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杰,曲海燕
(1.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探讨
刘伟杰1,曲海燕2
(1.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高校教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继续教育促使教师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通过继续教育进行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措施和应坚持的原则。
教师继续教育;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高校在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已获得教师任职资格的高校教师所实施的促使其专业发展的学历性的和非学历性的教育活动的总称。[1]教师继续教育对教师个人成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应具有生态文明的观念,这样才能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然而,由于当代教师大多出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期,长期受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思想的影响,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它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1.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当前,许多高校教师往往只专研于本专业,对专业以外的事漠不关心,许多人仅仅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或新闻等途径听到“生态文明”这个词,但对其具体涵义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用相关知识和理论育人了。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十分必要。
2.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源于环境保护。通过近些年的环保建设和生态文明宣传,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已有所提高。高校教师作为高知群体,对自身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十分关注,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他们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这还不够,还应通过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真正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从而通过他们日常的思想、行为和教学活动把生态文明知识和意识灌输给学生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弘扬生态道德。生态道德观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自然界中一切生物和自然界本身讲道德。把道德的对象从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自然界,是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这种道德观是多数高校教师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未曾接触过的,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起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道德观念。
4.加强生态法制教育。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一批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包括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自然资源法律、防治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种子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法律依据。确保这些法律和法规能够起到震慑和惩治作用,就要依靠宣传和教育,使大家知法、懂法、守法。要教育学生,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相关知识,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增强生态法制教育内容。
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国际和国内进修学习,校内培训和教师自学等。进修具体形式有专业进修班、国内外访问学者、学历进修(攻读博硕学位)等;校内培训主要是通过听讲座、报告、老教师“传帮带”等形式实现;自学主要靠教师本身自觉。根据这几个继续教育的途径,加强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教师进修培训体系。根据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应有意识地将一些有益于树立生态文明观的课程纳入教师进修培训体系,如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知识进修班,或在各单科进修班里根据学科性质增加诸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态法律法规等课程,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估,将其成绩作为结业的必备条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们重视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2.增加教师到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国内高校学习的机会。环境保护、生态伦理都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国民环保素质较高,环保管理体制、机制较完备,社会生态文明程度较高。如果高校教师有机会到诸如新加坡、瑞士等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学习或进修,其生态环境本身对教师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就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再加以重视和引导,那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大学由于历史沿革、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和学科重点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的教学、科研、育人方式,不同大学的教师也都有各自群体的特点。当前,国内许多大学已开始创建“绿色大学”,部分大学已形成较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因此,在派教师外出学习时,有意识地选择到这些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的高校中去,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知识结构不断生态化,从而不断增强其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生态教学能力。
3.在校内培训中注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校内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投入较低的形式,它具有经常化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在校本培训中注入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内容,能够补充外出培训的不足,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化、系统化。如,可以每年不定期地邀请本校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生态文明的讲座;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增加生态伦理道德的学习和讨论,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达到思想的升华。
4.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在校园这个小圈子里,很少有机会走出校园,对国情、世情了解不深,造成了知识面狭窄,生活枯燥乏味,甚至与社会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教职工成长成材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人们的认识规律,既要靠教育和引导,也要充分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比如引导教师利用节假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参与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的宣传活动,或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等,促使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1.主体性原则。高校教师主体意识较强,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为挑剔。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维护教师的主体性,给他们以选择的空间,保证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他们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和思维,最终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2.层次性原则。要注意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科学地划分教育对象,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及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选择不同的方法,赋予不同的内容,制订不同的标准,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层次地开展工作。如对年龄较大的教师主要是知识普及性教育;对年轻教师要进行系统教育,促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对专业课教师提高他们应用生态文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性原则。高校教师思想比较细腻,思维比较复杂,个性比较突出,对事物常常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又容易被理念和情感所感染。他们十分自尊自强,特别注重自己在单位或专业领域的地位与影响,也十分注重自身形象的维护。他们人生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通过自律自省,而不是依赖外在的教育。因此,对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坚持渗透性原则,避免引起反感情绪。要依托受教育对象自身的学历、学术优势,使受教育者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同时,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环境影响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1]李香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述析与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75-76.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DL09AC04;东北林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项目编号为09074的研究成果)
G645
A
2010-03-22
刘伟杰(1975-),女,山东莒县人,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曲海燕(1976-),女,山东龙口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1-8794(2010)12-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