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强
安徽卷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阅卷精神
此材料作文命题因选用古诗材料而别具一格,意在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古诗外壳中蕴含着现代精神。构思本题时,考生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古诗内蕴的哲理,而此诗蕴含的哲理就只体现在其最后两句中。这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反映了两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方面,种植者能根据水性不同这一实际来安排合适的种植对象;另一方面,种植者能根据物性不同这一实际来安排合适的种植环境。这两方面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一个核心哲理:主体(种植者)应根据客体(“种植环境”或“种植对象”)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适宜办法,而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因此,考生若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准自己的位置(此类立意谈的是‘客体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而题意要求谈的是‘主体如何对待客体的问题)”、“水流有不择深浅、不分城乡、滋润万物的‘上善之德”等就均不能算作“切合题意”。
安徽高考作文阅卷领导组对古诗哲理作出了如下阐释: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如下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要按客观舰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一刀切”,摘绝对化。安徽高考作文阅卷领导组还对“内容评分”作出了如下阐释:①写“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物尽其用、合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规划)”、“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形而上学搞‘一刀切、绝列化”的,视为“切合题意”。②如写“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把才能用到合适的地方”、“选择合适(恰当)的位置”、“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资源合理配置”,视为“符合题意”。③如“把读书学习的方法与诗歌中的种植之法类比”,或者写“生产、生活要和谐均衡”,或者写“扬长避短”、“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视为“基本符合题意”。④如写“环境污染”、“存在即合理”、“谈合作”、“生活与磨难”、“换位思考”、“风景的和谐之美”、“低碳经济”、“依赖自然”视为“偏离题意”。
【满分思路】
★思路A:运用常规视角,谈“主体”应根据“客体”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适宜办法。比如,考生可谈“老师应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合理助其设计未来”、“管理者应根据各个人才的不同特点把其放到恰当位置上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农民应根据春、夏、秋、冬这四季的内在规律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政府部门应根据乡村在地理位置、发展现状、文化特色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国家应根据国内东部、西部、中部、北部、南部等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并不均衡的客观实际来制定适宜各地区特点的长远发展战略”等。
★思路B:巧妙转换视角,谈“客体”很希望“主体”依据客体实情采取适宜办法。当然,考生还可转换视角,以“客体”口吻,表达“希望‘主体依据客体实情采取适宜办法”的愿望并对“主体”提出合理性建议。比如,考生可分别以“学生”、“孩子”、“人才”、“四季”、“乡村”、“西部”等客体的口吻,依次对“老师”、“家长”、“管理者”、“农民”、“政府部门”、“国家”等主体表达真切的愿望并提出恳切的建议。考生要注意,这种写法常用拟人手法。
优秀作文1
荷之秋思
安徽一考生
山高月小,秋风萧索,一茎残荷,挣扎于荷田之中,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显得格外凄凉。
残荷似乎从噩梦中醒来,长叹一声。随着这声深深的叹息,往日的遭遇一齐涌上心头。
那是公元2008年的春天,我的主人突然心血来潮,说是这年头,没有什么不可能,硬要把我的根埋得深深的,把水灌得满满的,还美其名曰:“根深才能叶茂,水深才能养鱼。”于是,他们全家人一起出动,扛着锹镐,来到塘边,深挖塘泥。完工之后,再放进肥料,把我埋入泥塘下面。我周围还埋了许多我的兄弟姐妹。开始我也以为这样能够丰产丰收,长出许多藕崽,开出许多荷花,结出许多莲子,那不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造化吗?可是,被埋入深泥深水之后,我就像被打入了冷宫,天天黑暗,日日阴沉,不能呼吸,不见光明,鱼儿虾儿不时骚扰,蛙儿虫儿经常嬉闹。终于有一天,我的身体骚动起来,不几天,便长出了一个幼小的嫩芽。可是,我没办法向上伸展,根部没底气,胸中无营养,结果我一天天萎缩,终于沉睡在深泥之中。这就是我的第一次遭遇。
时过境迁,转眼又跨进了公元2009年,我的主人坐在塘边,长吁短叹,不时滴下几滴悔恨的泪水。他的泪水震撼了荷塘,也将我那死去的心灵唤醒。原来,主人从镇农技员那里获知,种荷花时水位不能太深了,越深越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主人将奄奄一息的我捞起,还有我的那些兄弟姐妹,移栽到水田之中。这是一块长方形的瘦田,三四寸的浮土下面,金是石板。主人边栽边说:“这下将你栽得浅浅的,一定会丰产丰收了吧?!”我听了也怪高兴的,从深塘到浅田,水位变了,我的好运也该到了。我躺在田泥里,天天盼,日日等,终于,我发芽了,长叶了,粗壮了,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憧憬着报答主人的那一刻。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端午节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浑身无力,我的叶子渐渐变黄,花蕾慢慢枯瘪,刚刚发育的莲子也开始变小。难道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了我的头上?难道主人就这么倒霉?难道农技员是个冒牌专家?难道……
“这田太瘦了,这水太浅了,头重脚轻根底浅,荷花无法扎深根,藕芽怎能长成?古人云,‘不深不浅种荷花,你去年步入了深的误区,今年又走向了浅的极端,不从实际出发,不因地制宜,不实事求是,不按荷花的生长规律办事,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田埂上,农技员对主人说着,语重心长。那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回荡在田间地头、荷塘上空。
“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就是真理——荷花沉思着。
【高分理由】
作者紧扣命题材料中“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一诗句,演绎了一则“荷之秋思”的故事。作者将“荷”人格化,以
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以“秋思”为行文线索,重点写了“荷”的两次遭遇——一次因被主人种到深塘而“没有出头之日”、一次因被主人种到浅田而“好景不长”,表现了“不从实际出发,不因地制宜,不实事求是,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思想,构思巧妙,主题鲜明。立意深刻。作者将文中的“我”、“主人”等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刻画“我”时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手段,在刻画“主人”时则综合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
优秀作文2
种菱两幕剧
安徽—考生
第一幕
人物:爸爸、儿子
幕启。门口池塘,水波荡漾,塘埂上走着爸爸和儿子,他们的手里都拎着满满一筐菱角苗。幕后传来童子朗诵古诗的声音: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爸爸(喜悦地):儿子,来,去年咱家菱角大丰收,卖了三千多块钱,多亏这些优良品种。今年我准备扩种它几亩,你下半年的学费有指望了!
