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嫦 潘向红 黄伟洁 唐补生 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室 温州325000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中心静脉插管已成为透析患者的主要通路选择[1]。但导管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而导致其功能丧失,良好的护理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其中封管液的正确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和肝素在颈内静脉留置双管腔封管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2月在我院血透中心经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5~83岁,平均64.7岁,导管留置时间均>3个月。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14例,多囊肾2例,狼疮性肾炎、痛风肾各1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透析3 次,每次4 小时。39例采用右侧颈内静脉入口,7例采用右侧锁骨下静脉入口,2例采用左侧锁骨下静脉入口。48例随机分为肝素组24例,混合液组24例。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共行血液透析2422例次,其中肝素组1690例次,混合液组1732例次。混合液组和肝素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导管留置时间、透析例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1 材 料 ①导管选用美国Quinton 公司提供的带涤纶环永久性双腔导管,管长36cm,动脉腔容量为1.3ml,静脉腔容量为1.4ml。②肝素帽。③无菌透明敷贴。
2.2 操作方法 透析结束后,用5%PVP 溶液分别消毒导管动、静脉端,动、静脉导管各注射生理盐水20ml,将导管内血液完全冲干净。混合液组每次透析结束后,用肝素钠1.25万u溶解尿激酶2 万u加生理盐水至3ml,按照导管管腔容量分别注入导管的动、静脉端,快速关闭导管夹,使导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以防止血逆流到导管内发生凝血,迅速盖紧肝素帽,保留到下次透析时使用;肝素组用肝素钠1.25万u加生理盐水至3ml 封管,具体操作程序同对照组。连续观察6个月。
2.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精神、食欲、体重和睡眠状况,记录透析时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导管动静脉端的静态管路压、观察期内导管阻塞例次及溶栓后再通例次,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压。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两组患者精神、食欲、体重和睡眠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中途退出及死亡病例;混合液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血流量、KT/V明显增高,堵管率低(P <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静脉压比较()
表1 两组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静脉压比较()
与肝素组比较,△P <0.05
表2 两组导管阻塞率、再通率比较 次(%)
永久性长期留置导管为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但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血管通路。但是,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也会越来越高。Hilleman 等[2]认为,导管功能不良是深静脉留置导管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持导管通畅,延长其使用时间,保证透析效果是血液净化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封管液的选择和正确使用对于干预导管功能丧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肝素液封管一直被临床广泛使用,而尿激酶多用于导管堵塞时的溶栓,但其在封管中应用少见报道[3,4]。我们在尿激酶溶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预防导管的堵塞,结果显示,混合液组导管留置时间长,血流量增加,尿素清除指数(KT/V)提高,导管堵塞率低,静态管路压力高,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使用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效果优于肝素液。其原因可能是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而使纤溶酶原裂解为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发挥溶栓作用,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而肝素主要作用为抗凝,两者同时使用存在协同作用。使用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局部或全身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说明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是安全的。
总之,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应用于血液透析双腔导管封管可以明显改善导管功能,保证透析效果,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王玉柱.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03,(8):407-410.
[2]Hilleman DE,Dunlay RW,Packard KA,Reteplase for dysfunctional hemodialysis catheter[J].Pharmacotherapy,2003,23(2):137-141.
[3]刘东,白玲,张赤兵.定期尿激酶处理对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透析功能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学杂志,2006,22(9):534-535.
[4]刘文虎.应进一步强化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管理[J].中国血液净化,2004,3(7):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