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华,陈彩珍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竞技表现内涵新解
杨志华,陈彩珍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对竞技表现的研究现状、内涵及其定义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竞技表现是指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以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为目标而表现出来的特定方式或行为。目前,竞技表现的实证研究较少,竞技表现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竞技表现;竞技能力;运动成绩
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是运动训练理论的核心问题。竞技能力的获得、提高只有通过竞技比赛检验,并表现出一定的运动成绩方被认可。众所周知,运动成绩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在这个综合评定体系中,运动员自身、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好坏直接决定运动成绩评定,从基本逻辑推理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推出,“能力转换表现”一词是运动成绩综合评定的核心词语,比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充分表现是竞技表现的核心内容。但纵观国际重大赛事(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我们不难发现,总有一些优秀运动队,运动天才在竞技赛扬上的表现让现场观众、裁判甚至竞争对手都感到无比的神奇,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当时的情景,这种竞技表现已经超越的竞技运动本身。对这种现象目前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阐述,本文就“竞技表现”一词的内涵进行尝试性分析研究,以期有所收获。
其实,竞技表现一词的出现,是伴随着“竞技状态”的研究而形成的又一训练学专用名词。通过中国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google学术等检索发现,以竞技表现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最早出现的研究资料有:蔡睿(2001)[2],认为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比赛中充分展示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赛的重要目标。蒋国勤(2006)[3]提出了集体对抗项目运动队竞技表现形成的动力机制,竞技表现的过程是运动成绩的生产过程,运动员(队)的竞技表现具有稳定性、波动性、相对性、不可预测性、相对可控性的特点;竞技表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此外,有从篮球比赛的角度来论证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表现;蔡睿(2002)[4]得出运动员主导竞技能力对比赛的竞技表现具有决定性作用,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受着自身与对手等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建立了篮球运动员竞技表现条件极值模型与实践运用。
肖亮(2006)[5]竞技表现是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可称为竞技水平,是竞技实力与竞技状态共同影响下的显性表现。篮球队的竞技水平具体表现为篮球比赛过程中篮球运动员和球队集体的各项技术统计指标。作者运用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篮球队竞技表现的因子模型。
陈昌金(2002)[6]以射击队备战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为例来说明竞技训练管理的绩效与竞技表现同效性探索,但该论文中并未就竞技表现的相关理论作任何阐述,就是以运动成绩作为竞技表现的唯一指标进行论证。
蒋国勤,罗艳蕊(2007)[7]就竞技表现这一专用名词,在竞技能力的相关概念中加以论述,竞技表现与竞技水平是两个十分接近的概念,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竞技表现侧重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质的展现;而竞技水平则明确地对这一展示给出量的测度,是对表现结果的一个评价,也可称为竞技表现水平。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竞技表现是在比赛中影响竞技实力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它既是过程的描述,又可以是结果的评价,它是诸多主客观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说它是过程的是因为在实力转换中,一些影响因素的细小变化就会引起竞技表现的变化;说它是结果,因为从全部比赛看,比赛结束后才能评价竞技表现水平的相对高低。
姒刚彦(2006)[8]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对理想竞技表现的定义及心理训练的方法手段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由传统定义在最佳心理状态中完美无缺表现自己——新的定义: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定义中存在三大要素:逆境、应对、合理。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如何克服或处理逆境,采用合理的应对方式是获得理想竞技表现的内在支撑。
蒋国勤(2008)[9]竞技表现的特征主要有:稳定性、波动性、相对性、不可预测性、相对可控性等进行了剖析与总结,就每个特征所蕴涵的实践意义作了较为详实的阐述。
梁建平,董德龙等(2008)[10]就竞技表现这个关键词语几乎没有作任何论述与总结,只是在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过程中,强调运动员人格的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马宁波(2009)[11]给运动员竞技表现空间定义为:它是由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空间结构所决定的,是运动员在自身所具备的竞技能力的基础上,运动员个体已具备的技术、战术、心理、身体素质、智能等综合竞技能力作用的一种显现,是运动员不同比赛片段过程中,以运动成绩为衡量水准,展示出的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的波动区域。该研究对竞技表现理论研究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就竞技能力与竞技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竞技表现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发挥空间”,他称之为“竞技行为空间”,把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表现和竞技行为通过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竞技能力空间结构3G理论模型。
