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摘要: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模式难以达到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大力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对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路径选择。
关键词:民问资本;农村基础设施;路径选择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投入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一样主要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但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制度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即城市基础设施主要由财政来投资建设,而农村基础设施則主要由“自我供给”,政府投入很少。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全国农业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均在7%左右,难以满足迅速扩张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同时,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对金融机构缺乏吸引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靠农村集体自身的力量,呈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的特点。
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1,政策的扶持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了保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随后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提出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这些政策都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扫清了障碍。
2.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合理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所需投资量大、回收期长,但是服务对象明确、呈刚性需求、投资收益稳定。由于缺乏竞争,这些领域长期存在价格偏高、技术落后、服务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3.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践经验具有参考性
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市场化融资模式,开启了中国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先河,堪称“破冰之举”。目前,浙江省在改革中已逐渐形成了“政府资金搭台,民间资金唱戏”的良性互动局面。此外,位于安徽大别山区的金寨县,也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办法,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实践经验都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了有效参考。
三、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路径选择
1.政府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首先是产业引导,放宽相关行业的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更广阔的行业,采取积极措施;其次是政策引导,制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向其倾斜。此外,在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要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设立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即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发行基金单位设立基金,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待所投资项目建成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其收益与风险由投资者共享、共担。设立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直接参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缓解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等问题。
3.创新投融资模式,广泛推行BOT等新型投融资方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模式,是指政府出于财政或其他考虑,将特定公用基础设施的特许专营权通过契约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被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无偿移交政府。推广BOT方式,对政府而言,将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减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可以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对于民间资本而言,可提供广泛的投资领域和空间,加速民间投资的增长。
4.加强对民间资本介入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要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实现监管机构与政府政策部门分开,对民间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时才能对投资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保证监管的公正性。此外,必须完善现有相关政策法规,改变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除关系国计民生的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外,其余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进一步扫除民问资本介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相关制度障碍。同时针对各种融资创新方式分别建立专项法律,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在法律上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提供充分的保障,确保各种投融资方式的成功运作,加快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