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振兴泰州淮剧的思考

2010-11-16 05:18徐振斌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徐振斌

淮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江苏北部的盐阜、淮安、宝应一带,流行于上海、安徽及台湾地区。

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作为里下河门户的泰州,自古商贾云集,古风淳朴,生活闲适,昆曲、京剧和由“香火戏”与民间曲艺“门叹词”、“里下河徽班”相结合而成的江淮戏等的演出在泰州极为兴盛。旧时,泰州地区民间酬神祭祖,盛行“香火”神会。通过祀神、娱神,以达到逐疫、驱邪、禳灾、祈年、纳吉、降福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为民众喜爱的演唱活动,以“香火”神会吟唱神书中神话故事的“坐唱”形式,发展为搬上舞台的简陋的小戏形式,这就形成了“香火戏”。当时,泰州及其所属的兴化、姜堰等里下河地区的青苗会,都天庙会,太平会等庙会活动众多。香火戏极为活跃,仅泰州城最著名的香火戏班就有森森庄的挎蓝小班子、北郊渔行解家舍王家香火班以及史家湾刁长柏香火戏班子。他们与因涝灾逃难而来的下河难民,或从盐淮运盐到泰州贸易的大量盐民、船工中的民间艺人相互交流融洽,逐渐使淮剧成为太平之州——泰州重要的戏曲娱乐形式之一,深受泰州百姓之欢迎。

旧时,泰州无剧场,家班演出多在府宅厅堂,神戏演出,多在庙宇戏台,民间班社演出,多假广场临时搭草台。淮剧就属第三者演出,据文献记载及遗迹可考者,家班演出场所有俞氏流香阁(又名舫亭);神庙戏台有城隍庙戏台(已废),都天庙戏台(尚存)。至于象淮剧这些民间班社演出的露天戏台,临时架设,随搭随拆。据《崇祯泰州志?风俗》书中《海陵竹枝词》载:“演戏当年赛火神,挨河架木戏台新,偶然一挤台倾倒,笑煞人人学滚尘”。又据《海安考古录》载:道光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泰州知州布告称:“禁止巫人及女巫高搭彩台唱说淫曲昼夜喧闹”。可见当年淮剧等民间戏班搭台演戏之盛。

民国初年,泰州城就有“新兴戏院、钟楼大戏院、五友戏院、同乐戏院、半亩轩戏园”等戏院11家,地域相连,习性相通,语言相近,条件适宜,也为淮剧在泰州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当时,经常在泰州生活演出的江淮戏班有“李玉花戏班”(有历史考证第二代淮剧老艺人)和“韩家班戏班”,班主韩德友是泰州淮剧团创始人王少春的师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李三娘磨磨》、《千里送京娘》、《赵五娘卖唱》等。

此外,淮剧剧种创始人和主要传承人之一的马麟童及其女(马秀英)、筱文艳等是土生土长的泰州人。这些都对淮剧艺术在泰州的传承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泰州淮剧团正式成立,泰州淮剧以其浓郁的民间乡土主题、悲情撼人的艺术魅力、亦庄亦谐的表现手法在这块历史积淀厚重、文化底蕴丰盈、乡风民俗淳朴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深受泰州地区人民的喜爱,其演出遍及大江南北,火爆京、沪、宁、徽大码头。

