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军
摘 要:当前,民族器乐教学中过于关注技能技巧的技术理性价值取向嚴重脱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造成了音乐与人之间的分立。器乐教学成了照谱演奏的工艺活,民族音乐丰富的人文内涵变成了单纯的物理音响事件。远离生活世界的民族器乐教学忽略了民族音乐特有的文化性、情境性、生成性特征以及个体的生活体验,造就了有技术没文化的单向度的人,严重制约了学习者审美意识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生成,也不利于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觉意识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民族器乐教学,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了民族器乐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民族器乐;生活世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34-03
当前,民族器乐教学中过于关注技能技巧,其技术理性倾向严重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造成了音乐与人之间的分立。器乐教学成了照谱演奏的工艺活,民族音乐丰富的人文内涵变成了单纯的物理音响事件。远离生活世界的民族器乐教学忽略了民族音乐特有的文化性、情境性、生成性特征以及个体的生活体验,造就了有技术没文化的单向度的人,严重制约了学习者审美意识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生成,不利于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觉意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必要回归生活世界,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一、生活世界的哲学阐释及其教学意义
最早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胡塞尔关注生活世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欧洲近代物理客观主义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原初丰富性和本真性,从而造成了人和主体的意义被遗忘并导致了欧洲文化、人类精神的危机。胡塞尔指出:“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他进一步指出,生活世界主要指“日常生活世界”,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有经验的”人之存在的领域,是一个由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因此,胡塞尔主张人要回归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个性三者借助于劳动、语言和交往实践的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切的实践行为根本上都是交往行为,而生活世界则是交往行为的背景知识,我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理解、沟通与对话以达成共识。生活世界理论影响之大,以至于当代许多理论困境与时代问题都试图从生活世界理论中寻求解答。
“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是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也源于生活世界。”[2]生活世界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教学中引入“生活世界”的理念,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因为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从生活世界出发,教学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生命,并时刻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3]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其本身就是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其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和教师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生活及成长。当下的教学活动深受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思潮影响与启迪而转向了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与哲学回归“生活世界”都凸显了它们在努力寻找其生命活力、生长点的新理念。
其次,教学中包含着诸多直观性、体验性的成分,这在音乐教学中表现比较突出。因此,教学需要贴近赋予学生本真存在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整天沉浸在扭曲其发展的单纯的“科学世界”中。教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受制于现实的生活实践,它同时还传递着生活的内容和意义。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由于植根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从而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感受和体验着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存在,这样便使得教学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远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民族器乐教学的困境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西方技术理性的影响,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呈现出一种过于关注演奏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民族器乐原来所具有的传承情境、手段及其方法。例如,中国民族器乐文化历来讲究即兴、口传心授,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洋记谱法的引入,人们变得过于依赖书面符号,忽视了口头传承。民族器乐根植于生活,这种技术理性的民族器乐教学必然会造成其教学中远离生活世界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强调演奏技能技巧的民族器乐教学价值取向
演奏技能技巧是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没有演奏方面的技能技巧是无法进行音乐的表现。但在现实的民族器乐教学中,过度关注演奏技巧方面的训练已成为当下民族器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不是不要学习演奏的技能技巧,而是不能过于强调这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音乐的情感性、表现性、审美性等音乐的内在属性,以及演奏技能是为音乐情感表现服务的思想观念。以二胡为例,当前的二胡教学中普遍采用小提琴基础训练思维,这必然会使得二胡基础训练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并附以大量的音阶、和弦分解、音型模进练习,人们把二胡基本功训练仅仅理解为技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忽视了民族音乐语言色彩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上,大量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都是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音乐语言的表达,它包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意蕴,若没有相应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语言训练,是无法完成的,这种基础训练与演奏实践的观念错位,必然导致教学与演奏的严重脱节。
过于关注演奏技能技巧方面的传授带来了民族器乐教学的技术理性倾向,技术是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技术理性强调的是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民族器乐教学的指法练习、练习曲的选择等都是按照逻辑性和科学性进行组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习惯于根据这些经过科学化组织的练习曲进行技术方面的训练。当然,这种循序渐进的技术训练对于演奏非常有益,但这些技术的练习曲剔除了学生的个体体验,而走向一种纯技术的训练。在这种纯技术训练中,学生的个体生活体验、生存状态以及生命体验都被排除在外,从而造成了民族器乐教学与生活世界的割裂。
重视技术训练的民族器乐教学价值取向使得教学目标也呈现出技术化现象,这种现象带来了民族器乐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漠视。在技术的训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被技术所规训。因为这种技术的民族器乐教学培养的是一种“技术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民族器乐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缺乏的是对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怀。
(二)民族器乐教学中生活体验的缺失
