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祖 金元养 程国新 程根明
(婺源县茶业局 333200)
茶叶是婺源传统的特色产业,茶业经济铸就了婺源的古、现代文明。在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县委、县政府立足产业资源、生态、文化优势,把茶业列为三大产业之一来发展,这对婺源县茶业乃至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都具有巨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茶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茶业总产值实现7.5 亿元,同比增加23.2%,全县采制茶叶7 600t,增长8.6%,精加工贸易量2.3 万t,增长17.3%;出口创汇1 800 万美元,增长15.3%,其中自营出口1 302 万美元,增长24%,茶农年平均茶叶收入1 153 元/人,人均增收153 元。如今,“婺源绿茶”已成为全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婺源县也被授予中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和十大特色产茶县荣誉称号。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主导产业的地位,茶产业在全县农业体系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和特殊地位。
第一,产业全民性。全县现有茶园1.03 万hm2,从业人员占全县农村人口80%以上,50 万元以上的经营企业达42 家,其中5 000 万以上的1 家,3 000万以上的4 家,茶叶门店近400 家,外贸经营企业税收2009年实现800 万元。全县涌现出了一批茶叶专业村、专业户。大鄣山乡水岚村178 户,年茶叶收入达300 多万元。紫阳镇东岭坞村户平均茶叶产量由落实责任制时的100kg,发展到2009年户平均1 300kg,增长10 余倍;外来承包户通过技术改造,昔日乡、镇专业茶场产量直线上升,目前最高产量已达300kg/667m2,茶产业已成为婺源的阳光产业、富民产业。
第二,良好的生态。婺源县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境内群山叠嶂,溪涧纵横,雾浓土肥,森林覆盖率82%。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色碧、香高、味醇”的婺源绿茶,被誉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2003年以来,先后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和出口示范基地、“中国茶叶之乡”、“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全国标准茶园建设示范县。
第三,悠久的文化。婺源茶叶,上溯于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获巴拿马国际金奖和1999年昆明世博会金奖,被誉为世界上口感最美妙的绿茶。一千多年来,人们在种茶、售茶的岁月中,不仅孕育和传承了如茶歌、茶道、茶礼、茶俗、茶楹联等悠久茶文化,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关茶叶的人文历史、茶商茶号,成为当今婺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仅县城,就有经营茶叶门店近400 家、茶楼近20家、茶叶生态观光园5 个。
第四,发展连续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婺源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茶业作为重要经济支柱来抓,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出口创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为把婺源建成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茶业中心,茶业经济挤进全国先进行例,2005年和2007年县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万亩标准化良种茶园建设和清洁化、标准化加工厂改造建设工程,整合支农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茶产业的意识愈来愈强烈。
第五、时代紧迫感。看今日,婺源茶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但茶产业发展中一些突出问题也显现出来,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就目前而言,婺源虽是茶业大县,但远远不是茶业经济强县做大做强茶产业仍有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不平衡。全县平均单产仅24.4kg,而最高的已达300kg,最低仅15kg,差距很大。在实施万亩标准化良种茶园工程中,东北乡因地理条件限制,发展速度较慢,标准茶园建设水平较低,同时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管理粗放,仍有部分茶园抛荒,发展后劲略显不足。
二是加工标准化推进速度缓慢。婺源虽然建成了一条国内较先进的全自动清洁化、连续化茶饮料原料生产线。但从全县500 多座茶叶加工厂来看,80%以上设备是20 世纪80年代的产品,厂房狭小,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加工品质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及效益的提升。
三是婺源绿茶品牌运作不到位。婺源绿茶是个传统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已通过政府注册,是全县茶叶的共有品牌。通过几年的运作,虽然有成效,但却缺乏整体策划和协调推进,至今尚未形成一致对外的拳头。各企业相互协作,共谋发展,维护品牌,实现共赢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四是茶业科技乏力,科技人员青黄不接。多年来,茶科所、茶机所因经费、基地限制,连一些基本的实用技术引进、试验、推广都无法进行,名不符实。全县18 个乡、镇单位只有10 名茶技员,而且部分已到退休年龄,茶技推广有头无尾,茶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五是茶文化挖掘整理滞后。文化是一个产业、一个产品的灵魂。婺源茶文化源远流长,但至今没有深入挖掘整理。而安徽休宁,则举全县之力深入开展茶文化研究,挖掘整理反映休宁茶历史、茶文化、有机茶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数本,这不但能记载历史,启迪后人,而且为产业的发展注入灵魂和活力。
处于改革创新和立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婺源茶业要真正实现大产业目标,必须针对现状,在总结以往茶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规律,以创新的思维,进行全新布局,逐步建立完善一整套科学发展的生产机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首先要保护好发展好茶园,夯实基础。婺源已列为全国标准茶园建设示范县因此,必须按照婺源茶业发展规划(2008-2013)》,实施分类指导,设立生态茶园保护区和基本茶园保护区,建立茶园保护制度。同时,加大茶园流转承包力度,逐步实现茶园向龙头企业、专业户集中,提高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益。
二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实现行业联合。建议以县茶业协会、婺源绿茶联合会为基础,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实质性行业整合,以龙头企业为骨干,成立婺源绿茶品牌品质保障和营销协会,凝聚行业力量,形成巨舰。做好婺源绿茶品牌运作的整体策划与宣传,用现代企业模式,强势推出婺源绿茶品牌,用一个统一的声音对外宣传,整合一个国家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尽快实现企业、财政、社会共赢,开创婺源茶业发展新局面。
三要强化科技意识,巩固壮大茶业科技队伍。一是建立茶业科技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挂钩任职。二是配齐、配强乡(镇)茶技员,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网络建设。三是提高茶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茶科所、茶机所的功能,使之成为全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良种引进示范推广的试验基地和示范样板。
四要搞好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婺源茶产业必须以人类健康为目标,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以创新为动力,推进茶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加快婺源茶业变革的步伐。积极推进茶叶加工企业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婺源绿茶的品质优势,开发茶叶新产品,提高茶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着力延伸产业链。
五要做足茶文化文章,提高软实力。婺源茶文化是篇大文章,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整理,精心策划与推介,增加茶产业发展动力与活力。茶文化研究要从婺源茶农千年奋斗、茶商兴衰、人文历史、茶礼茶俗及优良生态为切入点,借助县内外,尤其是当代文化名人、重要媒体、高层茶叶专家、权威机构之力,著书立说,像前些年的武夷山一样,推出一系列的茶叶电视剧、流行歌曲等载体,既能扩大婺源绿茶知名度,又能打出一个唱得响的茶叶品牌。同时,建议县政府着手建立婺源茶业博物馆,让婺源的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相得益彰,相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