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哥本哈根的“阴谋与危险”
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寄托了无数人希望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童话之都没有童话,一切都是围绕着利益的争吵,会议的最终结果让人失望。一时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签名盛传网络。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暴露了发达国家为自身利益而策划的阴谋诡计。
第一个阴谋是废弃《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未将发展中国家列入有义务减排行列,发达国家非常后悔,认为美国拒签是对的。美国这次与会,竭力否定《京都议定书》,欧洲联盟则想修改,于是想办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上动脑筋,欲将两者合并,冲淡《京都议定书》。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建议发展中国家先谈大会的长期行动计划,再谈《京都议定书》,就是暂时搁置《京都议定书》的讨论,以拖待变。
第二个阴谋是策动一些太平洋小岛国与发展中国家唱反调,向这些小岛国洗脑,强调“中国威胁论”,说中国的发展是以牺牲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国利益为代价的,而中国、印度这些排放大国理应予以强制减排,于是这些“小朋友”便组成联盟,拒绝在77国集团的“基础四国方案”(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上签署。小岛国虽然不反对保留《京都议定书》,但也主张建立另一个具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将某些发展中大国也加以硬性限制。
第三个阴谋是将首要打击目标定为中国,如能摆平中国,77国集团就缺乏推动力。这个阴谋是由美国先出手,强调中国应从发展中国家“毕业”,美国代表说,若依能力原则减排,那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总量已经很高,须承担责任,同时表示绝不给予中国补偿。
中国这次与美国针锋相对,中方说不放弃权利,但补偿金将让予穷国。中国当然看不上区区补偿金,问题是不能失去发展中国家的资格与地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而美国则无时无刻不想把中国拉离发展中国家,使它丧失影响力。
第四个阴谋是搞乱谈判局面,将一些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的条件推出来,丹麦提的草案其实就是搅局,最后把大会开不成功或结果不理想的责任都套在发展中国家头上。丹麦草案根本就是欧盟与“伞形国家”共同支持的东西,却放出谣言说中、印等国也曾参与本案。
哥本哈根会议简直可以说是一场“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博弈。每个与会国都知道地球的安全温室气体容量有限、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在自己国家利益面前,却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只要气候变暖的灾难还没有降临到自身之前,每个国家都会认为自己的身后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博弈。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利益,要保证危害公共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主体。虽然各国政府在本国范围内是代表公共利益;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却是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组织。面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时候,由这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在一起解决关系全人类的公共问题时必然找不到统一的标准和原则。
全球之所以变暖,是因为发达国家以前肆意的污染造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从1850年至2005年的155年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11222亿吨,发达国家共排放了806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72%,其中欧盟占27.5%。2006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为4.48吨,中国为4.58吨,美国高达19.78吨。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也许这才是为什么美国迟迟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原因。
虽然今天的气候问题更多是发达国家惹的祸;然而正如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所声称的那样:“我们当然承认我们在碳排放过程中的历史角色,但我们绝不会内疚、自责,或者进行赔偿”。发达国家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把发展中国家代表人类的合理的要求当成了乞讨。这是一场利益和实力的较量。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当今的国际体系对超级大国的不负责任行为无可奈何。
无论哥本哈根会议是否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节能减排依然是大势所趋。长期来看,各个国家在减排目标上的博弈与争夺是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发展中国家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并对既得利益者形成挑战,发达国家在运用一切可能手段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就减排任务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将会为发展低碳经济设置各种“绿色壁垒”,以保护他们在碳减排领域取得的领先优势,同时控制在低碳经济这一新“竞技场”的话语权。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分歧严重。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个体利益,有着不同的诉求,气候合作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在利益的牺牲中才能有所进步,谁会为人类明天迈出第一步?
责任承担:
发展中国家拿人均排放量与历史排放量说事
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在人均排放量与历史排放量上远超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气候责任。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在回应“中国温室排放居世界第一”的提法时说,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当前大气当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中国只占余下20%里的一部分。同时,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有13亿人口,当前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
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排放的另一面是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中国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发达国家推崇拿总排放量作为担责依据
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忽视环境保护,在当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相当比重,要求据此分担担责。
碳关税:
发展中国家指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以碳关税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不仅无助于解决气候问题,反有掀起贸易保护主义之嫌。
“‘碳关税’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事实上将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借口。”
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对不能达到进口国节能和减排标准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将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美国是最早提出这一设想的国家,法国最先实施。
增长模式:
发展中国家短期难摆脱高耗能产业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因素,难于摆脱高能耗的产业模式,在吃饭与环保问题上难以抉择。
发达国家力推环保产业淘汰传统产业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发展环保产业上具有资本、技术等优势,不断淘汰或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合作模式:
发展中国家缺少发达国家援手陷孤立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虽然均呼吁展开合作,但几十年来因各方利益难调和双方所谓合作难获突破,双方彼此仍显孤立。
60年前所做承诺难兑现,不能还是不愿?
发达国家在达成《京都议定书》时即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等援助,但60年来美国等国家却言大于行,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对发展中国家都是援助了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美国更是大打透明牌,声明除非接受国际检查,否则他们拒绝提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