闲”的时间利用不好是会出问题的,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如此。休闲的价值在我们现代生活决不可低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考虑人民大众的休闲生活。那么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休闲教育则是伴随着休闲而出现的产物,休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休闲教育既有始于古希腊时代的悠久的思想渊源,更有来自当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现代教育功能的再认识。笔者认为,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在理念上应是对人的生命化、生活化的教育,是倡导生态和谐为主要目的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如何科学地安排休闲生活、体验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追逐生活理想的具体体现,它为人们开展更为广泛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使人类逐渐迈入向往已久的休闲时代。但是,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伴随诸多的休闲困惑。从外部环境来看,悠然自得的闲暇生活是人类不断追逐的理想生活状态,但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沉重的生活压力却使人们处于一种茫然无措的精神紧张状态;从内在发展来说,幸福安适的闲暇生活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但孤独的生活境遇和沉寂的生活氛围却使人们陷入一种索然无味的精神困乏状态[2]。面对这种两难境地,如何正确引导人们科学休闲,消除休闲障碍,提高休闲生活质量,无疑是教育活动所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在我国,普通居民的闲暇时间已经达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而且,国家也非常重视我国居民闲暇生活的发展与需要,国务院于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未来将实现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2009年,《国民休闲纲要》制定并出台,将国民休闲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这也为人们充分享受休闲变成了现实可能,在这些背景下,休闲与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青睐。“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之否,不是看它的生产力的高低与社会财富积累的多少,而是看这个社会的人群中善于休闲者的多少。事实上,一个社会愈进步与文明,就会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与方式;反过来,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地热爱休闲,并且善于休闲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地幸福与和谐。”[3]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不断加快,休闲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时,休闲教育也必将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人的文明化和社会化成果,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和塑造作用。因此,休闲教育是休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和必然要求。
见仁见智的休闲与休闲体育内涵阐述,意在挖掘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价值及意义。若从教育的价值视域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主要表现在:发展日常个人兴趣和爱好;发挥个人创造力;提供参加社会的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人格和成就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提高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满足感;为职业和发展准备;丰富精神生活;增强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等方面[4]。但若从精神视域解读休闲与休闲体育,则应该把它理解为教育的本真回归,是人类对自由的追求,从中探寻生命的价值,生活世界的真正意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本。因为休闲与休闲体育是人们物质需求满足后的精神自觉,是身体真我的回归,是精神家园的塑造,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天地合一”人生境界的自由体验。[5]也就是说,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之目的绝不仅仅是打发闲暇时间、获得闲暇娱乐、排解闲暇中的孤独与失落感,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内容也绝不仅仅限于传授闲暇活动中的各种体验、知识和技能,其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活动”,那么,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就是。
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路,并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6]美国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说,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7]。马惠娣把休闲概括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8],这些阐述的共同之处都是把休闲与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要与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引领与指导人追求“和谐”的生活,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对人的生命的教育意义在于它关注的不仅是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在力求满足生命需求基础上的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独特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活力与生命质量,它的本质直接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扬州大学教授薛晓阳在《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一文中认为,“有两种力量在支配着教育的发展,一种是生活实在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去适应它的需要,在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信仰。另一种是向往美好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离开现实,不断超越自身,并将教育的最高理想指向于自由教育。”[9]正如约翰·凯利所说:“休闲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重要的发展舞台。……因为它提供了一条通往个人开放与自由的正确道路,而这种开放和自由是可以在休闲中找到的。”[10]
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对人们生命情感的培育,它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相联系。从休闲体育基本内涵的意境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休闲体育是人主动、自发的行为。这一本质特征将休闲活动与人的主观意向结合起来,通过休闲体育,缓解脑力上的疲劳,获得生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体现了人类生命创造的本能与独特个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空中从事形式相同的休闲体育活动时,可能产生极为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赢得精神上的自由,营造心灵上的快慰,因而作为休闲的身体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在休闲体育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中,人通过全身心地投入,领悟到主动选择的乐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存在的快乐与意义。因此,休闲体育赋予人们的不仅是压力的转移、健康的身体、精力的恢复等“外显”功能,而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身心的娱乐体验等“内在”价值,是人们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更好”和更幸福。
