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这是一个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当今中国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人文关怀要求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多想一想能为其他人做些什么。“把人当人看”,这是老师在第一节关于记者职业操守课说的第一句话。那么僵尸片的人文关怀表现在哪里呢?
僵尸片有哪些?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先给美国的僵尸片下一个定义,以方便下文的讨论。僵尸片是指这样的影片,主要描述因某种化学或生物原因造成人的异化,从而导致死人复活成为没有理智只有原始冲动的僵尸的影片。僵尸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这种异化是传染的,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咬噬。
2.造成这种异化的原因大多是政府秘密机构的崩溃。
3.杀死僵尸的方法都是破坏其头部。
4.女主角都是无师自通的火枪手。
5.最重要的一点,此类影片是没有结局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部僵尸片中的僵尸都全被被消灭了,如果可能,每一部僵尸片都可以拍成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
根据以上的定义和五点特征我们就可以确定下文中讨论的僵尸片主要指哪些类型了,根据对于僵尸片和人文关怀的定义,下面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现时代的人,特别是城市居民,由于高失业率和快速的生活节奏造成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真空,这种真空最表层的显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米德说交流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原因,人因为会交流而成为人。而当快餐式的生活席卷每一个大都市时,这种人类最本质的能力正在慢慢地丧失。人们满足于和周围的每一个人成为点头之交,却与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定的“自我”距离。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蜻蜓点水,遗忘变成了最平常的事情。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面前,僵尸片以其独特的方式对这样的情况做出了它们特有的抨击。在《僵尸肖恩》中这种对于现实中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批判是最直接的。肖恩像平常一样起床,去小卖部买东西,一切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可是观众可以明显地从静谧的环境中察觉出诡异的不同。然而故事的主人公却没有一点察觉,甚至在小卖部里面,店主已经被害,鲜血随处可见,主人公却没有任何反应。在这个略带戏谑的场景里面就可以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缩影:我们认识很多人,可以叫出他们的名字,但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事不关己的时候绝不会为别人考虑。这样的镜头在其他僵尸片中同样也是很多的,《新丧尸出笼》的表现方式要更为委婉,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女主人公先救母再救弟来展开的,影片设定她的职业是军人,然而她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亲人,而不是其他无力自救的居民。《活死人黎明》里面也是同样的问题,开始团结起来的只有爱人和亲人,然而这样的联合是无力的,是不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仅仅依靠小圈式的孤立的生活方式是逃不出被吞噬的命运的。影片中太多一意孤行的人被杀死,走向联合是唯一的出路,而这样的大联合往往是由一个个小联合聚合出来的。导演通过这样的故事设置告诉了观众一个最简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当然这里的团结是深层的团结,不是一盘散沙式的人多,用马丁•布伯的话说,这时候把你称为你,你充溢在我的世界,是为我的全部,你是光芒万丈的,而不是把你化为万物中的一个它,一个利用的工具和认识的对象,你应该是包含整个世界的。我与你的关系应该是我的灵魂寄托之所,是我的精神之源。
