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领导干部“三小”现象

2010-10-26 02:04:46曾亚波
支部建设 2010年7期
关键词:小兄弟小圈子圈子

■文/曾亚波

聚焦领导干部“三小”现象

■文/曾亚波

据《人民日报》和《人民论坛》杂志联合对8209人进行的调查,超八成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三小”现象相当普遍。对于搞“小圈子”的动机,76.09%的受访者认为是“可以为仕途助力”。超七成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的“小兄弟”不是真朋友,更不是亲兄弟,而是千方百计接近和处心积虑拉拢领导干部,借权力为自己谋好处的小人。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小爱好”易与腐败发生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却成了“权为兄弟用,情为圈子系,利以爱好谋”。要抵制和击退“三小”,需进一步认清其本质,把脉其生成、发展的过程,多管齐下,方能奏效。

领导干部钻进了什么圈?

本来关系好的朋友或同事正常交往无可非议,但某些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人际交往,从其交往的性质看,主要是“工作圈子”、“娱乐圈子”、“利益圈子”三位一体的“权力小圈子”,在这里,掌权者撑起“保护伞”,使圈中的政治投机者能够仰仗“靠山”,或混入干部队伍,或长期“带病上岗”,或逍遥法外,而唯利是图者则成功地构筑了相对稳定的权钱交易平台,为共同攫取国家财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久而久之,这些官员在工作中便只有“圈子”意识,没有了党性原则概念。

从领导干部所处的环境看,有家庭圈子、单位圈子和社会圈子之分。

贪官都有一个家庭圈子,其共同点是妻不贤子不肖。孩子没出息,都是依附老子生财,直到把老子搞垮为止。有的贪官老婆总嫌丈夫官小,得的实惠少,情妇就更贪婪。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的过程就是李平收钱,回来向成交代任务,成克杰实际上是个身无分文的大贪官。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的前妻贾桂娥,家里来了串门的,慕前脚出客厅,她马上就会钻进客厅搜查,看把钱放哪儿了,因为嫌钱来得太慢,她还主动到社会上利用市长夫人的身份去敛财。不少贪官都在法庭上痛陈面对贪妻无可奈何。一个领导干部的家庭环境多么重要可见一斑。

单位圈子的特点是风气不正,管理混乱。中国银行原副董事长刘金宝,他想贪污公款,就拉下属入伙,造成单位行为的假象,他所供职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和香港中银集团两个班子的成员都被抓起来了。一个单位的领导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单位环境,只有创造一个廉洁的环境,才能真正为党为人民做点事。

社会圈子主要是贪官的交际环境。人是社会动物,都在交往中生存。但贪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缔结圈子,网罗了一大批能为自己政治上依傍靠山,经济上谋取利益,生活上办事方便的狐朋狗友。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平日与下属几个厅处级干部和一大帮社会渣滓称兄道弟,因涉黑而落马的该市公安局交管局一位领导说,说是他的圈内人,其实只有给他送钱送物他才认。沈阳市财政局原局长李经芳判刑后谈体会说:“总结来总结去总结出一句话,就是铁哥们儿把铁哥们儿送进了铁笼子。”

剥开圈子看内核

由来:源远流长。结党营私、朋比为奸、编织小圈子的官场病态,历朝历代都存在。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未彻底清除。圈子的形成有其不良文化内涵。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官本位文化。官本位的思想和观念,在不少人心中已演变成“你要升了官啥都有,要不升官啥也不是”的信条。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朝权在手,便用权力来为自己、为家族、为亲友、为圈中人谋利益。二是“有人好办事,无人事难办”的关系网文化。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不少人遇到麻烦,往往不找法律,先翻电话本找关系,然后找存折。有些事觉得不花钱心里不踏实,有时候也知道花钱是白花,但心理上却有了安慰。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千方百计结成各种圈子。三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对等性文化。中国人工作、生活乃至娱乐,凡事讲究对等,非对等不能相待。某些领导干部的“小圈子”构建也是如此。圈子中的人物可以是有钱的,也可以是有权的,但不管怎样,其落差不可能太大。就是说,进入同一个圈子的必然是能够站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互利的,权力与金钱的互利必须是对等的。

形象:非圈莫入。围绕某位核心人物,编织权力网,形成利益同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是小圈子的人被排挤出局、冷落一边。一切灰色交易都在小圈子内操作,圈外人甭想窥得圈中内幕。

属性:败絮其中。小圈子有其相当的隐蔽性,在小圈子外,这些人冠冕堂皇,一副正人君子形象,让人看不出有此圈子的存在;而在小圈子内,则是漆黑一团,一切都是直白、赤裸,腐败透顶。

载体:权力纽带。任何权力的运行都是多方位、多元化的,有权力的地方就有人趋之若鹜,围绕掌权者形成各式各样的圈子。一旦形成权力互惠、利益均沾的小圈子,权力寻租就会形成叠加效应,产生巨大的操作空间。

