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丑奴儿》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2010-11-13 06:43邓钦竹邓于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主位语言学语篇

邓钦竹,邓于祁

(1.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205)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丑奴儿》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邓钦竹1,邓于祁2

(1.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205)

从及物性理论和主位结构两个方面对辛弃疾《丑奴儿》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过程类型和不同主位结构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中外译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由此检验和佐证了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丑奴儿》;功能语言学;对比分析

功能语言学在各个领域的语言分析应用近年来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韩礼德曾明确指出,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Halliday,1994)。黄国文认为功能语法是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黄国文,2001:36),并且以此为根据做出了对古诗词翻译的具体研究。本文试从韩礼德的纯理功能入手,分析辛弃疾的宋词《丑奴儿》的三个英译本。国内已发表的诗歌评论与研究中,随想性、主观性的点评较多,缺乏理论的指导。笔者试图利用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为理论指导,对诗歌翻译以及评论分析做出新的探讨。

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韩礼德把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分为三个部分:概念纯理功能、人际纯理功能和语篇纯理功能。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种不同的过程被用来表达语言的概念功能。

语篇纯理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组织要表达的信息,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其中主位结构是它的一个子系统。译本的主位安排是否能够体现原文的信息起点也是翻译是否忠实的一个体现。由此可见,主位结构理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二、前人语言学角度下的诗词翻译研究及《丑奴儿》译本研究

我国较早系统介绍语篇分析并且进行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的学者是黄国文,我国翻译界的学者在汉诗英译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从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的角度入手去解读古诗的英译,这种做法还值得探讨(黄国文 2006)。

从收集到的21篇期刊论文来看,运用语篇分析方法的有陈旸(2009),其研究分析方法是以古文诗词作为语料进行语言学分析,归纳各个译本的特点或优劣。其中也有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翻译方法或者诗词语篇分析总结,如李长忠(2006)从句法角度对英汉诗歌语篇进行对比。

对于《丑奴儿》的英译本对比研究,也有译者做过翻译和评论。李贻荫(1990)用国外的五个译本为对比本,从标点、标题、格式各异的几种译法加以分析。《丑奴儿》国内译本众多,在国外也引起了众多译家关注并作翻译,可见该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是在对该词多家翻译的研究中,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不多见。

三、译文及物性对比分析与讨论

(一)原诗及物性分析

淳熙八年,辛弃疾因言官弹劾,游博山时,题词于壁。上片写少年不识愁而强说愁的可笑,下片写如今识愁而不敢言愁的可悲。妙就妙在欲言而不直言,才使诗词创作构思更深一层,借秋抒愁,以景表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表1 辛弃疾的《丑奴儿》原文及物性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片用了三个心理过程,一个物质过程,下片也用了三个心理过程和一个言语过程。可以看出作者想抒发的是心中的感慨。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心理过程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 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7:71)。物质过程通常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或者抽象的行为,运用物质过程的句子通常是表示动态的过程或者传达动态的意义;心理过程传达的是心理活动,强调的是感觉者的心理感受;而言语过程的讲话内容可能是直接引语,也可能是间接引语。原词中词人采用了这三种过程,用心理过程主要为了传达词人心中的愁苦,言语过程只有一句,正好传递了词人欲说还休,很多话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最后只融合成一句话的心情。

(二)译文及物性对比

本文选用三种译文,分别由Robert Kotewell& Norman Smith(1989:305-306)译,许渊冲(1986:201)译和杨宪益、戴乃迭(2001b:231)译,以下分别简称为R&N译,许译和杨戴译。

1.上片词(即第1-4句)英译本及物性分析

R&N译:

(1)In youth,not knowing the taste of sorrow,(心理过程)

(2)Ilovetoascendthestoreyedtowers,(心理过程)

(3)Ilovedtoascendthestoreyedtowers,(心理过程)

(4)And,tofashionnewverses,Imade myselfspeak of sorrow.(物质过程)

许译:

(1)While young,I know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心理过程)

(2)I’d like to go upstair.(心理过程)

(3)I’d like to go upstair(心理过程)

(4)To write newverses,with a false despair.(物质过程)

杨戴译:

(1)As a lad,I never knew the taste of sorrow,(心理过程)

(2)But loved to climb towers,(心理过程)

(3)Loved to climb towers,(心理过程)