每一部僵尸片中必须让观众理解的一点就是,杀死僵尸是合理的。这看似不成为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影片对于人的本质、人性思考的一个答案。当人成为僵尸以后,一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僵尸还算是人么?虽然在人变成僵尸的原因上,不同的导演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但对于僵尸不是人这一问题却给出了一致肯定的答案。这代表了一种关于人之本质的定义,人是有理智的,没有理智的不是人。僵尸与正常人相比缺少的只是理智而已。那么根据三段论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的推理:没有理智的是僵尸,精神病没有理智,所以精神病是僵尸。这显然是荒谬的,我们不能杀死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们不咬人也不传染。僵尸没有理智所以僵尸不是人,精神病没有理智难道可以得出精神病不是人?不过至少在影片中导演是同意这样的观点的,没有理智的人不是人,那么杀起来也就没有多少顾虑了。把僵尸这个意象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它其实就是一种异化的人,或者说是一种异化的人的生活方式(用鲁迅先生的话,这是吃人的)。在《活死人黎明》中,导演借一个宗教卫道士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那个虔诚的教徒控诉这个社会不公正,充满各种歧视和滥交、同性恋等等,使得上帝抛弃了世界,地狱客满以后,死人只好在人间行走(僵尸与死人在英语中是同一个单词dead)。这就是说在导演的眼睛里僵尸是在社会上行走的,只是他们不直接咬人,而是用更隐晦的方式来腐蚀人和社会,僵尸产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把人当做人看。人在有理智的时候应该是平等的,这在现实中却是不现实的。那么让僵尸危机来逼迫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出现吧!每一部僵尸片中都有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因为共患难而走在了一起。导演不希望看到一定要等到危机累计到一个临界点才能换取平等,也可以说,导演们虽然给出了一条暴力革命争取平等的路子,但是这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英雄主义是所有的动作类型片必不可少的元素,僵尸片自然也不能免俗,而在僵尸片中这样的场景往往更加惨烈,也更加容易使观众动容,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导演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赞许。对人的生存权的肯定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几乎每一部粗制的僵尸片里面都会有这样的场景,一个伙伴被一群僵尸围攻,躲在暂时安全地方的人们到底去不去救他?结果主人公总是毅然去救了被围困的人,拯救别人一般会牺牲二至三个次要角色。这种牺牲正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尊重每一有理智的生命是僵尸片中正常人的信念,即使牺牲也让自己的生命升华了。抱着这样的信念,牺牲就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既实现了求救者求生的欲望,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信念。笔者认为对于生命的尊严的捍卫最直白的影片是《黑鹰坠落》,这不是一部僵尸片,是一部反映美军在索马里陷入人民战争的纪实性影片(片中为营救坠机的两名美军,整个驻索马里美军部队受到了重创,营救任务也以失败告终),此处提及此片是想说明不同的导演用不同的故事说出了同样的对生命的尊重。史诗性僵尸片《我是传奇》则把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刻画得最为深刻和彻底。片中威尔扮演的角色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同样的,他遵循没有理智不是人的逻辑),他尊重生命尊重人唯一的方法就是尊重他自己,所以他带着一条狗孤独地活着,却没有选择自己死去。他的逻辑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相信世界上只剩他一个人了,另一方面他天天期盼有人来联系他;一方面他知道没有人需要治疗了,因为人都已经异化了,另一方面他不懈地研究想找出尸变的原因。他是一个人在矛盾中孤独地生活,这种孤独比所有的其他僵尸片中的僵尸都更加可怕。然而他很坚强地活着,这样为自己而活的英雄,是别的僵尸片所不能企及的。僵尸片中对于正常人的尊重在这里达到了顶点。
