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邓 苗 湖南省建华精密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生产中的“明知故犯”及应对之策
文/ 邓 苗 湖南省建华精密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一般来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大致归为4类,即事故的4M构成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危险性和管理漏洞。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结果表明,在企业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的不安全行为,即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人的行为会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操作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可以从其心理状态入手来探究原因,以便采取措施将不良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有利于操作安全的心理状态。通过研究人的知觉规律,分析发生事故时人的心理状态,了解那些容易使人产生不正常心理反应和错误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身、设备安全。
以失误心理学为基础的失误分类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与意向的关系,Reason以关系分类法的观点,用概念法提出一种概念分类方案,将所有的失误分为:“疏忽”、“过失”和“错误”。如图:
“疏忽”和“过失”常常发生在技能型动作的执行过程中。因为人丧失注意力或由于作业环境的高度自动化性质,或是疲劳作业,感觉机能弱化,操作准确度下降,灵敏度降低,反应迟钝,造成动作不协调、判断失误等,从而引发事故。疏忽和过失是非主观故意的,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加班加点或超时疲劳工作、及时调节状态和改善工作环境来预防和减轻。因为其意外性,完全地杜绝由“疏忽”和“过失”引发的事故是难以实现的。
“错误”则是有意图的行为,明知行为可能的后果,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表现为“明知故犯”。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模式即使被发现也难以改变,因为行为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和概念体系,就如同阳光射入眼睛时瞳孔会自动收缩一般自然,面对不相容的信息时往往会排斥,坚持先前的观点或是决策,而不会改变行为和做法,防范与制止的难度大。但由于“错误”具有主观性、可预测性,可以依靠人的积极主动作为来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具有可控性。因此,从行为人心理状况的角度研究产生“明知故犯”现象的原因,对于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安全事故,保障人身、设备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争强好胜心理 “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个性强、好表现、爱出风头的职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他们“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工龄长、经验足、资格够、权威高,盲目自信,思想麻痹。虽然有时也会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尤其是现实或臆想中的“竞争对手”面前,为图虚荣,不计后果,会为了“争一口气”而冒险蛮干。他们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劝告不服气,甚至为了面子而争执,激发矛盾。
侥幸心理 绝大多数违章操作的人都有这种心理。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或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是抱着“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的想法,觉得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低,自己也就稍微心理放松一下,认为偶尔违章一定不会有事。这实际上是把不会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了。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定势,将违规当常规,对安全管理条例熟视无睹,对安全管理人员阳奉阴违。
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倾向。实际上,一个生产班组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环境中,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比如一个班组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戴口罩,那么剩下的人或者相信大多数人的判断,或者害怕与众不同的做法会被同事取笑、排斥,为了不显得特立独行等,即使很清楚地知道不戴的危害,也会选择不戴口罩。原本想遵守规章制度的人为了获得班组其他成员的认同和安全感也不会遵守了。
惰性心理 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凑合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造成的,有些人宁愿冒点险也不愿多伸一次手、多走一步路、多张一次口。例如,有的工人为节省时间,手握住零件在钻床上打孔,而不愿事先用虎钳或其他工具固定后再操作;有的工人明知机器运转不正常,宁愿让它带“病”工作,也不愿停车检查修理。而有的安全工作人员面对可疑的安全问题,放松懈怠,互相推诿,懒得去查;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与不合作,工作走过场,“不为难别人”;面对不安全行为和安全隐患,说说就算,不强制要求他人改正,省得“白费力气”,这些都使得安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无所谓心理 部分职工为了多干活、多拿钱,对规章制度满不在乎。一是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什么章程不章程,“都是领导用来卡人的”。如数控机床规定一人一机,不得托人代为照看,任何人不得兼管两台机器,但有人就认为这是领导“生怕谁会多赚钱”、“故意为难人”、“太无聊了”。二是认为安全工作“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比起来不要”,不把安全条例放在眼里。学习条例时认认真真,什么都懂,做起来时把条例完全抛诸脑后,不管不顾。三是认为完全按照规章制度会阻碍做事效率,顾及是否违章活也会做不好。无所谓心理的基础其实是偏见、自大和无知,缺乏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个人利益至上,自由散漫。
逆反心理 表现为职工对安全管理人员及规章制度抱有敌对情绪,无条件的不满,明确规定不允许做的偏偏要做,而且对批评教育反感,采取对抗的态度,认为是故意为难,所以要对着干。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心理,极易造成矛盾,诱发安全事故。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刺头”,自尊心强却没有放对地方,依靠对抗权威来维护自尊心,并造成混乱。
此外,好奇、习惯定向等心理因素也会造成不安全行为,需谨慎防范。
在上述各种心理因素影响下,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明知故犯”常常使得预防事故的努力化为泡影。因此,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调节不良的心理状态,坚决杜绝“明知故犯”现象。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加强培训 人的大脑中所形成的观念和意识,支配着人的行为,包括习惯性行为。每个人形成一种意识,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要改变人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培训首先转变人们思想上的不良观念和意识。通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认真传达,文件指导精神的学习贯彻,以及安全管理人员坚持对“安全第一”思想的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会会讲,事事讲,将“安全第一”的思想灌输给管理者与工人,使其从思想上对安全生产重视起来,使有侥幸、惰性、麻木及好奇心理的职工警醒,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当成行为规范,将安全的生产行为变成日常习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从而把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注意的是,培训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停留在文件上。文件上表现得流程完备,周密圆满,卓有成效,实际上却是走过场,应付了事,人到心不到,上上下下都不当一回事。要切实将培训工作做到每个车间、每个班组、每个车床,职工不仅要对安全条例耳熟能详,还要明白条例为什么要这么规定,不按规定做事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
