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勇,赵美臣,董 阳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胰腺是位于腹膜后的“隐蔽”器官,胰腺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就诊时多属中晚期,明确诊断和分期更为困难,部分患者尽管接受根治手术,成功切除率也很低,临床学者们一直探讨早期诊断这一课题,CT、MR和超声诊断为主要手段,MR方面更着重MRCP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回顾性分析76例胰腺癌影像学诊断资料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32~70岁,平均56.5岁。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或隐痛54例,伴背部、肩胛区放射痛26例,食欲减退、乏力、消瘦62例,黄疸48例,其中无痛性黄疸9例;手术切除51例,手术探查16例,穿刺活检9例,所有患者均有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32例首诊先行B超检查,21例疑胰区病变,建议CT检查,76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18例行MR检查,检查前空腹4 h。CT扫描前30 min口服2%~3%泛影葡胺稀释液约600 ml,扫描前再服100 ml。检查前瞩患者均匀呼气屏气,增强扫描对感兴趣区域薄层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100 ml。
胰腺癌影像学共同表现是:胰腺形态异常,包括轮廓、密度、胰周异常和胰管异常。肿块形态:不规则57例,类圆形19例;肿块大小:直径 1~3 cm 62例,>3 cm 12例,肿块不明显2例。密度:不均匀密度58例,低密度12例,等密度6例。CT值:平扫 20~48 Hu,增强扫描后 23~140 Hu。 21例 B 超检查建议行CT、MR确诊,均行CT平扫+强化扫描,其中9例行MR检查,17例为胰腺癌,3例为慢性胰腺炎,1例未见明显异常征象。见表1、2。
3.1 胰腺癌的影像特征 ①胰腺形态不规则,肿块和周围脏器受侵,胰腺体积增大,肿块形成,出现不规则低密度信号或回声肿块,中心坏死是其特点;②胰腺癌的继发表现包括胰管或胆道扩张,CT、MR均能明确显示这些征象,绝大多数正常人胆总管胰内段被胰腺包绕或横跨胰腺,因此胰头区肿块较易侵及,本组占61.8%,压迫胰管或胆总管下端而引起胰管、胆管梗阻近端扩张,扩张的胰管多呈光滑和平行线状“双轨征”;③胰腺癌的间接征象:胰周脂肪间隙消失和胰周脏器受侵,胰腺肿块包裹胰后血管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增粗也是胰腺癌的特征性表现,病理基础是肿块致动脉周围淋巴管浸润,使淋巴管增粗、扭曲所致。
表2 胰腺癌侵犯组织及转移脏器
3.2 影像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超声声像特征是:①直接征象: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形态失常,胰头部或体尾部可见低回声区或中间夹杂不均质点状回声,后方可衰减,边界不清晰,外形不规则,部分可呈蟹足样浸润,当肿块较大时,可呈混合性回声,内部可产生液化、坏死的无回声;②间接征象:为胰管、胆系扩张,血管受压、移位和周围脏器转移等,胰头癌因压迫或浸润胆总管远端及胰管,引起胆系及胰管扩张,本组21例B超检查建议行CT、MR确诊,3例为慢性胰腺炎,1例正常,分析漏诊原因:胰腺体尾部范围较大,正常人胰尾形态位置有变异,又有胃肠道气体的干扰。
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胰腺癌是少血供,增强扫描时正常胰实质强化而肿块强化不明显,表现为低密度灶,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CT动态增强是必不可少的。用胰腺增强三维成像观察胰内小病灶,早期胰头癌、胰胆管扩张早于胰外形轮廓的改变,重视小胰腺癌的间接征象,包括主胰管阻塞致扩张,胰体尾萎缩或囊肿形成。正常胰腺可见到腺小叶,胰腺癌可使腺小叶结构消失,也应引起注意,胰腺癌的80%发生于胰导管上皮,既使是局限于胰管内较小的肿块也能在CT上表现出胰管异常来。这些征象均提示胰腺癌存在的可能。
MRCP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对胰管的观察MRCP能清楚显示胆管异常:胆管扩张,截断或远端梗阻,梗阻端典型表现为“鼠尾”征。胰管受侵呈不规则狭窄和梗阻,梗阻与头部主胰管阻塞并存时出现“双管”征,对早期胰腺癌的发现MRCP比较困难。
3.3 影像学检查在胰腺肿块诊断的互补性 B超检查为首选筛查,简捷平易,本组21例行B超检查,经CT或MR诊断,17例胰腺癌,阳性率为71%。9例穿刺活检临床生化检测CA19-9血清浓度较高,均行B超、CT平扫加强化,MRCP检查。6例经MRCP检查:①胆管扩张梗阻、梗阻端截断等,胆管扭曲向中线呈水平位;②胰管梗阻端呈“鼠尾”状,远端均匀性扩张;③肿块呈混杂信号;④胰胆管有占位效应。这四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穿刺活检均病理证实。由此推断影像学检查胰腺的顺序为超声、CT平扫+强化MRCP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