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是科技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如果将电影本身比做躯干的主体部分,那么科技与艺术因素则是促使其在人类文明长空里展翅翱翔的“两翼”——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电影既然是人类情感的外化,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而通过一电影作者及其电影文本的解读,特别是两翼中艺术之翼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以此意识表达载体为依托把握某一民族文化的大体特征与特质;同样通过其具体文本的宏观上的把握就可以对这一电影作者的创作活动及创作风格有更深入地了解与把握。本文从电影作者定位为切入角度,从形成的微观层面分析到总体特征的宏观层面总结,从个体到一般,由点到面地对岩井电影文本及创作风格做尝试性的分析。
首先我们认为作者电影要具备这样的基本特质:1、在创作上坚持导演中心制;2、在主题上坚持同一类型题材持续挖掘;3、在语言上有其独特个性;4、在美学风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连续性与继承性。那么岩井俊二作品基本上就具备了作为作者电影的这些基本素质。
第一,在导演中心制上,电视出身的岩井俊二在电影上作品数量不仅可观,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影片都是自编自导,在影片《四月物语》中岩井俊二还担当了音乐制作人的角色:在剧中松隆子扮演的卯月角色是个刚升上大学的青涩女生,为营造这种青春气息十足的文化氛围,岩井俊二让不太擅长钢琴的松隆子弹起他的音乐团队制作的剧中音乐片段,生涩音符间立刻将这种刚入学时的好奇但却有点忐忑不安情绪表达出来且十分贴切在其他作品中,岩井俊二一直完全作为编导的角色参与影片的制作:《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银都》、《花火》等。
第二,在题材选取及其持续性上,岩井俊二的电影能够特别喜欢将镜头对准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学生及大学生,在其作品的积累中不断表现这一特定时期的年轻人特有的心理状态及生活风貌,透过剧中特定事件来具体展现他们的叛逆与懵懂,青春与活力。例如《四月物语》设置简单的故事—— 一个女孩子为爱情力量所激励,经过努力终于与昔日暗恋的心上人不期而遇。简约而不简单。这部不到59分钟的影片在1998年放映前曾招来许多人的嘲笑,当时就连国际电影评委都不以为然,声称这只是一部只值得女中学生欣赏的影片。不过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影片在亚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情书》作为岩井俊二的代表作体现了岩井对表现对象的高度执着。这部影片依旧表现的是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状态及情感活动,透过主人过的情路历程岩井俊二阐释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哲学化认知,以两个在同一时空里同一姓名的青年学生之间的情感纠结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以及“生命是所有未来的总和”的生死衔接性。通过这些单纯的青少年形象所传达出的情感认知的深度与纯度要比其他手段更好一些。同样,在岩井俊二的另一部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影片中但当主要角色的依旧是一群叛逆的高中生,而透过这群处于人生旅程中特殊且重要阶段的孩子们的所言所行,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并看到了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特有风貌并在影片中隐约传达出这样的思想: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仅仅在知识上需要必须的掌握,在这一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许多成长的烦恼更需社会与家庭的帮助与指导。近似于现身说法的形式岩井俊二将其对青少年的关照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影像风格及电影语言,这是岩井俊二作者电影定位最突出的特征。岩井俊二的招牌范式始终如一贯彻于重要作品的艺术展现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辨别岩井作品的典型标志。制作MV出身的岩井俊二在镜头画面处理上有着近乎天才的的机巧,充分展现了是独具特色的大和民族的光影、色彩、构图,以及承托起影片精神重量的徘徊与两极之间的“中和”之思。这些电影因素无不体现了日本文化的传统情调以及岁月积累下日本人所独有的审美价值观念。影片的成功是日本电影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挖掘,是电影观众对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认同,是电影作品在处理艺术性与商业性上的成功范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岩井俊二意图在片中极力营造出一种纯真浪漫的甜美意境。为此在剧中除了岩井俊二的招牌动作——执着的高光处理,还有以嫩绿浅绿与淡白色所营造起的浪漫意境——并且经这些艺术造型手段集中在绿油油的稻田当中并与男主人公的雪白衬衫和青春年少的面容相得益彰,同其他手段一起烘托着整部影片的意境与氛围。