(4)And drag sorrowinto each newsong I sang.(物质过程)

下面我们从过程类型讨论以上三种译文。从过程类型来看,三种译文的上片中,前三句都采用了心理过程,第四句译文均采用物质过程,与原文相符。从词的意境表达来看,心理过程表达了词人想抒发心中愁苦之情。物质过程的动态意义体现了词人写词的状态。其中,第(1)句表示“识”意义的心理过程的动词均采用了“know”,(2)、(3)句表示“爱上”意义的动词体现有“love”(R&N译和杨戴译)、“would like”(许译)。第(4)句表示“赋”意义的动词有:fashion(R&N译)、write(许译)、sing(杨戴译)。只有许译保留了原文“赋”字“写”的含义,其他两种译文均采用了意译的手法,表示的分别是“形成”和“歌唱”之意。而“说”字,仅有R&N用直译方法译出为“speak”,杨戴译为“sang”,许译没有用动词体现,而是用了一个介词短语。这里就要回到原文看看“说”字的含义,这里的“强说愁”是前一小句的被投射句,意思是表达愁绪,也是一个动态物质过程,因此,把这个“说”字用动词形式翻译出来可能更符合原文。

2.下片词(即第5-8句)英译本及物性分析

R&N译:

(5)Butnow,havingallthetasteofsorrow,(关系过程)

(6)I should speak of it but refrain,(心理过程)

(7)I should speak of it but refrain,(心理过程)

(8)Instead,Isay:“Acoolday,afine Autumn.”(言语过程)

许译:

(5)I know what grief is now that I am old,(心理过程+关系过程)

(6)I would not have it told.(心理过程)

(7)I would not have it told.(心理过程)

(8)ButonlysayI’mgladthatautumn’s cold.(言语过程+心理过程)

杨戴译:

(5)NowIknowwellthetasteofsorrow,(心理过程)

(6)It is on the tip of my tongue,(关系过程)

(7)On the tip of my tongue,(关系过程)

(8)But instead I say,“What a fine,cool autumn day!”(言语过程)

三种译文的下片中,第(5)句R&N采用了关系过程,许译采用了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杨戴译采用了与原文一致的心理过程。从这一层来看,英语译者与汉语译者对汉语原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译者的译文可能更贴近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杨戴译文的(6)、(7)句采用了表示静态意义的关系过程,载体用代词It,属性由表示状态的介词短语on the tip of my tongue体现,表达的意思与原文传递的欲言又止,犹豫再三的动态心理活动有一定差距,对于原文意思的传递不够详尽。表示“想说却又停止”意义的“休”字,R&N和杨戴均采用了“refrain”,而许译并没有直接翻译“休”字,只是用told来代替,估计是为了与上一句结尾词old押韵,达到“音美”和“形美”,却没有表达出原词中停止的含义,有一定意义的损失。第(8)句为全词的“眼”。三篇译文虽然都可以认定为言语过程,但又有不同之处,R&N译和杨戴译均采用的是直接引语,只有许译有所不同。从句法上看,许译是一个依赖小句,与下一小句构成主从关系。对于“好”字的翻译,R&N译和杨戴译都选择的是“fine”,用于直接修饰“autumn”。许译则选择的是“glad”用于修饰词人心情。原文最后一句是一个言语过程,但是许译却加入了心理过程的内容,巧妙的表达出了词人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可能这跟许渊冲的“超越”的翻译观有关。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全文的最重要的词人的情绪词“愁”字,除了许译为“grief”之外,其他两位均译成“sorrow”。

通过以上及物性分析可以发现,与原文的过程相同的译文可以更加恰到好处地表达原文的含义,译文形式与原文不对等,不能因此说译文不好,一个译本可能长与此而短于彼,因此中国古诗词英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对译本的分析和讨论都只从Halliday的语言学理论为中国古诗词英译者解决的一部分问题入手。

四、译文主位结构比照分析与讨论

(一)原诗主位结构分析表:

表2 原诗主位结构分析

(二)译文主位结构比照

表3 第(1)句译文对比

在汉语中,经常可以见到表示环境意义的时间短语充当主位。在英语中用它来充当主位则是有标记性的。三种译文均为时间短语(环境成分)做有标记主位,与原文“少年”的出发点一致,而且都是复项主位。

