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鸣县首次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例分析

2010-11-16 10:17蒙福荣
中国防痨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肺野涂阳肺结核病

蒙福荣

(广西武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鸣 530100)

我国是肺结核高发地区之一,肺结核病复治不仅给患者、家庭造成身心伤害,而且增加了耐多药结核病人产生,加大了结核病控制的难度,减少复治肺结核病人的产生,是结核病控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就广西武鸣县2004—2008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期间登记治疗的首次复治涂阳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并分析导致复治的原因,为结核病控制及临床肺结核病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2004—2008年在武鸣县结防中心门诊部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复治肺结核诊断标准、痰涂片阳性且第1次复治的肺结核病人。

1.2 资料来源 2004—2008年在武鸣县结防中心门诊部登记的首次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病案记录,病人的随访记录。

1.3 方法

1.3.1 首次复治 不合理或不规律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个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包括复发、初次治疗失败、返回、其他复治。

1.3.2 初治肺结核不规律治疗判断 初治肺结核病诊断与治疗方案以《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推荐为标准,化疗方案不合理、疗程不足、全疗程中累计服药次数少于应服次数90%者均为初次不规律治疗。

表1 武鸣县2004—2008年首次复治涂阳病人登记构成比

1.3.3 对135例初次复治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2.1 武鸣县结核病防治中心 2004—2008年共登记治疗涂阳肺结核病人共1 077例,其中初治涂阳病人942例,占总数的87.0%,首次复治涂阳病人135例,占总数12.5%。

2.2 复治病人分布 在135例首次复治肺结核病人中,其中复发51例,初治失败 36例,返回 20例,其他复治28例;各年度返回和其他复治病人比例逐年减少(表1)。

2.3 性别及年龄分布 在首次复治肺结核病人中,男性 110 例,占 81.5%,女性 25 例,占 18.5%;最小年龄20岁,15~24岁有4例,25~34有10例,35~44有23例,45~54岁24例,55~64岁34例,65~74岁28例,74以上12例,病例集中在35~74岁年龄段,占80.7%。

2.4 抗结核治疗规律程度 在初次复治病人中,记录明确不规律治疗患者69例,占51.1%,其中男性不规律治疗占 51.8%(57/110),女性为 52.0%(13/25)。

2.5 病变范围 在135例病人中,单侧病变9例(右侧 4例,左侧 5例),双侧病变126例;病变在 1个肺野4例,2个肺野8例,3个肺野3例,4个肺野19例,5个肺野19例,6个肺野82例,有空洞105例。

3 讨论

武鸣县从2004年实施世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后,返回和其他复治病人构成比逐年下降,与本县实施项目后病人规则治疗率和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转诊总体到位率逐年提高相一致,到2008年复治涂阳病人登记明显减少,显示通过项目开展本县结核病治疗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次调查首次复治肺结核病人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比尹洪云等[1]报道比率(69.7%)还高;病人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上的中老年。首次治疗失败病人占首次复治病人的26.7%,应引起重视。在135例病人中大部分病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4个肺野以上的患者有120例,占全部病人的88.9%。6个病灶的有82例,占60.7%,有空洞的病人 105例,占全部病人77.8%。病灶在4个肺野以上且有空洞的病人有93例,占68.9%,说明病灶占据肺野多者,化疗失败的风险增高[2]。不规范、不规律治疗是结核病复发以及获得性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不规则治疗率占51.1%,本次调查产生不规律治疗的原因主要是药物不良反应,其次是农村中壮年劳动力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再次是病人宣教和督导不到位等原因引起。

[1]尹洪云,肖和平,刘一典,刘郅彬.首次复治肺结核病例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1):58-60.

[2]尹建军,钟球,蒋莉,李建伟.962例复治涂阳肺结核化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4):320-322.

猜你喜欢
肺野涂阳肺结核病
改良肺部超声评分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状态及呼吸支持模式的相关性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肺野分割和肺炎筛查
采用改进Snake模型的胸片肺野自动分割方法
健康教育对于肺结核病防控管理的效果研究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儿童肺部CT定位像精准扫描策略
临床护理路径在涂阳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病治疗方案中的效果比较
莫西沙星及利福布丁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效果
牛肺结核病的病理形态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