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浅议

2010-11-18 21:16廖颖丽
江西教育C 2015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群体

廖颖丽

关键词:高校扩招,贫困生群体比重增加,贫困生的生存境遇、学业情况、业余生活、心理状态等都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为此,贫困生主体需要增强自身素质外,还需要高校、社会、媒体等客体的工作配合方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使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行。

摘   要:贫困生   现状   对策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递增,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悄然而生。据调查显示,全国贫困生比例现已达到30%左右,其中特困生比重占10%到15%。同时,贫困生现象,如生存境遇、学业、业余生活、心理、消费、交际等状况备受高校、社会、媒体的关注。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群体的认识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一、贫困生现状

1.生存境遇。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费用从原先由学校代表国家为学生提供福利性教育,转变为学生和国家共同承担。许多学生在庆幸获得机会深造的同时,却因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为学费、住宿费犯愁,并在进入大学以后又面临着生存、交际等问题的困扰。近年来,这一弱势群体受到政府的关爱、媒体的关注以及社会方面的帮助。但由于贫困面积过大,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犹如杯水车薪,天使的关怀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需求对象。因此,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在节衣缩食中寻求出路。

2.学业情况。虽然物质条件低人一等,但在学习方面,贫困生通常更能体会生活的艰辛,因而奋发图强收获了出类拔萃的成绩以及各种奖学金、荣誉证书。其中也不乏因负荷了过重的经济负担而力不从心者。家庭困苦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心头,他们已经为生存问题忧心忡忡而无法高瞻远瞩,相比之下,学业成了副业。

3.业余生活。大学生活有大量闲暇时光可供自我支配,这就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贫困生的休闲方式同样呈内外两种态势。动态的娱乐休闲如购物、旅游、K歌、舞会等多半需要消费,对贫困生而言只能浅尝辄止;而读书、听音乐、静养以及简单的体育运动则颇受他们喜爱。另外,几乎每一位贫困生都有着这样那样如家教、推销等经历,许多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初涉社会。每个存在个体都有着除生存以外的种种欲望和需要,而当需要与现实出现矛盾时,有的化压力为动力,通过自身努力缩小差距;有的虚荣心作怪,盲目攀比,则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满足。

4.心理状态。当知识理性逐渐形成,当第一次强烈的感觉到人生的剧烈反差,自卑、孤僻、羞怯、冷漠、狭隘、抑郁、偏执、焦虑、敏感等主观情绪往往交互伴随着出现。由于家庭原因,有的贫困生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平等意识,在社交场合显得拘谨退缩、缺乏自我推销的能力,孤僻寡言、独来独往、自我封闭;有的具有高度自尊心,事事好强,急于在经济以外的方方面面向他人证明自己,从而显得孤傲、不合群,甚至产生仇富心理。实际上,要强的表面下正是极度的不自信,心灵的保护层看似坚固,实则一碰即碎。

生活的荆棘坎坷使他们不能享受到和非贫困生同等的生活、学习条件,若不正确引导,便容易在逆境中产生对自我、他人、社会扭曲的认识,对生存环境、人生境遇等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二、应对措施

自我评价过低、个体与周遭环境的紧张皆成为贫困生主观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因素。对此,高校不仅要加强管理,还要积极提供服务;不仅要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更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美育等人性化的教育。同时,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贫困生问题不仅是高校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问题所在,这就需要主客体、众领域的共同努力。

1.主体方面。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贫困生自身而言,生活之道、处世之方、学业之门仍需在实践中自我领悟与历练。贫寒固然不能提供物质上的优越,却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埋下了基石;物质财富可以一夜间挥霍一空,精神财富却具有永久的价值。人生经历的丰富性能使人指向更美善的人生境界。因而,贫穷是一种资本,是促使人改变现状的动力源泉;但贫穷又不是一种资本,因为人们不能用它作为索取外界资助的撒手锏。自助者天助,只有在具备了公平、平等意识之后,贫困生才能形成对社会、他人正确的评价标准,并发挥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2.客体方面。首先,学校作为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领域,对贫困生的服务与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个体是具有思想、情感、善恶观念的行为价值主体,不同于任人随意雕琢的器物。因而,填鸭式的一股脑儿的灌输各种观念、规范并不完全近人之性,对解决问题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时,思想是行为的主导因素,贫困生工作要以人为本,从伦理学角度的同情之心出发,积极开展各项有益于思想沟通的集体活动,以心体贴之,以理化导之。这样才能摒弃原有的狭隘思想,培养开阔、开放的胸襟,使之行之有道,取之有则。在具体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过犹不及”,强化“贫困生”概念将会于无形中拉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距离。“中道”的处理方式是既要体现出对贫困生的人道关怀,又要淡化贫困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印象,使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在和谐氛围中进行。

其次,社会是个体存在的最大种群与载体,社会对贫困生群体的反馈将产生较大的反应。现代社会,人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尤为密切,贫困生对社会的认知、情感等构成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社会在其中扮演了制造平台的角色。一方面,社会为贫困学生步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开拓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为在校贫困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但我们仍须看到,在经济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学生越来越功利主义,忽略了自身道德修养的塑造,转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用人单位对知识层面的关注以及对德性层面的轻视进一步诱发了这一不良之风。科学与信仰变得本末倒置,品德涵养从核心地位走向边缘化。人们往往发出“这个时代是道德缺失的时代”的感慨,殊不知,自己却在某时某刻于无形中从道德的背后推了一把。

最后,媒体在社会中起着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它本身是中性的,但使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妥善与否赋予了媒体或褒或贬的外在色彩。近年来,许多新闻媒体对贫困生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强大的宣传力量激发起大众对贫困生的广泛关注是件好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仁爱怜悯之心。每到开学,总有大批量的关于贫困生的报道,但有的纯粹是为了媒体自身的某种目的(如提高知名度、获取经济利益等)而对事实本身进行添油加醋,追求色彩斑斓虚构情节的包装,用以博取大众的眼泪,有的甚至不惜代价,为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把贫困生的个人及家庭隐私公之于众,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破坏了原有的清平乐式的安宁生活。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越发重要。因此,在呼唤社会救助参与其中的同时,我们要高度警惕并抑制住媒体在贫困生问题中不良倾向的蔓延。

结  语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社会存在现象之一,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初期,我们不能遏止贫困的发生,却可以抑制住贫困带来的种种困扰。通过贫困生群体自身素质的增强,以及高校与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相得益彰,贫困生群体一定可以战胜眼前的重重困难与危机,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昂首阔步、正道直行。◆(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育考试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贫困生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