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表演空间扩展的回归——对《1699·桃花扇》整体呈现的再度认识

2010-11-16 13:29顾骏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表演区桃花扇舞美

■顾骏

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于2005年度重点推出的大型经典剧目 《1699·桃花扇》在文本落定、导演手法、演员表演以及舞美呈现等方面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种新决不是人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而更多的是一种溯源与回归,一种尊重与敬畏,一种把内容与形式再次结合并取得绝佳效果的全面尝试。

由于参与了该剧从2005年度开始的排练、合成演出的全过程,直至目前为止仍然还在剧组中担任演出总监一职,同时还参演了“传承版”中的老赞礼/张道士这一角色,因此对这出戏的表演产生了很多的直观上的认识,特别是在表演空间这一块更是有了比较充分的感触。

传统的舞台框架,即通常理解为表演设定的那个空间,(基本上所有的剧种都是一样的样式。)是一种界限非常固定和严谨的结构。两侧台边的幕片即为演员上下场的出入口。换言之,一旦演员出现在舞台上,就意味着他(她)进入了规定情景 (或者说是由文本勾勒出的人物活动空间,有外景,也有内景,而演员不论处在哪一个环境,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即他(她)必须“变成”角色,也就是扮演的那个人物,而不是演员自己。)这是目前我们普遍认可和约定俗成的一种框架。

在一开始看到有萧丽河女士设计的全景式舞台模型时,我还并不能完全搞清楚——这将对我以往的表演空间概念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觉得这样的设计似乎同我脑海中固有的模式有着一些说不上来的差别。

但是在排练过程中,逐渐地感觉到了理解上的困难。关键是开端时的处理,即所有演员上场时的状态。是一种游离于演员本身与角色之间的,我姑且称之为另一种也可以说是松弛的状态吧。这种状态对演员的要求实际上是非常高的,青年演员们在最初的阶段几乎完全无法进入,或者是明白了导演和场景的要求但却做不到去进入这种相对自由的表演模式。

田鑫沁导演在开排之初就曾经详尽地阐述了这种演剧模式在观念和视觉上的可行性,对于舞台表演空间模式的自然回归,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对于人们舞台审美概念的启发式触动。

我个人认为这是在表演区和非表演区建立了一个灰色地带,姑且称之为缓冲区,这种模式极大地冲击着台上和台下人们的观念,如果说这是回归,那么从历史条件来看,现代人在许多方面已经是完全不同于几百年前的古人,这种形式真的能够恰如其分地提升表演空间而又令人欣然接受吗?

从现在的反映来看,答案是可喜的和令人振奋的。每次演出观众都会在开场时就爆发出一阵阵由衷而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掌声就应是该给这种舞台表演框架的,更进一步地说,是给这种呈现上的革新和回归的。

这几年间《1699·桃花扇》的几十场演出,正是这种形式感上的强烈变化给当前的戏曲界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获得观众、专家和学者们的一致肯定。也可以说一切的有关于表演上的亮点、热点和卖点,实际上都是在这个非常精妙的舞台框架内才达到的一种完整、和谐的呈现。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时常在说一个演员的表演如何如何,但是事实上恰恰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表演空间对演员所起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舞台所构成的一个制约和刺激整体表演所的需氛围。这个空间营造得如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剧目是否取得成功。

通过自己在这个剧目中的表演和相关工作经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也从另一个侧面对舞美呈现有了更多认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美妙的经历,也期待能够在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使自己能永远保持着在观念上的不断再认识。

猜你喜欢
表演区桃花扇舞美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一片相思书不成,桃花扇底系飘零
——对孔尚任《桃花扇》中道具“桃花扇”运用的解读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表演区的创设与指导
俄国戏剧舞美特点初探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