Dr Jill Borresenc[12]对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运动员竞技表现的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要保证取得最优异的运动成绩,许多可变因素要达到最优化,这其中包括身体、心理训练、休息、营养、队伍的动力和战术体系。环境因素对运动成绩有很大影响,温度、紫外线、环境污染和海拔高度等因子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干扰。该文章重点强调并分析了几个重要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对运动成绩潜在的影响,同时对取得好成绩的理想环境条件也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来看,定义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的理性式的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由此客观事物定义原则上要尽可能的反映事物的属性。但事实上我们对竞技表现加以逻辑的规定,不可能企望它会对该现象的所有方面都能给予概括地反映,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竞技表现定义。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能否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竞技表现的核心范畴。比赛前双方的强弱可能由双方的实力决定,但最终的胜负是由现实实力来决定的。或者说由运动员双方的现实实力能否在比赛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由可能实力向现实实力的转化过程就是竞技表现过程。转化率高表现水平就较高;反之表现水平则低。目前对竞技表现下定义的研究不多见。蔡睿将竞技表现定义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或称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姒刚彦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理想竞技表现”的定义(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从这个概念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不难发现,“理想”一词来修饰竞技表现,突出了运动员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以达到理想的竞技表现。这就是说如果一名运动员在竞赛中不能对逆境进行正确、合理的处理,最终导致运动成绩不够理想,那么她的竞技表现就不能够叫成功。熊焰(2005)[13]就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竞技能力的变异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是指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与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对运动竞赛中出现的诸如“克拉克”、“黑马”和“Choking"下的“崩盘”即“反败”以及“翻盘”即“反胜”等现象的概括与总结。其本质是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在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上表现的差异。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上表现的差异是我们能捕着的关键词。
这里可以发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能不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比赛中充分表现出来是运动参赛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种竞技表现能否吻合赛前制定的比赛目标就看训练水平与竞赛水平上表现差异的吻合度,而要达到良好的参赛状态,这里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就是竞技状态的培植。竞技能力要在参赛结果中表现出来,就必须在参赛准备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因为竞技能力的获得是通过长期、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得来的,然而竞技能力要体现在竞赛赛场上,必须经过扎实有效的赛前调控方能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笔者认为竞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参赛过程中变异程度相对而言较小,相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及其变异相比较就大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教练员在赛场训话:“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会打球了”,这实际上讲的是运动员此时此刻的竞技状态。刘建和(2007)[14]在探讨前人的基础上,给竞技状态下了定义:“运动员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形成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时间维度上指比赛前的特定时间至比赛结束,在空间维度上则为训练学、心理学及生物学指标的集合。竞技状态是对运动员自身各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而运动成绩则只能在与对手的较量和裁判的综合评定后得出,这就有竞技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对称与非对称性。
