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媛
【摘要】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今天,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丰富的动态资源。它们只在瞬间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这些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并有效地开发利用,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捕捉;动态资源;提高;实效
“课堂动态资源”是指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在课堂中通过师生思维碰撞而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很少利用课堂中的动态资源,往往按预先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教学中缺失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及时关注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一、捕捉差异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潜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不同,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充分捕捉这种差异,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扬长避短,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利用学具和沙子进行探究,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正当教师准备教学例题时,只听一学生急促地说道:“老师,我觉得这个实验设计得不好。因为这样证明的是圆锥的容积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随即,教师顺势引导,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三倍。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在一个长方形容器里放一些水,计算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把圆锥形物体放进水里,计算出水和圆锥的体积,再减去水的体积,这样就得到圆锥的体积。用同样的方法再算出圆柱的体积,便能算出圆柱的体积是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马上有学生提出意见:“这样太麻烦了。用一支有刻度的量筒来测量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再进行比较就简便多了。”这时,教室里出奇的静。一会儿,又有学生提出:“因为量筒的底面积不变,我们根本不需要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只要看圆柱、圆锥分别放在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再算一算它们是不是三倍的关系就可以了。”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每个人都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个体,他们对待事物的理解也是有着个性差异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对待问题的观点独具个性。这时,教师们应该尊重个性,把那些具有独特理解的观点看作一笔财富,一种教学资源,做到顺势引导,定会有不少惊喜。
二、捕捉错误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实的课堂教学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使它在课堂上被有效利用,并且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对“错误资源”进行信息重组,有效利用!
如《约数和倍数》一课,教师在寻找一个数的全部约数环节:寻找36的全部约数。这个学习任务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能完成部分约数,只是存在量的部分与全部之别,思考时有序和无序之分。而我们通过此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发现和理解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约数的方法。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在反馈时出示了一位写了部分约数的学生答案:1、2、3、4、6、9、12、36。下面的学生纷纷举手要发表意见。我请了其中一生:“他漏掉了一个约数18。”“你们的意见?”统一全班意见后,我追问:“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漏掉了一个约数18?”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道出了找到漏掉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地找,同时生成相应的两组算式:
第一组:1×36=36第二组:36÷1=36
2×18=3636÷4= 9
3×12=3636÷6= 6
4×9 =3636÷3=12
6×6 =3636÷2=18
进一步理解一对一对找的方法并体验它的优点。继而讨论“约数6为什么只写一个?”并比较两组算式的优劣,把注意点集中到有序思考方面,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达到预定的目标。
如果在一开始就出示正确的规范的答案,用正面强化方法刺激学生,成功者可能欣喜,失败者也能从示范中发现方法。但相比以上的处理难免显得被动。由个别差错入手,用抛砖引玉的策略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其他学生看到个别差错,是从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兴趣盎然容易调动内驱力,达到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气氛活跃,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另外学生的差错对于其余学生来说是一种反例,让学生知己知彼,起到“百战不殆”的借鉴作用。
三、捕捉偶发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生命的群体。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能让危机转化为教学良机。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活的乐趣。
一起来看看这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棒表示出63的数。(每位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小组学生纷纷动手、合作操作、摆了63根小棒)突然,一位学生举手报告同组的另一位学生在玩彩色笔!这时教师没有马上批评,而是处处引导。
师:有什么高兴事,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生:老师,我已经摆好了,我不用与同学合作。
师好奇地问:是吗?把你摆法给我们讲一讲?
生:我用一根彩笔表示十,用一根小棒表示一,6根彩色笔和3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3。
师:这样摆,行吗?(同学们议论开了)
师:你的摆法真有创意,运用了假设的方法,那么,你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摆出另外的数?学生积极动脑动手。
在这节课中,教师能及时捕捉课堂的偶发资源,巧妙点拨,使课堂教学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捕捉偶发资源,提高数学实效。
四、捕捉问题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互动对话后提出总是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这是学生思维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已备的学具),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质疑:“从刚才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都只能说明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这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反问道:若这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的容器,想象是实心铁质的物体,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算出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课堂又活跃开了,学生又投入新探索之中,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及时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接住学生抛来的球”,而且要随机调整思路,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经过点拨,再“把球抛给学生”。
五、捕捉动态资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弹性设计教学预案是前提。课前精心预设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由于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意外的问题。我们不能等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有着许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我们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来思考: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加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能做出怎样的回答?这些,我们在预设时,必须了解,必须关注。我们不能因为强调生成而忽视预设。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成的问题。
2.要对动态资源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时,教师就不能盲目地跟着学生跑,并不是“一切生成”都是“可利用资源”,而应冷静分析、迅速做出判断。如果生成的信息只代表个别学生的知识水平,那就应该恰当地缩小处理。如果不顾学生实际学情,抓住这样的“动态资源”来利用,将会造成以偏概全,则会让大多数学生当陪客。实际教学中,有些动态资源与一些学习内容关系不大、与教学目标相去较远。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识别“真伪”,可要可不要的就干脆放弃,不可贪多求全,学会放弃,才是明智之举。
3.要对动态资源进行提炼。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要学会捕捉课堂中的动态资源,并进行有效利用,完成对课堂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又不露痕迹引领学生置身于他们自己创设的一个个精彩的情节之中。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 钱希有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宁波出版社,2008
[5] 阮伟强,《如何面对学生的意外发言》,数学教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