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平
(山东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关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哲学思考
贺 平
(山东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就应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和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按照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规律推进高校学生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发展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它面对的主体对象是正在迅速成长发展中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要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应注重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性,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观,在思想教育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努力培养能够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促使大学生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养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①。“人的本性”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或生物属性,这种属性是通过基因进行遗传的;“人的本质”则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只能通过人类的经验或社会实践活动来传递。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门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论述了人们思想、观念形成、变化和发展的根源,论述了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昭示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必须以学生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来分析他们的思想观念,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教育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即具有积极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存在的目的性,认识上的自觉性,实践的自主性以及展示主体的目的性和理想的创造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活生生的人的本质。每个人的社会本质,都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而是由它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进而也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表征人的存在的本性及其特点的东西,如人的思想、意志、情感、品德等并不是自然界预先给予的,也不是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贯穿其中,通过学生积极的实践和自主体验达到自律成为真正的人,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心、自信心、责任心、健全人格、珍爱生命与追求完整生活质量的健全的人。最终得以内化、融合、升华,使他们把做事做人的道理渗透到灵魂里③。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及利益,作为一个和谐的人步入社会。要实现这一任务,不仅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依据,确定教育目标,还要运用这一理论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本质,从而找到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本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发展问题上,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教育方法论,就会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从哲学角度让我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牢固树立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发展中的主体,思想教育要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在校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以个体生理成熟即性成熟为重要指标,这时,大学生已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即形成了稳定的个性,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基础,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社会化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他们心理的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成长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只有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④。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而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符合客观规律,还要符合人性的发展要求,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教育与服务,同时它还是一种价值取向。因为只有人才是最大的资源、财富和最高价值。以人为本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价值取向为目标,意味着学生始终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存在,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强求一律。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青年中期,智力、体力各方面处在一生中的最佳时期,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只有尊重他们的成长发展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⑤。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重要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即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要求把握发展的层次、相关、综合、系统及总体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从哲学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论述说明了人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人是主体,随着哲学的发展,人类理性认识中这种追求最高、最本质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根本性的认识,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认识表现出来。
从根本上来说,接受思想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完善的需要,因为人是各种思想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只有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了,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因素才能得以广泛地调动,其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充分地激发,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水平,培养其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形成丰富的思想体系,从而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这样也才能使学生将思想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对个体的自我要求,也只有成为对个体的自我要求时,思想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是量变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最为系统的学习阶段,这时他们的身心基本趋于成熟,是完成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尽快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向具有一定独立性社会角色的社会人发生质的转变的前阶段。一般包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如衣食住行等自理生活技能、劳动等自谋生活技能;养成基本的行为规范,法律、道德、纪律、习惯等;树立生活目标,如:理想、信念、职业、前途等;培养社会角色,如: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学会恰如其分地扮演社会角色。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就深刻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这一飞跃⑥”。马克思关于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泉、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标准的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教育在强调理论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随着大学生年龄、知识和阅历的不断增长,他们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也日趋深化,而且向着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的方向转化。大学生正在迅速的成长发育期,其专业学习任务重,学习的兴趣也十分广泛,对政治的了解与需要也从书本枯燥的学习中逐渐转入社会政治的现实生活中,思想需要由一个被监护的个体向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成人方向转变,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需要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要按照年级专业及课程学习的特点进行组织,加强各环节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使思想教育的载体形式多样,使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水平与实际效果不断提升。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⑦。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规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高校学生要全面发展,即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发展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心理、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适应的良好等;应遵循他们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思想教育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大学生与他人、自然、社会是普遍联系的,他们面对的是当今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注意各年级学生教育环节的衔接,在四年的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他们的身体、心理、技能发展较快,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他们。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和谐的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谐的个个、个群与群群关系,促进社会制度体系的完善,社会运行机制的畅达,社会生产关系的协调,进一步形成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⑧。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⑨”。这一重要论述既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又提出了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方法和途径,当前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尤其应体现以学生为本,应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上下工夫。
尊重学生是思想教育的前提。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大学生也不例外。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思想教育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发现、评价、发展、完善的过程,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就要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尊重学生的知情与参与权,要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只有这样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满足,才会欣然接受教育或接受批评等。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只有通过把握学生的言行,深入分析其真实的思想,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多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他们的理解需要得到满足,思想教育就有了基础。关心学生要做到:思想上引导他们,学习上给他们以指导,生活上关心他们。“学生利益无小事”,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实实在在地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样思想教育就有了切入点。帮助学生是思想教育的立足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这样思想教育工作就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教育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特别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保证。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 167页。
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18页。
③田建国:《大学德育新视野》,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⑤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 14页。
⑥《实践论》,《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 131页。
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列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4页。
⑧孙万国,冯玉莲:《和谐社会观的人本主义探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 6期。
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 12月 8日。
D64
A
1003-8353(2010)07-0181-03
贺平,山东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韩肖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