儿子(高兴地):爸,我念书让您辛苦了!好,我来栽,您递苗,我去年看过您是怎么栽的,我行。
(爸爸深情地望着儿子,重重地点点头,好像在说:“儿子懂事了。”)
爸爸(不放心地):儿子,我刚才好像听到有个童子读书说,要“深处种菱”,水要深,泥要深,根才能扎得深,不然就不结菱角,光长叶子。
儿子(满不在乎地):爸,您放心吧,您就等着菱角大丰收吧!
(儿子诡异地笑着,因为他把菱角栽得很浅,他不相信书上的话。)
第二幕
人物:爸爸、妈妈、儿子
幕启。池塘里,菱叶铺满水面,绿得可人。几只蜻蜓飞来飞去,不时落在菱叶上。
爸爸(脸上溢满了笑容):儿子,你看,今年的菱角长得多好,这么茂盛,这可是你栽的呀,真是青出于蓝啊!
妈妈(高兴地):儿子,今年你的学费可不用愁啦!
(儿子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准备采摘丰收的果实,可是摸来摸去,一个菱角也没有找到,他顿时慌了神,一脸惊讶。)
爸爸(瞪大眼睛):儿子,怎么啦?
妈妈(忐忑不安地):菱角呢?你快摘呀!不会……
儿子(惊骇而痛苦地):爸……妈
这时,幕后又传来了童子朗诵古诗的声音: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画外音:小人不听大人言,吃苦在眼前;今人不听古人训,吃亏没人问。儿子心血来潮,自作主张,浅泥浅水栽菱角,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只能是自食其果,后悔晚矣!)
高分理由
作者紧扣命题材料中“深处种菱”这一诗句内容,用剧本形式,演绎了一则儿子因在浅处种菱而颗粒无--收的故事,阐明了“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只能是自食其果”的思想,体裁新颖,故事生动,说理形象。这则简短剧本的可贵之处有:第一,文章内容由人物表演展现,情趣盎然,扣人l心弦,富有生活气息;第=,前后对比纷呈,比如深种与浅种、高兴与悲哀、丰收与绝收、指望与失望等:第三,设置幕后声音、传达画外音等手段的运用,丰富了剧本内容。
山东卷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白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卷精神
此材料作文命题极富文学性、思辨性和人文性,既突出了对经典的追求,又关涉人生、人生态度等,有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山东高考作文阅卷领导组对“审题立意”方面作了如下解读:(一)关于作文材料。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出自《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这句话的原意是:人生不可能十全一卜美,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她总是由光明与阴影组合而成的,而这是由人性的特点决定的。正由于这样,所以人生才有声有色,充满变化和美。(二)关键词的定位。1“人生”。词典上的解释为:①人的一生所有的活动;②人的整个生存过程。通俗而言,指的是人的一辈子。拓展补充:这里的“人生”,规定着我们的写作方向,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重大事件、国家、民族、人民可以谈,但最终必须落脚到“人生”上,作者的联想和感悟也必须以此为中心。2“光明和阴影”。内在含义:光明指的是人性中善良的、高尚的、理想化的方面,阴影指的是人性中的弱点、不足或者缺憾。人性是复杂的,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性,光明与阴影才会互相竞争、对立,从而导致人生的变化。拓展补充:除了内在的人性,还二层:考生应表明对这种关系的态度,要分析解剖二者的互动为什么美丽、为什么有魅力。山东高考作文阅卷领导组对“一类卷”的评判标准作出了如下说明:考生对人生把握正确,对光明与阴影的丰富关系把握正确,文章富有思辨性,有联想,有感悟,有态度。
【满分思路】
★思路A:从哲学角度,谈人生、光明与阴影这三者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考生应运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深入剖析人生、光明与阴影这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考生可谈“人生中的阴影本就是为前方的光明作铺垫的”、“人生中的光明因阴影而存在,并因阴影衬托而愈显光明”、“光明与阴影相伴而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人生的光明和阴影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等立意。
★思路B:从人性角度,谈“为什么”人生会在光明与阴影这二者之间变化。考生要知道,人生在光明与阴影这二者之间变化是一种常态,而导致变化的原因既有内在人性方面的也有外在环境方面的,其中前者是主要因素。考生可如此阐述人性方面的原因:人性是复杂的,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有假恶丑的一面,正是由于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光明与阴影才会互相竞争、对立,从而导致人生的变化。
★思路c:从审美角度,谈“怎么样”正确对待人生、光明与阴影三者关系。考生若能以欣赏的眼光,从审美角度阐述三者关系,立意就能达到至商境界。具体来说,考生可谈“人生如同荡秋千时画出的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无论是最高点的光明,还是最低点的阴影、都属于这条美丽的弧线”、“光明之美,美得鲜艳、夺目;而阴影之美,美在她的低凋而不张扬,美在她的对人格长久而默默的塑造”、“只有光明与阴影和谐地分布着,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完美而饱满的人生”、“阴影是美,光明是美,阴影过后的光明最美”、“无论是光明还是阴影,都是人生乐谱中美妙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