“休闲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11]休闲活动可分为积极休闲、消极休闲与中性休闲(休息与睡眠)。积极休闲是指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积极和促进作用的休闲方式,它有利于完善人的个性、克服发展的片面性,丰富人的生命,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消极休闲则相反,当休闲成为满足低级趣味的消遣和纯粹的消磨时间、成为物质消费和炫耀财富与地位、甚至沦为黄、毒、赌之类等不文明休闲时,它所带来的只能是人性的退化和堕落。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怎样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社会怎样的文明状况。所以说,通过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新世纪的中国体育也正发生两个重要的转变:从阶级的政治需求转向全体中国人的根本需要;社会群体的强制性需求转向个体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12]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休闲与休闲体育将逐渐成为人们自身发展的需求与重要的生活方式,从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意义上解读休闲与休闲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教育人们认识休闲与休闲体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休闲观,从而帮助人们学会休闲、科学休闲,提高自身的主体素质,维护人的健康权利,从而追求一种生活过程中的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逐渐降低,社会组织对个人社会约束的弱化,个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大众的休闲与日俱增,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趋势,“低俗与恶俗”休闲成为其基本表现形式。不健康的休闲方式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甚至可能损害身体发展和危害社会。为避免这种消极的后果,人们应当为休闲活动作各种准备,就像人们需要为工作做准备一样。如果我们想健康、有益地休闲,就应当首先接受教育,过上一种健康、有品位的休闲生活,从而避免各种不良的休闲生活方式。
体育在休闲中的地位也将会使休闲体育教育成为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通过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休闲活动中寻找到不同的需求,充分展现不同自我。当我们到郊外远足、体育旅游时,张开双臂沐浴温暖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的时候,可以享受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种种“恩赐”;当我们选择某一种体育活动作为自己休闲时间的填充时,我们将拥有健康的体魄,压力与烦恼不在,生活会变得充实与快乐;当我们亲自参与到某一种集体活动与比赛中时,那种闭塞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到了交流;当我们作为“登山一族、背包一族”,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目标时,这种体验的畅快会让生活更有挑战与意义,休闲体育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而通过教育倡导人们的走进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个性也正是人本思想“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正是遵循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从而把生活方式迁移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上来。
所谓原生态,意指事物的最初形态或早期形态,简单、直白、真实、质朴,原生态最本质的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科学,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把人仅仅看成教育的对象、认知的群体,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看成独立的生命主体,培育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人。“原生态”所以成为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甚至有可能逐步广延为人类的一种生存理念,笔者认为直接诱因在于人们对现代化“运动”导致的浮躁世风、复杂生活、虚假人情的厌倦,表达了人们探求生命真谛、寻觅精神家园、回归宁静安谧、真切实在的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原生态”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充分开发个体生命潜能,顺应并促进每一个生命主体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规范人们的休闲与休闲体育行为、活动,避免破坏自然生态与环境,倡导人们走向自然、回归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是在辨证统一的关系中发展的,从人类早期的肢体运动,到今天有意识、有目的的体育活动,都与自然密切相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发生转变,逐渐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发展,如:登山、攀岩、滑雪、滑冰、野营、漂流等,这些休闲体育项目所倡导的这些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正迎合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如:武术、射箭(弩)、摔跤、龙舟、赛马、放风筝、舞龙舞狮等等,也都源于自然、融于自然,而且天生具有与自然的联系,是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56个民族集体创造、融会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原生态”自然属性。基于教育的原生态价值观所确立的培养“生态人”的教育目的,是对工业文明时代“经济人”“理性人”“工具人”的教育目的的超越,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进一步推进。就人的生命性来说,生态人是生命存在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方面的辩证整体性建构。
因此,我们倡导生态体育发展观,是人类自身发展完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取向,我们要在大力发展休闲体育的同时,积极教育、引导人们向理想的境界发展,在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同时教导人们热爱生命与自然,保护环境,融入自然。
在我国继续对其国家发展进行重新定义的过程中,休闲问题将成为她所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且,我国政府也真正认识到了,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中扮演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一个社会愈进步与文明,就会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与方式;反过来,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地热爱休闲,并且善于休闲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地幸福与和谐。当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不断加快,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时,休闲与休闲教育也将之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未来不仅属于受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学过怎样聪明地利用休闲的人。[13]”实施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人身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和必然要求。它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路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许宗祥.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
[3]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19
[5]刘海春.休闲教育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7):178-18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陈定家,刘风华,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8]陆彦明,马惠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
[9]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10][英]罗素.悠闲颂[M].李金波,蔡晓,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1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12]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13]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fe-oriented,Life-based and Ecologicalized Cnnotation of Leisure and Leisure Sport Education
LI Bi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00,China)
The most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is life-oriented,life-based and ecologicalized.Leisure and Leisure Sport a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the assurance of the rights of civilized way of life and the reflection of original ecosystem of education.
Leisure;leisure sports;education
G811.4
A
1007-323X(2010)06-0007-04
2009-12-04
李斌(1980-),男,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休闲体育、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