塑造文化环境 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是强化安全管理的重要“软控制”手段。人类社会中从众效应表现得很普遍,多数人意见的一致对于群体标准的影响不言而喻。企业文化由于其共有性、传播性和传承性,对于群体的控制比其他方法要更为广泛和持久。建设好强有力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于企业中个人积极主动遵循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在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网络和氛围,使正确的安全理念、义利理念、责任理念、荣誉理念、诚信理念等深入人心,使每位职工的行为自觉地规范在这种安全价值趋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使员工对企业安全的认同和内化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安全条例之矩”的程度,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确保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本管理 人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复杂精神需求,具有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特征,而且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又是非常复杂的,会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反应必然对他从事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如痛苦、愤怒或紧张的情绪会使认知活动变得刻板和狭窄,限制知觉和思维,并干扰判断和行动。导致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的不安全行为也有许多是职工受到情绪影响而做出的,如由不满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导致的故意违章操作。因此,人本管理非常重要。所谓“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人”为基础、以“人”为着眼点、以“人”为切入点的管理,就是一种基于“人性”、“人欲”的微观管理,贯彻的是为了人、尊重人、培育人、理解人、爱护人的原则。谁掌握了这一点,就掌握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制高点”。恰当运用人本管理法需要特别注意正确运用强化机制、充分运用相互调控机制和鼓励职工自我调节。
正确运用强化机制。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恰当的强化机制才能让职工全身心地配合管理,做好本职工作。对职工的安全生产习惯进行强化,选择正确的强化手段是关键。一般来说,以惩罚、批评为主的负强化虽然让人印象更深刻,操作更简单,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负强化比较容易激起逆反心理,引发职工的不满及对抗;正面表扬或奖励等正强化手段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因此,奖惩要结合,实践证明,表扬、奖励一个单位或一个人,树立榜样,能鼓舞一大片;适当惩处、通报一个单位或一个人,以儆效尤,能教育一大片。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奖惩都要及时,不要等问题积累成堆了或产生不良后果后才着手处理。也要防止单纯的“物质刺激”把人引向“一切向钱看”,狭隘地追求眼前利益,导致行为短期化。总之,应以教育说理为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为广大职工排忧解难,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诱导高尚的动机,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充分运用相互调控机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相互调控是指利用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制约的方法,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可分为群众调控、领导调控、组织调控三类。群众调控,指鼓励职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在同事做出不安全行为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理智地制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安全管理人员不可能时刻守着职工,如果人人都承担起责任,为生产安全尽一份力,安全管理工作就会轻松有效得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从心底认同安全制度。领导调控,要求单位领导一方面要以身作则,率先遵纪守法,决不违章指挥;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一个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把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生产具体工作者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安全工作合力,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管理安全生产的部门要与各生产单位领导精诚合作,协调行动,不互相推诿,不隐瞒情况。单位领导要经常和职工交流思想,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掌握其对安全制度的真实想法和认同、执行的程度,进而随时掌握职工心理因素的变化状况、排除外界的不良刺激。组织调控,就是各单位要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尤其是提高安全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利用好单位组织的各类文娱、体育健身活动,舒缓心情,振奋精神;利用技术比武、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加员工对公司安全规章制度的认同度;利用其他灵活轻松的方式,营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环境,等等。
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明知故犯”常常使得预防事故的努力化为泡影。“明知故犯”的行为模式,使人在面对不相容的信息时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坚持先前的观点和决策,而不会改变行为和做法,导致“错误”一再发生。因此,从行为人心理状况的角度,研究“明知故犯”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于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安全事故,保障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鼓励职工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就是要学会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与情绪,使其保持正常平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但是,精神状态与安全状态不一定是正比的关系。精神状态的高潮期或低潮期一般属于情绪不稳定时期,最容易发生差错或失误,属事故多发期。精神状态的组中值是精神稳定期,这时能力发挥稳定,工作起来才会有条不紊,不易发生事故。据此,要努力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提高自制力,使其学会自我调节。如,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最容易冲动,须知乐极生悲,要告诫自己保持冷静、淡定的心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打击时不气馁,坦然面对各种变化,要有广阔的胸怀,想得开,宠辱不惊,努力摆脱负面情绪的不利影响。工作压力大或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要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多参加文娱、体育健身活动,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书,忘却烦恼;或找知心朋友、同事、领导倾诉,沟通思想释放压力,调节紧张状态。
责任编辑 钟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