作为经典的电影分析对象,《情书》中“窗帘”的一段戏份又将岩井的艺术造型风格体现地入木三分。高光处理下微风抚过洁白的窗帘,轻盈飞舞间男“藤井树”在窗帘后面忽隐忽现……上述艺术造型手段的使用将少男少女间朦胧的情愫以极为形象且极具意境地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岩井俊二在青少年题材的处理上对于特定感受的准确把握。作为电影语言的另一重要元素,色彩在本片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辅助营造画面氛围,在这里色彩的表情达意功能更是彰显无疑。《四月物语》中烂漫樱花里女主人公在四月的暖阳里轻盈穿行,轻快的音符浸润了画面的每一格色彩,悠然自得的“甩竿”练习中晨风飞扬的长发……以白色为主基调的高光处理是影片一大特色。高光处理是以高强度光为主,以辅助光来消除阴影,光影对比减少,色调柔和。美国影片《猎鹿人》中婚礼场面的高光处理营造了纯洁,安宁,幸福的氛围。以白色为主基调的高光处理贯穿影片始终,将影片一直笼罩在含蓄,青涩,适可而止的少女特有的心绪当中。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但不能言说的意境美融化了观众的理性分析。青色,淡青色,蓝色,淡绿色(在日本文化传统中可统归于青这一范畴)在岩井俊二的这部作品当中,没有哪种颜色可以单独统摄全篇,只有上述几种细致简约而又淡雅的色调与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承托起了作品诸般滋味。在构图上,岩井的作品游离于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影片中的稳定性构图给观众以四平八稳之感,而当女主人公沿螺旋型车道轻盈而下,于倾斜绿坡穿行期间,这种打破均衡与恢复均衡的微妙快感给予观众的除了随之而来的快感还有什么?在人与景物关系设置上,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随景至,景动人从。满载货物的卡车驶过樱花雨的街道,主人公骑着单车轻盈穿行于月和煦的阳光里,蓝天,白云,草地上晨风飞扬的长发……画格之间的流动显示的是一种自然观,确切地讲是深藏于日本文化结构深层的意识——物我合一。色调的淡雅,融合与对冲,物我合一,共同凝聚成日本文化传统中对立与冲突的另一端——中和之思。
关于日本历史有一部日本皇室编纂的国史《古事记》,此书成于公元8世纪初,被成为日本最早的历史文学作品。书中记叙,在日本之初,伊邪那歧与伊斜那美奉天神之令,来到人间并产生了日本诸岛和山川万物,然后生下支配这些山川万物的天照大神——太阳女神以及八百万神。这就是日本太阳民族的由来。日本国旗也缘于此。在神话中天照大神辖下的八百万神并没有对天孙——日本人采取非常手段,既没有夺取国土也没有发生战争,而是全部归顺于天孙及其事业。因为日本神话中的天照大神是女性,非常温和,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将诸神男性化,因此日本文化的源头之一神话很少出现过激行为,以平和为主。
在日本人的精神结构里,和是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里的和是将对立,对冲的东西放在一起,达到和谐与统一。日本人心中的和是和谐,统一,调和之意。和不仅是日本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范畴,也是日本民族的文明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而且也是日本人的审美精神形成的思想源流。换句话说,由精神上的和追求自然与社会的和。
在《四月物语》这部影片当中白色与淡青色为主色调,在营造氛围的同时又将日本大和民族的色彩美意识不知不觉间显露出来。日本古代人一直将白色看作美的理想,认为只要有一颗纯白的心,在他死后就能进入白色的世界,所以他们的墓穴与随葬品大都涂以白色。清明,纯洁是白色在日本古代的象征,这也影响了日本戏曲的化妆:美女施以白粉。这与我国将白色视做奸诈的象征,将红色视做生气恰恰相反。今天,白色仍然得到日本人的普遍喜爱。日本国旗称为太阳旗,底色纯白,太阳殷红居中,象征着作为天照大神的太阳神创造了日本这块洁净土地上的生息万物。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宗教,其认为红色是充满神圣仪式的象征,它崇尚白色并将其认为是人与神交流的色。日本神社以淡彩素色为主,不像中国寺院那样浓彩多色,装饰上都是木质结构,不加任何色彩修饰保持原貌。神官穿白衣,手中拿的敬神用的玉串也是用杨桐树小枝做成的,参拜的人在进入神社之前必须用神社前石钵中备好的清水(清如白色)净口净手之后才能踏足神社,达到“寂福”的境界。这里日本神社各物皆为白色,集中反映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以白色为主基调的高光处理,构图的均衡与不均衡处理,人与景物的关系设置,构成了极局日本特质的影象风貌,也成为日本文化中“中和”思想的具体化;导演中心制,兼而对青少年的执着关注连同上述共同奠定了岩井俊二电影作者及作者电影的地位——其中异于“他者的民族特征”成为确定其作品“作者”身份的主要特质。
[1]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
[2]王方,《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2006年10月
[3]刘立滨、饶晖,《电影作者》,中国电影 2006年01月
[4]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07月
[5]苏静、江江,《嗨,岩井俊二》,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