表4 第(2、3、4)句译文对比

第(2、3)句中,R&N和许译以参与者“I”充当主位,第(4)句的主位比较复杂,R&N以连接词和小句充当主位,许译没有加连接词,直接以小句充当主位。从句法角度看,杨戴译的第(2)(3)(4)句是平行结构,与第(1)句是小句复合体,主从结构,存在着扩展延伸的关系。于是,杨戴译的第(2)(3)(4)句的主位划分以动词为界,实际上这三句都是第(1)句的被投射句,因此主位结构分析方法也应该与第(1)句相关。

而第(4)句在原文中,词人也是采用了小句作为主位。在R&N译和杨戴译中均出现了表示结构意义的语篇成分and,在R&N译中,and所起的作用仅仅为连接语篇的作用。而在杨戴译中,由于与前两句的并列关系,于是把and划为主位。由于原文中的主位是整个句子的依赖句,做句项主位。

表5 第(5)句译文对比

第(5)句R&N以环境成分时间充当主位,许译以参与者充当主位,杨戴译用表结构的语篇成分now和表经验意义的代词I组成复项主位。由于原文是省略了参与者,才变成了以环境成分时间充当主位。如果加上参与者,则许译和杨戴译出发点与原文一致,从这一点来看,用无标记主位更胜一筹。

表6 第(6、7)句译文对比

这两句中R&N和许译以参与者充当主位,杨戴是没有参与者的代词it充当有标记主位。原文中这两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原文中表达的是一种想说却说不出口的难言的心理状态,因此,这里R&N的述位译文最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表7 第(8)句译文对比

第(8)句R&N以介词短语和参与者充当主位,许译以连接词充当有标记主位,杨戴以连接词和参与者充当主位。杨戴译与R&N译结构基本一致,只是杨戴多了一个表结构意义的语篇成分but。许译主位中没有出现参与者,为了避免与述位中的I重复。原文主位中也有表结构意义的语篇成分“却”字出现,从这一点来看,许译和杨戴译更贴近原文出发点。

从语法上讲,英语语法讲究的是必须遵守形态上的要求。汉语语法则没有那么严格,重在表意。英语的句子通常主语不能少,主位很明显。而汉语讲究形式的对等和韵律,往往省略了主语。译文中补充上的主语通常成为句子的已知信息即主位。通过主位分析三个英译本,我们不仅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突出点不同,还发现英译古诗在结构上不一定要拘泥原文,可以根据英语的特点安排主位和述位。

五、结语

《丑奴儿》这首词体现的是饱含中国古代词人委婉的表达方式,寄情于景的写作风格。本文用及物性分析和主位结构分析对《丑奴儿》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译本进行功能语篇分析,从分析中发现:第一,人们通过采用各种过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包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看法。同一事件或活动,若采用的过程类型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差之千里,也造成了译文与原文的意义损失。第二,同样,同一句话的译文,主位的出发点不同,也会造成表达意义的差别。第三,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全面、细致的分析古诗词英译本语言选择的原因,另一方面为诗词翻译评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最后还需指出,本文选用《丑奴儿》这首词作为分析对象旨在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作品以及翻译难题进行研究,并且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诗歌及其译文。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1994.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 Press,2000.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黄国文.形式是意义的体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

[6] 陈旸.《论语》三个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

[7] 王振华.“自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现代外语,2006,(1).

[8]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 张贻荫.辛弃疾《丑奴儿》五种英译的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1).

[10]李长忠.从功能语言学的句际关系看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1]文殊选注.诗词英译选[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2]许渊冲译.唐宋词一百首(英汉对照)[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13]杨宪益,戴乃迭译.宋词[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Versions ofChou Nu ErUnder Functional Grammar Perspective

DENG Qin-zhu1,DENG Yu-qi2
(1.The StudiesofForeign Langua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
2.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A comparative analysisof three versionsofChou Nu Erby Xin Qiji,which aims to offer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through comparing original texts with the versions,shows that different process types and themes express various meanings.Meanwhile,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differs for translators at home and abroad.Thispaperalso aimsto prove the appl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functional grammarto translation research.

Chou Nu Er;functional grammar;comparative analysis

H315.9

A

1674-831X(2010)05-0139-05

2010-09-07

邓钦竹(1987- ),女,湖南祁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邓于祁(1962- ),男,湖南江华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王佳娣]

猜你喜欢
主位语言学语篇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希拉里败选演讲稿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