法则:无利不圈。小圈子离不开一个“私”字,公权与私利结盟,是小圈子的“运行法则”。圈内相互关照,利益共享,将手中司法权视为私人物品恣意玩弄,正常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和权力关系。

结局:自我掘墓。圈子的运行再封闭,也难防破圈的命运。因为圈内人对利益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这种追求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圈内人能够控制的了。破圈的因素很多,譬如某个圈内人可能同时站在两个不同的圈中,这种交叉使得两个圈子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最重要的是,圈中隐藏的非法利益和非法活动注定会与外界有关联,也就必然会留下种种蛛丝马迹。“纸包不住火”,任何一个图谋非法利益的圈子都难逃正义的法网。

贪官的小兄弟是些什么人?

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包括个别高级领导干部,在交友时把握不住原则和方向,热衷于傍大款、包二奶,与不法之徒沆瀣一气,相互利用,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已成为当前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一个重要特点。

上海社保资金案所牵涉的干部,就组成了一个以陈良宇为“大哥”的“兄弟帮”。帮内有很多年前的老部下如陈超贤、吴明烈,也有偶然相识成为莫逆之交和网球球友的郁知非,还有秘书秦裕,更有投其所好、投机钻营、陆续入帮的孙路一、祝均一等。陈良宇凡不宜自己出面的事,“小兄弟”都心领神会。如安排陈良宇老婆、儿子出国、为其父买房,是吴明烈办的;陈良宇儿子的工作安排是郁知非办的;将30多亿社保资金借给张荣坤,就是社保局长祝均一、秘书秦裕这些“小兄弟”办的。

除小兄弟的主动进攻外,从领导干部的角度,结交小兄弟主要是为了办事、收钱,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交友。一是有些事不想做,不再像以前未当官时一样,事必躬亲了,而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因此而需要在自己鞍前马后随时侍奉之人;二是有些事不能做,却又决心“摆平”,因而不顾小兄弟货色,放低标准,胡乱结交,以满足自己需求;三是有些事不便做,小兄弟可以从中牵线搭桥,很多腐化堕落的领导干部,其受贿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必须通过几个固定的中间人引见或由其代办。

日本有谚云:要了解一个人,先认识他的朋友。只要了解一下贪官们经常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就不难知道他到底是什么货色。到贪官的住地周围看一看。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住在赣江宾馆时,每晚12点钟前常是“大款”出入,而12点后则常有不三不四的女人出入。在10名被检察机关以行贿罪立案的胡长清的“小兄弟”中,有7人是年龄不大,文化不高的小老板。把贪官的电话本翻一翻。原四川省涪陵市委书记赵甫安,对自己的下属连名字都叫不出,但小小的电话本上,却密密麻麻地记着当地许多包工头的名字。到贪官常去的地方问一问。原湖北省副省长孟庆云结交的“小兄弟”还包括小姊妹。他经常为了找一个小姐,不顾身份地“屈尊”。有一位S小姐是一家火锅城的老板,孟庆云相中后,就常去吃火锅,由于去得太频,怕别人见到了议论,有时也约S小姐到他在洪山宾馆的住处。

领导干部择善而交,既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前提,也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基础。

领导干部要摆脱“小兄弟”,必须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首先要纯洁交友动机。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德会友,多交贫友少交富友,多交学友慎交玩友,多交诤友不交谄友。其次要升华交友境界。坚持原则,保持清醒头脑,不忘自己党员干部的身份,对于一开始就怀有不正确交往动机的领导干部来说,更要坚决摒弃各种错误认识和侥幸心理。三是警惕交友陷阱。为防别有用心,一定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眼不斜、手不长、耳不偏。

领导干部要摆脱“小兄弟”,并不是说有钱的朋友就不能交。一是工作上积极扶持,充分认识一些企业家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制定各种政策积极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管理上严格要求,引导他们勤劳、合法致富,对违纪违法者要严厉打击,绝不手软;三是政治上立场坚定,原则问题不让步;四是经济上清清白白,不能在经济上有所图,一旦心理防线被突破,权钱交易就不可避免;五是生活上干干净净,要慎交异性朋友,洁身自好。

要求领导干部摆脱“小兄弟”,仅依靠其自身力量显然不够。必须把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从“八小时之内”延伸到“八小时之外”,“勿使小恶变大恶”。要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构成一个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网络。

“小爱好”背后藏着啥?