目前几个重要的训练学概念值得我们去思考。竞技能力、竞技状态、竞技表现(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人格魅力)及运动成绩的内部结构与外在形式,这些是当前运动训练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如第十一届全运会[15]上,河北选手李延熙以17.59m打破了由邹振先保持了28年的全国纪录17.34m,同时紧接着我们看到浙江朱书靖也以17.41m完成了神奇一跳。两位运动员给我们的训练理论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是什么让这两位运动员跳出了远超过其竞技能力的所表现出的运动成绩。据笔者了解,李延熙当时最好的水平在17.35m左右,而浙江的朱书靖在赛前的训练中没有跳出17.00m关口,赛后我们证实,李延熙说这里的氛围太好了,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朱书靖更是说现场的比赛氛围太完美了,这种赛场竞技表现的结果大大超过其现有的竞技能力,其根源是什么?是运动员的主客观因素决定还是有其它相关因素,用什么训练学理论来解释此类现象?这给我们提出新的思考,如可否用竞技表现阈值来加以阐述?。
通过阅读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的相关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竞技能力强并不一定运动成绩好,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也不可能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在比赛中运动员能否挖掘出其潜在的竞技能力,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中是教练员关注的焦点。从竞技能力的挖掘——获得——表现的时间逻辑看,训练负荷、竞技能力、竞技状态、竞技表现及运动成绩,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给竞技表现下一个全面、准确又符合竞技运动规律的定义是有难度的,蔡睿将竞技表现定义为:运动员在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有些不妥之处,理由看似非常简单,但事实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乔丹在篮球赛场上,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在游泳池里,博尔特在跑道上等等,这些运动天才不仅仅在比赛,他们其实更多的在展现一种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运动美,更多的是身体、技术动作、人格魅力、文化涵养的完美融合,不是简单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
为此,笔者认为:竞技表现是指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以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为目标而表现出来的特定方式或行为。竞技表现为一中性词,因此,表现具有差异性,既具备外在美感又具有内心享受的。同时竞技表现还具有时空特征,运动员综合能力要在特定的竞赛环境,特定的竞赛时间表现出来。有最佳表现,较好表现,一般表现,较差表现,极差表现。
最佳竞技表现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对运动员本身而言,竞技表现是其竞技实力的最佳发挥,表现出来的是体能与技能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是对观众而言,表现的不仅仅是体能与技能的完美结合,竞技场上的种种艺术表现给人们留下心灵享受。那些意志顽强,勇于拼搏,敢于向人类极限挑战的优秀运动员给人们展现更多的是人格魅力。
目前对竞技表现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或者说关注的笔墨还不够,相反与之对应的竞技能力、竞技状态的研究就非常丰富,作者也试着去翻阅体育英语词典田慧(2008)[16],却发现,根本找不到“竞技表现”一词,有竞技状态(competitive state)的注解。目前笔者能找出的三篇论文中关键词为竞技表现有三种英文形式,Competitive expression;Athletic performance expression;Performance;作者也试着去查阅这三个英语词组,以期找出与其相对应的中文含义。Competitive expression(竞技、竞争表现),Athletic performance expression(运动成绩表现),Performance(成绩,表现)。通过相关搜索发现:在英语文献资料中,以“athletic performance[17-19]”组合出现在各体育科学研究杂志居多。笔者也发现有competitive expression的组合出现,但该词主要表现在生理学科中的基因的竞争性表达方式方面的使用。如今在汉语中竞技表现的英文翻译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除了,蔡睿(2001.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及其条件极值),蒋国勤(2006.集体对抗项目运动队竞技表现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实证研究)的两位博士论文,马宁波(2009.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空间理论研究)硕士论文之外,目前有关竞技表现的相关理论研究几乎看不到,不知道是因为这个“竞技表现”专用名词不值得关注,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或者说对运动训练的实践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还是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缺乏关注度。
对竞技能力的开发与研究是运动训练理论高度关注的中心议题,但与之相关的概念也较多,没有这些专用名词的丰富与饱满就难以解开竞技能力内部结构之关联以及进行有效的诊断。诸如,竞技能力、竞技潜力、竞技水平、竞技实力、竞技状态、竞技表现及运动成绩,这一系列概念。如何重新定义或归纳厘清这个概念群,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开发和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当我们看到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奥运会上以5m05的成绩夺得金牌并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时;当刘子歌在北京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时那种霸气,同时我们也看到了50岁的栾菊杰创造了奥运史上一个奇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她为中国赢得首枚击剑金牌,24年后代表加拿大成为本届奥运最老的剑客。33岁德国运动员丘索维金娜是目前为止奥运会历史上唯一一个参加过四次奥运女子体操的选手。丘索维金娜经历过2008北京奥运后,她参加奥运会的记录被扩大到5次,她们都没有获得冠军,但其背后的故事太动人了。此时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已经完全超越了运动成绩给观众带来的欣喜与激动。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充分展现个人魅力,竞技之美在此时此刻变得如此完美,这种竞技表现不是单一的运动成绩所能诠释的,为此,如何界定竞技表现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吗?
