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2020-11-22 02:45冯晴周志宏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4期
关键词:复杂性范式状态

冯晴 周志宏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9)

竞技体育主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表现,竞技状态要在相应的阶段、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表现出来。然而,在体育领域把“人”参与的运动训练过程用机器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问题的焦点也是研究方向的所在,该研究从理论角度对竞技状态进行描述,运用复杂性范式为指导,提出竞技状态的“峰谷”现象,为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丰富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1 运动训练界对竞技状态的基本认识

对竞技状态描述和研究,国内外学者莫衷一是。在运动训练领域,苏联马特维耶夫和普拉托诺夫认为竞技状态是一种准备状态,该观点客观分析了竞技状态与比赛状态的辩证关系,为比赛期间表现出竞技状态做好铺垫[1]。徐本力[2]研究认为,竞技状态是指赛前为参赛所需要的由较高训练程度所形成的一种高水平状态,最佳竞技状态是指为参加重大比赛,所需要的高水平区段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赛前各项训练活动的直接结果。诸葛伟民[3]以现代复杂科学范式为基础,提出了竞技状态是并通过运动竞赛活动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接受、加工、处理的自控系统。俄罗斯学者Vyacheslav V.lebedev[4]等研究认为,运动员在连续的运动状态中出现适宜的状态即为最佳状态,其主要特点是最小的生理消耗并产生最大的效率。前苏联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对我国运动训练界影响较大,多数强调了竞技状态是一种复杂因素构成的状态,客观上需要复杂科学范式进行指导。仔细分析发现学者们的研究还是存在差异,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准备状态、高水平状态、最佳竞技状态、适宜状态、自控系统、中介等,纷杂的观点会让教练员产生困惑,从认识事物本质的角度,笔者希望得到较为准确地描述。

在国内文献中,竞技状态大多数被翻译成“competitive state”,但利用Elsevier和PubMed搜索文献来看,国外文献一般是指比赛状态和比赛焦虑紧密联系,多数是心理学研究范畴,如Tsopani D[5]等研究发现,监控竞技状态焦虑和自信心对于艺术体操有重要意义,其中采用策略发展自信心有利于提高艺术体操参赛表现。国内也有部分文献将竞技状态翻译成“athletic status”。国外文献研究一般指向运动能力,但比国内提出的竞技状态研究更具体,范畴更小,多数集中在基因和运动能力的关系、线粒体变化与运动能力等方面。欧美学者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和国内比较相近的描述是巅峰表现(peak performance),研究范畴主要也是运动心理学,重点关注情绪、压力和专业之间的关系。如英国一位经验丰富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和教练员Simon Hartley[6]在其peakperformanceeverytime专著中解释了专业运动员达到巅峰状态所需要的3个重要心理构成:信心、动机和专注,他结合经典实例全面论述了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促成了运动员的巅峰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美国Turdor O.Bompa[1]等学者虽然没有对竞技状态进行描述,但他们研究发现如果让运动员在最恰当的时候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减量训练和竞赛规划是两个重要方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由运动员运动生理机能和疲劳之间的生理机制决定了减量训练是必要条件;二是合理规划比赛可以使运动员在恰当时间段培育出竞技状态。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知,欧美和中俄之间在研究范畴上有较大差异,而国内学者对竞技状态的基本认识存在争议。从表达形式上看,学者对于竞技状态描述概念性的已经有较多,模型式和立体式尚未发现,为了更清晰描述竞技状态需结合运动实践深化研究。

2 竞技状态的“峰谷”模型

2.1 复杂性范式在我国运动训练界的若干影响

在理论方面,诸葛伟民[3]以批判视角回顾了运动训练科学范式的发展脉络,并认为复杂性科学以生命和生态为研究对象,为观察人、自然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上述原因,复杂性科学研究为运动训练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国内外学者对竞技能力模型也进行了探讨,将复杂性问题用“隐喻”的方法模型化,其实模型背后隐藏着竞技能力非线性、迁移、自组织等复杂性问题[7]。在竞技状态研究方面,李少丹[8]首先论证了竞技状态复杂性的存在性,认为只有满足重复性的现象才能称为竞技状态的复杂性现象,然后从结构、功能、网络、演化角度对竞技状态具有的复杂性特征进行论证。有研究发现,已经知道的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大概有100多种,如果按照还原论的思维,了解竞技状态就要细分每个因素对竞技状态造成的影响,大家对竞技状态的描述基本上是简单线性而非复杂整体,是静态素描而非整体涌现。

2.2 复杂范式下生态学与生物学“峰谷”现象的启示

动力地貌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动力作用均衡”理论,研究认为地貌形成是由于各种外营力与地表之间在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后,调整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同时地球环境的能量流和物资流处于随机状态,既有均衡的趋向又处于被打破的状态,为地貌变化做出能量积累。自然界“峰谷”交替的地貌是由于能量交流变化的结果,从空间纬度来看,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又是一个立体的演进变化的过程[9]。从复杂范式角度考虑,研究对象具有自组织性和演化性,因素之间不是完全分离和独立,而是相互影响和耦合。动力地貌学的“动力作用均衡”理论符合复杂范式特征[10]。

人体生物节律调控也遵循着如上文所述的调整与稳态的规律,这符合自然界变化规律。1879年,法国生理学家伯尔纳(Claude Bernard)通过研究提出了生物体内稳态(Homeostasis)现象并认为内环境的稳定性乃是自由和独立生命的条件[11]。1932年,坎农在《躯体的智慧》一书中提到,稳态是一种可变的但又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相对闭环控制系统,通过生物反馈来实现保持内稳态的稳定[12]。

2.3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的提出

竞技状态适应峰模型把运动能力的提高看成是由运动能力各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所产生的,整体是从一个“适应峰”向更高“适应峰”跃迁的过程。而那些要素组合方式不适应整体功能的需要,就处于峰间的“适应谷”中。不同竞技状态的适应峰相互簇拥共同形成竞技状态高原,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高原高度。“峰”和“谷”的落差表述为竞技状态出来后的不稳定性和隐患,如果把控不好,可能会引起较大跌宕。这一模型的启示作用是:不同的运动能力水平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各要素在整体的不同水平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必须动态地看待其作用。“峰”和“谷”的交替,提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培育出竞技状态高峰的同时,也应注意存在的若干隐患。

3 结语

竞技状态是多种训练因素交互演进的立体过程,具有非线性、开放性、自组织性特点。竞技状态具有可调控性及现实存在性,在实际操作中训练负荷、心理调控与技术稳定是教练员关注的重点,在运动实践中可以从运动员若干表现推断竞技状态变化过程。该研究建议,在训练周期中把控运动员竞技状态时,要注意评估各因素状态交互作用的自组织现象,应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排除“适应谷”可能存在的隐患,为获得较好运动成绩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复杂性范式状态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复杂性背后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智珠二则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复杂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