僵尸片的结尾不清是僵尸片的特征之一,僵尸看似是无穷无尽不能赶尽杀绝的,然而导演往往会巧妙地在影片中通过几个细节来隐藏一个乐观的未来,预示影片结束以后的故事会走向哪里。这样一来,在自觉不自觉之中僵尸片就又体现了它另一方面的温情,即对生活的关心和对乐观生活态度的鼓励。僵尸片的导演们告诉人们,活着就应该快乐地活着,有笑容地活着。相比较对于生命的尊重,这是人文关怀中相对高层的内容了,是在保证生命可以持续的情况下对生活的状态和质量的关怀。《活死人黎明》中有一段著名的场景,两个被困在两栋相隔很远的楼顶上的人,通过望眼镜与写字板,对楼下的僵尸视而不见而在下象棋。有这样豁达的心态,什么样的苦难是过不去的呢?《生化危机3》中的一群幸存者小分队在自制的大巴里面坚强地活着,并且谈情说爱,教孩子功课;《我是传奇》中的威尔每天要锻炼身体,要找一个“陌生人”搭话,这些都是在说,当苦难不可避免的时候,笑着面对比无奈面对更加有效。僵尸危机是一个虚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各种苦难是真切存在的,在苦难面前要活下去,并且还要活得舒适。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被误解成是一种末日狂欢,在一切都要终结前的尽情的嬉戏。但仔细地观察可以发现,所有的嬉戏、所有暂时的娱乐都是“可持续的”,没有人在最后时刻疯狂地玩乐,而是用一颗平常心,做平常事。把人当人看,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话来验证僵尸片中的人们在灾难来袭时的那一瞬的正常态的行为和举止,就是在那一瞬间片中人显露出了真我,如同诗人在林间吟唱一般,显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最真实的一面往往平常无奇,却一直被自己所隐藏。如果人文关怀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有感受到真我的一瞬,那么这会是整个世界幸福的一瞬。
毫无疑问僵尸片是血腥暴力的,除了《生化危机》系列及《我是传奇》之外,一般的僵尸片都是小成本制作,情节简单,靠血浆、美女和来福枪来吸引观众(其实《生化危机》也是靠这几点),然而长期以来这样情节基本雷同的影片却一拍再拍甚至形成一种僵尸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几乎打破了受众喜新厌旧的惯有情绪。可以理解的原因除了僵尸片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原始人性欲望之外,也能够说明僵尸片有一些潜在隐喻的表达出对于世界的理解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记载的第一部僵尸电影是于1932年上映的《苍白殭尸》,以海地为舞台,里面所描绘的僵尸不过是由巫毒教所唤醒的尸体,日夜不停地在一家制糖公司里面工作着。僵尸片最初所要传达的恐怖意念,并不是僵尸啃食着人肉,而是能够让人感觉到做为一个人在想象着自己如同一个僵尸一样苟活的情形。当时的历史情形,正好是美国对于海地军事统治时期,期间大批的西印度群岛居民涌人美国,巫毒教也慢慢进入了美国民众的视野,渗透进美国黑人社会中,使得白人对巫毒教产生了恐惧。在1968年由乔治•罗米罗拍摄《活死人之夜》后,使得僵尸远离了巫毒教,成为了近代恐怖电影之中的主角。在乔治•罗米罗所拍摄的僵尸三部曲之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极具隐喻的主题,《活死人之夜》里人们面对丧失人性的僵尸,拿起武器将其头颅击碎而获得快感,正是针对当时越南战争的一种嘲讽。第二部作品《Dawn of the dead》中,幸存的人类与排山倒海一样的僵尸做着抗争,拼命地挣扎着对抗着无处不在的僵尸,就像社会在表面上富裕安定,但整个的社会的精神状况已经相当空虚麻木。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中,无论你到了哪里,所见到都是僵尸,自己身边的人已经一个一个地感染、死去,世界几乎已经不存在什么人类。影片体现的是导演对于社会的一种极端的绝望。然而影片中面对僵尸的态度、处理方法和叙事方式多多少少都体现了导演心存希望和对于人性的关怀。
虽然每部僵尸片在所要阐述的意义上面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归的表现手法就是一种:吃人与被吃,这也就是僵尸片的简单之处。如今我们的生活被机械文明所包围着,所追求的只不过是物质生活,人性至上的理念在社会中已经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僵尸片的出现代表着一种人性的回归,僵尸的感染只是在被咬的情况之下,但是如果社会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从出生到死亡这些问题都会去同化你、影响你、支配你。人们没有必要去畏惧与厌恶僵尸,因为僵尸吃掉的是肉体,而人吃掉的是灵魂。人就生活在比僵尸世界更可怕的世界之中,我们不光为了自己的生存去拼命挣扎,还要面对着更多的威胁与浩劫,直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就被这个世界抛弃。生活给了你选择的权利:吃人或者被吃。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人性泯灭还是升华,只有把答案留给时间了。
通过血腥暴力来吸引眼球,通过丑陋的外表和锋利的牙齿来控诉,通过温情来感化,导演正是要在这样的情景中去表露当今社会对于人、对于生活关心不够的现状。用人性原始欲望吸引受众,再通过影片对人的理性进行教育,这或许正是美国僵尸片存在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