泰州淮剧团是泰州唯一的地市级戏剧团体,在50多年的悠悠岁月中,剧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泰州淮剧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演俗中有雅、情感交融,唱腔丰富优美、起伏跌宕,音乐新颖别致、旋律流畅,乐队伴奏和舞台美术严谨细腻、抒雅大气。特别是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黄素萍,著名作曲家赵震芳等剧团主创人员,通过探索实践,对淮剧生角唱腔进行突破传统的改革,创造性地将淮剧旦角常用【自由调】、【小悲调】、【大悲调】等唱腔融合运用到生角唱腔中,逐步形成了曲式结构完整、旋律优美、韵味浓郁、格调鲜明的“生腔小悲调”。拓宽了淮剧生腔的音域,丰富了淮剧生腔的表现力,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淮剧听觉享受。泰州淮剧团的代表性创作保留剧目为:《诺言》《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赵五娘》《团圆之后》《莲花庵》《刘贵成私访》《玉蜻蜓》《李三娘》《牙痕记》《买官传奇》《双玉蝉》《王宝钏》《十五贯》《马前泼水》等。这些剧目有着较高的观赏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定的地域审美理念,具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曾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以及刘厚生、郭汉城、何孝充、袁雪芬等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剧团先后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历届省戏剧节、淮剧节,晋京演出等国家、省级重大艺术活动,屡获大奖。其中《诺言》被评为2008—2009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2009年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双玉蝉》、《买官传奇》、《板桥应试》、《祥林嫂》、《赵五娘》等剧多次在中央及地方电视台播放。

剧团获得与上海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并称为淮坛“三足鼎立各有千秋”之赞誉。

纵观剧团成长发展的艰辛历程,我认为成功的经验和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泰州淮剧团选择了适合淮剧观众、适应演出市场、适合剧团特点的生存发展的艺术道路。表现为在艺术目标追求上的创新精神,既学习上海淮剧团“都市淮剧”的雅气,又借鉴江苏省淮剧团“乡土淮剧”的“俗”气,雅俗共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语言、曲调改革上,走出了一条划时代的成功之路。

二十世纪,上海淮剧团推行都市淮剧,江苏省淮剧团大力创演现代戏,而泰州淮剧团则选择“三并举”之路(即:历史剧、新编古装剧、现代剧三并举)。演出剧目丰富多彩,适合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口味。剧团能上能下,去上海、进北京、赴省城,下农村、占田头、进校园,都广受欢迎,演出场次在业界名列前茅。

2.剧团在不同时期都拥有一批叫响淮剧界的著名演员、作曲、乐队、舞美等领军人物,通过以血缘为主的家族传承,以个人拜师口传心授师徒传承和国办戏校招生、剧团自主招收学员集体学艺传承等途径培养各门类专业人才,占领人才战略高地,并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始终引领淮剧潮流。“生腔小悲调”等“陈派”唱腔,独树一帜,脍炙人口,蜚声淮坛。

3.泰州淮剧团非常重视新剧目创作,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打造重点剧目推出艺术人才,以优秀人才打磨精品剧目,历年来创作演出了 《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诺言》、《买官传奇》、《双玉蝉》、《新婚礼葬》、《黄河故道》、《赵五娘》等不少闻名全国全省的优秀剧目,推出了一批淮剧新人。

4.泰州淮剧音乐创作,格调高雅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新意,在音乐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上,力求创新。

泰淮乐队综合伴奏水平也是名扬淮坛,他们个人技巧娴熟高超,音准协和,伴奏细腻,轻重缓急,错落有致,声部协调,配合默契,托腔助演,突出“伴”字,风格清秀,演员信赖,专家称赞。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娱乐形式的翻新,多元文化的涌入,网络发展的神速,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转移,在大众文化消费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舞台表演艺术已不再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流方式。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样制约了专业国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泰州淮剧团也和其他剧团一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生存处于低潮状态。百年淮剧,历经坎坷,曾几度辉煌,而今正经历着阵痛,在困境中徘徊。

1.队伍萎缩、后继乏人。剧团在鼎盛时期从业人员有100多人,现在只剩下40人,行当不齐,人才断档,尤其是创作人员匮乏,演出临时借人,成为剧团不得已的选择。

2.演出场所减少,演出成本增大。从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起,各地影剧院大幅减少,倒闭、歇业、改行,能接待剧团演出的剧场寥寥无几。由于各地影剧院减少,演出码头之间的距离加长,演出成本加大。演出运输费、演员住宿费均由剧团单方承担,成本之大,剧团已难承受。

3.经费不足。剧团的设备更新,房屋修缮,新剧目创作经费严重不足,艺术资料整理搜集无经费来源。事业传承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

