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胡炜
22001100年代:文化视野下的自主创新
文、图/胡炜
当我们在“清明上河园”体味东京梦华,当我们在河南博物院探询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真谛,当我们在千年废墟上找寻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的精髓时,不难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中原地区已是我国科技最为发达和繁荣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古代文化形态最为丰富的中心地区。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我国科学技术文化曾经有过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良好的科学技术文化氛围和环境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任何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折,都不仅表现为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而且更为深刻地反映在社会文化的变迁中。文化研究几度起落,不论人们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文化建设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研究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研究内容也从影视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到社区文化均有涉及;不仅如此,酒文化、茶文化和名目繁多的饮食文化、还有名人文化、名胜文化等研究更是热闹异常。综观近十年文化研究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唯独科学技术文化研究与其重要地位不相称。然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2003年以来进行的“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和增进公众健康的作用表示满意,有四成左右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对世界和平和道德水准的影响表示满意;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有相当多的人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显然,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持认同或肯定态度,主要是满意于其物质功能和经济价值,而对科学技术文化的功能,以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价值,则并不太在意。
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发达国家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其现代化发展过程都有着明显的“个性”。然而,在各具特色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其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又都大体相似或相近。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几乎都是以科学技术文化为启蒙和先导,奠定基础。越是科学文化丰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越容易形成创新集群以及各类资源汇聚的经济中心;一旦科学文化的活力丧失,小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就面临着丧失发展动力和成长潜力,不得不在竞争中出局的危险。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的转移,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转换的结果,其中与科学文化的兴衰紧密相关。
应该承认,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自秦汉之后,赶上并部分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直至欧洲爆发工业革命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综合国力也一直雄踞世界前列。即便是欧洲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罗马帝国,在其全盛时期也不过与同期的汉朝比肩。相比西方工业革命后的迅猛发展,近代中国的发展明显停滞与落后,那么现在我们还有重新崛起的机遇吗?“李约瑟式”的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半个世纪里,世界科学技术将会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将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洁净高效能源和环境技术等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类将继续拓展对宇宙空间、海洋、地球深部的研究探索,将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物质世界本质的不懈探索仍将是科学界最感兴趣的基本问题。未来科学技术很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体系,产生新的突破。欧美科学家和政府更是判断: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大前沿领域之间(英文缩写NBIC)的融合、会聚和集成,为科技发展缔造出全新的研究思路和经济模式,学术界和工业界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NBIC所引发的重大原始性创新促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也必然导致全球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任何时期高速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先进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能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后进国家不仅有后发优势,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可能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并产生突破。能否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众多学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众多结论都直指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大家公认,现成的以及正在形成的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多个层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起阻碍作用的。所以,一个社会越是希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越是希望新的科技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革命走向成功,就越应该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环境。
胡炜,男,1963年生,河南省南阳人,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创新科技》、《河南科技》、《乡村科技》杂志副总编,河南财经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期刊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科技情报和技术经济研究,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省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省科技好新闻奖等多项成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