中国民族器乐文化强调对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它注重在生活中强化品位,并融艺术于日常生活之中,它提倡艺术、审美与生活的统一,带有主体情感愉悦性的“审美文化”。在教育领域中进行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正是借助民族器乐这一特殊载体为学生开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审美之门。通过对表演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可使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得到直接体现。通过对民族器乐的学习还可以体验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对音乐的体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技术所规训的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技术而不是文化,因此,人的生活体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例如,人们在日常的婚礼、丧事等众多场合下所见到、听到的民间乐器的演奏,如笛子、唢呐、二胡等。这种基于生活体验的所见所闻在实际的技术化的民族器乐教学中往往会被忽视,教师更多的是以其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音乐作品自身所蕴含的意义来引导学生如何去演奏。其实,笔者就曾亲眼目睹民间来自生活的那些民族乐器的演奏,他们关注的不是演奏的技巧,而是强调彼此之间的合作以及演奏的场合或情境。
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遮蔽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教师灌输式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单向、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作为生活世界中的主体存在。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中,有相当多的音乐教师忽略了教学中对学生个人音乐经验、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理解的关注,而过多地以自身的演奏为标准,一味地告诉学生如何去演奏和诠释音乐作品,而很少从学生个人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来引导学生去表现音乐,如此教学,学生将被塑造成为一个远离生活体验的演奏机器。
(三)民族器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以技术训练为核心的民族器乐教学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涵。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体制源自西方,西方文化中科学理性必然会渗透于音乐教育之中。在现实的音乐教育中,我们所学的音乐思维、音乐价值观、音乐基本理论等都是以西方作为基础,因此,西方音乐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悟。这种音乐教育现状“使身居其中的民乐专业学生,长期受西方音乐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的影响,逐渐训练出相应的音律、节奏概念、音乐语言审美习惯、音乐发展思维模式等,而对自己的‘雅乐、‘俗乐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意义,一知半解。具有如此音乐素养的民乐学生,当他们面对自己缺少信息积累和知识结构支撑的民族音乐时,自然对其中的个性音调、特殊节奏或风格性技巧不能理解,甚至感到陌生、别扭,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4]这种以西方音乐作为主导观念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民族器乐教学中中华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再者,民族器乐教学中的技术训练的过度关注同样遮蔽了音乐中的人文精神。其实,民族器乐教学中的技术训练同样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不同民族文化中器乐曲的创作、表演形式、表演场合、表演时间等都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都体现了各自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情趣。
三、基于生活世界的民族器乐教学改革
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联。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学深受西方科学化、系统化教学思想的影响,作为音乐教育一部分的民族器乐教学也呈现出远离生活世界的现象。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与教学必须要紧密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倡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因此,探讨生活世界中的民族器乐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民族器乐教学的开放性
在片面强调演奏技能技巧的音乐教学价值取向中,人与音乐的生活世界被技术所规范,它强调的是教学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封闭性的教学模式,学生整天沉浸在以技术为基础的音乐训练中,人的生活体验被忽视。生活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它既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纯粹客观的自然世界,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着意义和价值的开放世界。因此,生活世界的开放性决定了音乐教学的开放性。
民族器乐的学习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日常行为、风俗、信仰等都对人们学习和理解民族器乐作品及其演奏产生影响。因此,民族器乐的教学,需要扎根于民间的生活世界,从民间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来丰富教学的生活体验,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民族器乐教学中走出学校狭隘的教学空间,走进民间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去民间采风来搜集相关的民族器乐曲资料;请民间的艺人走进学校的音乐课堂来表演当地的民族器乐曲等等。开放的民族器乐教学观念对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及其归属感,以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民族器乐教学的生成性
现代生活世界观反对近代哲学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倡导“一切将成”的生成性思维,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不是始终如一的,一切都处在无限的生成过程中。从这个角度出发,民族器乐教学中对乐曲的二度创作及其诠释没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一切都在表演者与音乐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意义。但在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将自身的音乐诠释灌输于学生,而无视学生个人的音乐体验和情感表现。
民族器乐教学的生成性体现了学习者对民族器乐表演和诠释的生活体验性。我们每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都是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渗透。这些基于个人的生活世界对音乐的诠释必将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因此,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以此来进行二度创作、三度创作,不断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性。
(三)民族器乐教学的多元化思维
民族器乐教学的生成性带来了教学中的多元化思维。其实,人们对音乐的诠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音乐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音乐,但这些不同角度中的音乐诠释都是基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之上。
民族器乐教学的多元化思维可以激励学生敢于从个人的音乐经验出发来表现自己。在对音乐的多元化理解中難免会遇到其所理解与音乐文本本义的冲突,但这不妨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就需要在人与音乐文本的多次对话中达成一种共识性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处理音乐作品。
(四)民族器乐教学的理解性
在生活世界中,意义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是在人的理解中不断生成的,只有通过理解历史、文化、作品的意义才能展现给我们。因此,理解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音乐是通过人对其理解而进行表现的,离开了理解,音乐也就无法表现。
民族器乐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演奏技巧方面的认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音乐作品意义的理解。音乐作品意义的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音乐文本的“视界融合”的过程。人的音乐视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当一种视界与另一种视界相遇、交融时便会形成新的理解。在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来引导学生与音乐文本的对话,以此生成新的意义,这对于诠释和表现音乐作品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日益异化的时代,民族器乐教学有必要重回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去寻找失落的意义世界和人文精神,为塑造和健全人格,培养和丰富“完整的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赵文平.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4).
[3]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岳峰.“无土栽培”——民族器乐教学现象及其思考[J].艺术百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