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逻辑

2010-10-25 05:52朱红英曾长秋
理论导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解决问题建设

朱红英,曾长秋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长沙410083)

问题意识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逻辑

朱红英,曾长秋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长沙410083)

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邓小平理论产生于对中国问题的应对思考,在对中国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中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在解决中国问题中获得旺盛生命力。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问题意识,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邓小平理论;问题意识;发展逻辑

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同样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问题意识,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直面问题、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个思想进程或理论建构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依据。恩格斯曾指出:“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43笔者以为,“直面问题,全面整顿”就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1.直面问题,指出问题。直面问题是一种清醒意识和大智慧,指出问题则是直面问题的逻辑必然。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毛泽东是伟大的开拓者。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条道路了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是挫折与失误却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一度陷入迷途。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导致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种种社会问题,邓小平忧心忡忡。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5年,邓小平就集中探讨并大胆地指出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1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来,我们军队出现了一个新的大问题,就是闹派性,有的单位还很严重”。“再一个问题是军队的纪律很差。”[2]1-27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再次总结军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军队建设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在座的许多同志也有这个感觉。我想了一下,有五个字:肿、散、骄、奢、懒。”[2]153月,邓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讲话指出:“怎样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分析的结果,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所以中央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2]55月,邓小平在《当前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当前,钢铁工业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2]8包括领导班子问题、派性问题、落实政策问题、加强组织纪律性问题等;7月,邓小平在《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讲军队要整顿,整个党也有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和党的作风方面。”[2]128月,邓小平在《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的讲话中指出国防工业企业中存在的领导班子问题,并强调:“领导班子问题一定要抓紧解决,要找一些能够办事、敢于办事的同志来负责。”[2]25总之,我们不难发现在“文革”结束前的一年的时间内,邓小平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讲话和报告中,无一例外不是在谈论“问题”,充分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敏锐的政治视野和智慧的问题意识。

2.直面问题,全面整顿。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直面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大胆举措。“文化大革命”的长时间动乱,整个国家积聚了太多的问题,该如何直面,积极应对?对此,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千头万绪中沉着应战,提出要对各行各业实行全面整顿。

敢字当头:问题的存在需要勇气去挖掘也需要智慧去应对。邓小平指出:“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要整顿,调整其实也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工厂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各方面的问题。”“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2]35

抓住核心:面对诸多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抓住核心问题是关键的一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指出:“研究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322邓小平正是在这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主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各个方面的整顿就不难。”[2]35

可见,直面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所造成的一切问题,运用智慧大胆探索,抓住核心,提出全面整顿的理念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正是在问题意识中催生出来的产物。

二、研究问题、深刻透彻,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动力

理论的发展是以社会实践的推进为前提的,其发展的路径之一就是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邓小平理论着重研究了一系列关系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党的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夯实了自身的理论内核,也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深入研究本质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科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情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邓小平正是在仔细认真地研究了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现象之后,把握住了隐藏在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与挫折,种种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必须加以系统研究,科学地回答这一理论难题。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的谈话中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4]116邓小平一针见血,抓住了问题现象后的本质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说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谬论,邓小平以振聋发聩的声音断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4]116他在1992年春到南方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观点。邓小平一贯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4]63“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116第二,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公式。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上讲的,只是对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他们的设想只能是勾画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概的轮廓。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250如果搬用充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即使这种概念是完全正确的,来代替社会主义建设长过程的探索,可以肯定地说什么事也做不成。第三,改革开放。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的谈话中指出:“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4]821985年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他又说:“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4]113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142对于开放,邓小平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4]64“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4]266他还说:“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4]149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入研究澄清了人们在许多问题上的认识误区,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着重研究核心问题:对矛盾的深入研究和正确判断。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矛盾的存在,对矛盾的深入研究和正确判断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条件。如果对社会矛盾的判断有误,不仅不利于矛盾的解决,而且可能加深矛盾。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有过严重教训。邓小平对矛盾问题的研究着重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的主要矛盾,这也是问题的核心。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八大”时曾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毛泽东很快否定了“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错误判断导致在经济领域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担心其他经济成分侵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清除上层建筑领域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党内“走资派”,而把发展生产力长期推到次要的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和恢复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合理内容,并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181-182邓小平对矛盾问题的研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顺利前进。

通过对本质问题和核心问题的深入研究,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向前发展。他依据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问题展开了探索,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见,深刻透彻地研究问题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解决问题、大胆试验,是邓小平理论生命的源泉

邓小平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在于找出普遍适用的公式,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他说:“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2]113我们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为解决实践问题而提出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进行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的过程”。[5]183邓小平理论在解决问题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之树常青的生命源泉。

1.解决问题的思想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也是我们解决实践问题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视问题而不否认和遮掩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科学地判断和正确地解决问题。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2]141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279可见,解放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2]143对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更是强调要实事求是地解决。他说:“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有的问题不能够一下子解决,……。但是要尽快实事求是地解决,干脆利落地解决,不要拖泥带水。”[2]147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为人们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打开了思维,拓宽了视域,是我们今天解决实践问题可供借鉴的重要经验之一。

2.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时,邓小平非常重视走群众路线,他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2]152邓小平还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2]368邓小平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牢记和遵循的原则。

3.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大胆试验,摸索前进。大胆试验、摸索前进,是邓小平提出的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质。

有问题就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解决了,社会就会朝前发展。邓小平说:“解决问题要有一点办法。”[2]7并且强调:“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2]119他还指出:“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4]50

邓小平采取的新办法,一是大胆试验。邓小平认为:“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更谈不上解决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以他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4]372他认为:“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372二是摸索前进。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4]258-259他认为:“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4]174

邓小平的“摸索”和“实验”的理论并不是盲目的冒进,它要求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及时总结经验,这是避免在实验和摸索中犯大错误的保证。邓小平说:“我们走的路还会有曲折,错误也是难免的,但我们力求及时总结经验,不要犯大的错误。”[4]256第二,不搞争论,这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原则。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4]374第三,坚持“三个有利于”,这是检验“试验”成果的判断标准。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摸索”和“实验”的结果最终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

问题意识始终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逻辑轨道,在问题中催生出来的理论,在分析和研究问题中产生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人、任何理论都是通过不断地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问题意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5]曾长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闫生金]

A 849

A

1002-7408(2010)09-0057-03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青年教师研究项目(A 08)。

朱红英(1974-),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湖南中医药大学讲师,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曾长秋(1950-),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解决问题建设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邓小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
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前沿问题的研究——评高屹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