感到欣慰的是,泰州淮剧今年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好泰州淮剧,作为保护主体,泰州市淮剧团又该在保护和发展淮剧艺术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淮剧艺术要传承发展,必须改革,必须进行创新。淮剧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州淮剧也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保留了一个剧种,而且让从事淮剧艺术的演职人员欢欣鼓舞,看到了希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泰州市淮剧艺术保护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制定泰州地区淮剧艺术抢救保护方案,泰州市淮剧团要主动积极地挑起保护传承发展的重担。在当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稳妥地抓好剧团事转企的改革,认真探索既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艺市场发展新体制,创建引导精神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新体制。改革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推行绩效工资,把剧团的收入与个人水平、工作量、个人业绩直接挂钩,有效解决阻碍艺术发展的体制。争取市政府逐年增加对剧团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的激励配套政策,建立淮剧艺术保护和发展资金,促进淮剧艺术创新、发展,出人出戏,更好为人民服务。

以戏育人,以老带新,促进淮剧艺术再发展、再繁荣。

遵循传承传统基因,融合时代元素和“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在编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不断创新排练新剧目,加工打磨重点剧目、精品剧目,以新人、新戏、新腔、新曲、新景留住老戏迷,吸引新观众。

淮剧等戏曲种类是口传心授的活态艺术,人才是剧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泰州市淮剧团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这是剧种和剧团传承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加强对剧团现有人才,特别是青年重点人才的培养使用,以重大节目推出人才、以重大活动亮出人才、以领衔演出锻炼人才;另一方面,继续招收有苗头、有潜力、有悟性的淮剧新人,为淮剧和剧团的传承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老一辈艺术家是剧团的宝贵财富,要充分利用他们在培养演员“传帮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辅导培养学生。

要围绕泰州淮剧特色,重点就泰州市淮剧团现代戏创作、淮剧陈派唱腔传承和泰州淮剧音乐创新等课题进行研讨,确立剧团今后艺术目标和发展方向。

开拓市场,服务大众,发扬剧团优势送戏下乡下基层。

文化市场也是一个竞争市场,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淮剧来自民间,来自群众,它的根在民间,根在基层,只有回归民间基层,剧团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我们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找回农村传统阵地。淮剧除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特点外,还具有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参演人员不多,能直接深入观众,机动性强等特点。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广泛深入农村演出,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我们要抓住国家送文化下乡的利好机遇,不妨以薄利的方式进行农村巡演,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农村观众面前,让农村观众重新认识泰州淮剧,再次喜欢泰州淮剧,先予后取。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营造良好的传承发展的社会环境。

以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为机遇,积极与教育部门联手,选择代表性学校建立淮剧传承基地。做好淮剧进课堂、进校园工作,开设淮剧讲座、排练淮剧节目、举行淮剧演出、举办知识展览,以提高学生们对家乡地方文化的认知度。此外,要通过举办淮剧票友演唱大赛和业余淮剧调演等手段,培养淮剧新生代的票友、戏迷和观众。有目的、有计划的扶持戏迷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示范演唱,媒体宣传推介,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淮剧传承保护氛围。

搜集资料,建好档案,加强对淮剧艺术的研究与探索。

做好泰州淮剧团资料(主要是剧团历史沿革,各个时期著名编、导、演、音、美专业人才情况,上演的剧本、曲谱、舞美设计图、导演手记、剧评、说明书、服饰、道具,上演剧目的剧照、录音、录像、唱片、磁带、光盘)、以及各类调汇演及重大演出活动等)的搜集、整理,以文字、图片形式和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保存所有资料,让泰州淮剧团有影响的剧目和优秀演员(特别是老一辈艺人)的音像、图片资料,留存于世。编辑出版《泰州文化记忆·泰州淮剧志》,创建泰州淮剧网。并以此建立泰州淮剧档案资料库,为淮剧的传承发展留住脉络和根基。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只有后继有人我们的事业才能代代相传。我们要不断探索淮剧艺术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继承和创新中,以人为本,与时代同行,以“出人出戏出效益”为终极标准,再铸泰州淮剧艺术明天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