爱好人皆有之。养花、钓鱼、打牌、上网,是大众化的爱好;集邮书法、绘画、收藏,是高雅的爱好。官员也是人,而且不乏杰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精通音乐、篆刻,成果卓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也是一位爱好广泛、博学多才的长者。今年2月24日,他在长沙展出了200余件陶瓷精品力作,并将凝聚着自己几十年爱好的成果全部捐赠给湖南省人民政府。所以有爱好很正常,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发展个人爱好,奉献国家,服务人民,正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爱好。

党员领导干部在职时,一般不宜张扬自己的个人爱好,以便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服务国家和人民,同时避免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投其所好。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唯一的爱好是集邮,但他一直保密,并叮嘱家里人不得“泄密”,所以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有此爱好。他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会有人投其所好,也就有许多麻烦。现实中很多官员的爱好却是与权力联姻,这种爱好就很容易变味,甚至走到邪路上去。

把爱好作为一种敛财方式——故意展示的贪爱好。海南省东方市原市委书记戚火贵平时喜欢穿戴名牌,也就有人不断送;重庆沙区西永镇原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领导丁某除了爱名车,检察机关从他家里还搜出200多双名贵皮鞋、100多件国际大牌服饰和上百个紫砂壶。

把爱好作为一种炫耀——劳民伤财的怪爱好。广东韶关原公安局长叶树养有个特别的爱好:杀猪。有个别基层领导为投其所好,在他下来检查工作时备好肥猪供其“小试身手”。不少农家因此倒霉。

把爱好作为一种空虚的寄托——见不得人的“鬼爱好”。持这种爱好的人掩盖不住内心的空虚、罪恶乃至恐惧。广州开发区规划国土建设局原副局长黄鹏,家中被搜出221万港币、2万美元,其中176万港元来源不明。黄鹏称在家里藏钱是他的“个人爱好”。

把爱好作为一种占有——主要是不良的爱好。如海南省原副省长孟庆平专门喜欢“妈咪”;自称“三玩市长”的湖南郴州原副市长雷渊利爱权力、爱金钱、爱女人;原海南省文昌市委书记谢明中喜欢玩权术、玩女人、玩政绩。

把爱好作为一种疯狂的享乐方式——五毒俱全齐爱好。这种人没有什么真正的爱好可言,一切都是为了掠夺和享乐。广东云浮市原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伍星葵有五大爱好:好赌博,常以检查指导工作为名到下属单位开房打麻将,以公务活动为名到港澳赌钱;好字画,收藏名人字画70多幅;好端砚,常到端砚厂选购端砚,不给钱还要发票;好与异性交往,给喜欢的女人送钱、送化妆品,甚至见到漂亮的空姐都要给点小费;好名牌,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服装。所有这些爱好,不是别人送,就是公款“埋单”。

走私大鳄赖昌星曾说:“不怕官员讲原则,就怕官员没爱好。”抓住这一点,他把一个个官员拉下了水,有的还掉了脑袋。官员若把握不好自己的爱好,后果不堪设想。

“三小”折射三大道德滑坡

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们不是不可以有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但由于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对他们的道德要求,应基于并高于对一般公民的道德要求和对一般社会人士的职业道德要求。对党员干部而言,在违法底线之上,还有更严格的道德底线: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

“小圈子”对官员政治道德的破坏尤甚。下级官员通过圈子贿赂上级,形成了对党的政治纪律和干部人事制度的严重戕害,破坏了党的政治理想(如党内民主)与政治秩序,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政治动机不纯。邓小平曾有深刻阐述:“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他还强调:“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我们这个党,严格地说来没有形成过这一派或那一派。”

而胡乱结交“小兄弟”则使官员降低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使其逐步违背自身职业所赋予的应有责任,或以权谋私,或大搞权钱交易。官员个人不良的“小爱好”则主要对生活道德形成负面影响,如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厦门市原副市长蓝甫等人,均嗜赌如命,且多次隐瞒行踪,溜至澳门豪赌,显属生活道德沦丧。三大道德的滑坡是紧密关联的,如过度追求不良爱好,必然要违背生活道德,为不良爱好不择手段,必然要违背职业道德,向公款伸手,向下属伸手,向小兄弟伸手;投其所好的“小兄弟”多了,相处久了,也就成了圈子。现实中,小兄弟往往也是领导干部“小圈子”中的重要人物。

拒绝“三小”,离不开加强个人党性修养和自我约束,但关键还是加强监督制约。一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开透明了,“小圈子”自然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官员手中的权力受到严密监视和约束,“小兄弟”就不会再做无用功了。至于“小爱好”,在诱发前两者的体制环境被根治后,也就会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利益交换空间。

猜你喜欢
小兄弟小圈子圈子
最是一抹少年蓝
心如止水
上海故事(2016年11期)2016-11-11 12:42:01
霸王龙有了小兄弟
远离“小圈子”
公民与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41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现代苏州(2016年24期)2016-02-04 17:28:31
“小圈子”的力量
“小圈子”的力量
意林(2012年8期)2012-05-31 00:56:19
你的圈子在哪里
意林(2011年24期)2011-02-11 11:09:16
莫入“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