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 戴明祥 陈怀富
(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政府 226536)
蚕桑生产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栽桑养蚕与传统农业相比,投入少、见效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前存在着一系列制约蚕桑业发展的因素,如:农村劳动力外流、桑田布局不合理、重蚕轻桑、桑田软抛荒、生产与收购及加工环节脱节、市场行情不稳等等,严重影响着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笔者依据生产实际,就当前农村蚕桑生产如何适应形势、提高应变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存在粮食桑树混种、水田旱田相包、工厂与桑田相邻等不合理布局,导致农业治虫和工厂废水、废气、废液等对蚕桑生产造成影响。
农村一批批有蚕桑生产技术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下来的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蚕农,文化和科技素质偏低,接受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差。
茧丝绸行情不稳定,特别是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蚕农的积极性,导致桑田软抛荒,甚至出现毁桑种粮的现象,对整个行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镇、村(组)技术队伍不健全,科技普及推广跟不上形势,新技术到位应用率不高,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生产风险大、单产不高、蚕茧质量不好,劳动生产率低下。
养蚕农户多,户均桑田较少,生产零星分散,养蚕大户、养蚕专业户不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不仅制约了生产规模效益的提高,而且无法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蚕业管理相关法规不健全或比较滞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条例,蚕种贩子活动频繁、伪劣蚕药充斥市场、蚕茧抢购等等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严重扰乱了生产、收购、流通秩序,给茧丝绸行情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由“桑-蚕-茧”单一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力求生产多元化、种养规模化、服务社会化、技术革新化,并不断引进和建设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研发,拓宽生产经营发展空间。
通过科学规划新桑园、集零并整、改造中低产桑园、更新老桑园等方式,力求达到连片种植、区域化布局,避免“桑-粮相包、水-旱相包”种植现象,减少农田治虫(除草剂)污染、工厂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等。达到环境无害化、生产规模化,以规模生产夺取规模效益。
一是稳定一支蚕桑科技人员队伍,市-镇-村-组(共育室、科技示范大户)层层连接不脱节,不断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给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二是采取多种渠道传播技术,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发放《蚕桑科技》和《病虫情报》、网络电视讲座、手机短信群发等途径,有效提高科技普及覆盖面,增强科技普及的时效性。三是结合农村生产实际,推行桑田免耕、测土配方施肥、规范治虫、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方格蔟自动上蔟营茧等配套技术,确保省工、降本、增效,并把科技兴蚕工作贯穿于养蚕全过程。
引进繁育和推广优质、丰产、多抗及易种好养桑、蚕新品种,依据茧丝绸行情生产加工经营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桑、蚕品种及蚕业副产品研究与应用,不断提升产品数量、质量,寻求高效益。
推行法制化管理方式,增强相关行业法律条例的制定完善与宣传实施,严把种、药进出检查、防疫关,及时打击伪劣种、药流通和经营,净化种、药市场,为蚕桑生产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促进镇村蚕业协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进一步探寻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催生共生和双赢生产关系;三是蚕茧生产、收购、加工、贸易出口与铁路服务运行模式,达到产加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加强联合经济、经营组织的能动作用,共同发展求突破。
引入政府干预机制,有利于促进茧丝绸生产行业长久、良性发展,政府采取财政补贴、基金扶持、蚕业保险等方式方法,稳定和推动蚕业生产发展。如皋市把蚕桑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仅2009年和2010年两年市政府用于蚕农订种补贴的资金就达到600余万元,这项举措有效稳定了蚕桑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已不明显,为了提升蚕桑生产综合效益,必须加强桑园综合开发。一是在不同季节合理套种各类蔬菜;二是利用蚕桑副产品实施综合开发利用,如桑树枝条种植食用菌、蚕沙为原料制沼气作能源等等;三是利用桑园合理间种银杏树,高低结合、长短结合,提升效益;四是开发加工企业,研制桑茶、桑葚饮料和保健品等,延伸产业链,增加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