这只是一个思考模型,不够成熟,如在自我竞技表现这个概念里还应该有下位概念(冠军式竞技表现,非冠军式竞技表现),竞技表现的博弈(风险型,稳定型、保守型),如果说训练负荷→竞技能力→运动成绩是一个递进式理论导向,那竞技能力→竞技状态→竞技表现→运动成绩是递进式理论有效的补充,从《运动训练学》2000版的教材来看,这是一个有益尝试,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是竞技表现是不是竞技能力成功转变成运动成绩的唯一途径还是多元途径中的一种有效路径。
此外,竞技表现还与该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有着紧密联系,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在竞技表现中也充满着极大的文化差异,这让我们想起了,巴西足球运动员的桑巴舞,非洲运动员的民族舞蹈等,这也是每一个世界大型竞技比赛重要组成部分。
对竞技表现的评价是竞技表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则竞技表现的理论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就无法指导训练实践,这是任何一个研究者所不愿看到的场景。蔡睿对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包括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表现难美性四个项群,竞技表现指标体系进行了建模,把竞技表现的影响因素分为竞技实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三个因素。蒋国勤把竞技表现影响的因素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组织环境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探讨集体对抗项目竞技表现的形成动力机制。纵观已有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竞技表现的评价体系研究还远不足,目前只局限在具体运动项目的竞技表现的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但要上升为一般运动训练学,竞技表现理论研究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竞技表现评价体系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 蔡睿.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及其条件极值[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 蒋国勤.集体对抗项目运动队竞技表现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 蔡睿.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模型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261-263.
[4] 肖亮.中国男篮竞技表现因子模型及特征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5] 陈昌金.竞技训练过程管理与竞技表现同效性探索[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4):16-18.
[6] 蒋国勤,罗艳蕊.竞技能力相关概念释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59-62.
[7] 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 2006,26(10):43-53.
[8] 蒋国勤.竞技表现的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42(3):82-85.
[9] 梁建平,董德龙,等.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及人格塑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9-121.
[10] 熊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 刘建和.目前竞技状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科学,2007,27(7):70-74.
[12] 人民网,http://ydh.people.com.cn/GB/168924/ 168945/10262963.htm l.2009-10.
[13] J.R.Fitz-Clarke,R.H.Morton and E.W.Banister.Optimizing athletic performance by influence curves[J].Journal of App lied Physiology,1991 Vol 71,Issue 3 1151-1158.
[14] WILSON,GREG J.;NEW TON,ROBERT U.; MURPHY,ARON J.;HUMPHRIES,BRENDAN J.The optimal training load fo r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athletic performance[J].Medicine&Science in Sports&Exercise:November 1993-Volume 25-Issue 11.
[15] Stone,Michael H.PhD,CSCS;Plisk,Steven Scott MS,CSCS;Stone,Margaret E.CSCS;Schilling, Brian K.CSCS;O’Bryant,Harold S.PhD;Pierce, Kyle C.EdD,CSCS.Athletic Performance Development:Volume Load---1 Set vs.Multiple Sets, Training Velocity and Training Variation[J]. Strength&Conditioning Journal:December 1998,20 (6):22-31.
[16] 田慧.现代英汉·汉英体育大词典[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7] Dr Jill Borresen.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for athletic performance at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International SportMed Journal,2008,9(2):44-55.
[18] 马宁波.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空间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
A New Definition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YANG Zhi-hua,CHEN Cai-zhen
(Zhejiang Sports College,Hangzhou 310012,China)
Athletic performance status of study,and its defini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ntent have been analyzed.Discussion has been drew that athletic performance is to meen that specific form show n o r behavior of athletes who try to fully express athletic ability in competition.Currently,empirical studies show less,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sports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needs further study.
athletic performance;athletic ability;sports performance
G808.12
A
1004-3624(2010)05-0051-04
2010-05-17
杨志华(1978-)男,江西贵溪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