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雁春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6)
理论与方法探索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侯雁春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6)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为相关部门制订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不严重,但是在低成就感的倦怠维度上要高于去个性化,情绪衰竭程度最低。
高校;体育教师;倦怠;压力;感知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学校和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改革意味着心理定势、工作方式等的变革,也意味着竞争方式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论哪种情况,教育的改革都是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我们往往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所面对的职业压力,由职业压力而引发的职业倦怠问题却很少关注。开展体育教师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借助网络检索,查阅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百余篇,以及体育报刊上发表的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笔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在阅读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和咨询走访专家的基础上,参照马氏通用量表,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最后确定了正式的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山西省普通高校中选取6所高校(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山西综合技术职业学院、山西交通技术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62份问卷,回收率81.0%,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88.9%。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内在一致性”的方式。一致性的检验主要是针对问卷答案的真实性进行的,检验结果为0.839,表明作答是真实可信的。
1.2.3 专家访谈法在对高校体育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笔者还走访了部分高校的相关专家,针对所列出的提纲,就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进行请教和探讨,并作了书面的记录和整理。
1.2.4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3.0和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对所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演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2.1.1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5级量表,运用5等级评分标准,理论中值为3,如果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各维度的平均数在1~3之间(包括3)之间,表明倦怠的程度不严重;在3~4(包括4)之间,表示倦怠程度比较严重;在4以上,表明倦怠的程度非常严重。表1为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并不严重,都在3以下。从倦怠三个维度的平均数来看,体育教师低成就感的倦怠程度相对突出,其次为去个性化,情绪衰竭程度最低,说明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中的主要表现为成就感低。
从不同统计学特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来看,只有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表2、表3)
表1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情况 (N=144)
2.2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自我感知的特征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倦怠压力源感知的观测变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配合最大变异法行正交转轴,得到6因子结构。(表4)
2.3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感知与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于山西省高校教师在自我感知压力源与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关系,我们从表5可以看出,整体上,二者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只有在“工作条件”与“去个性化”以及“工作条件”与“低成就感”两个关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教师的倦怠与教师自我感知的工作压力源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师倦怠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这些教师自身对压力的感知,成为倦怠最直接的压力来源。
3.1 结 论
3.1.1目前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倦怠整体情况不严重,但是在低成就感的倦怠维度上要高于去个性化,情绪衰竭程度最低。
表2 不同学校类型的高校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N=144)
表3 不同类别的高校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N=144)
表4 教师职业压力源及其原因
3.1.2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中,高校体育教师的倦怠在不同维度上都有差异,但是多数不呈显著性;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差异显著。
3.1.3深造机会带来的压力源感知是导致倦怠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倦怠的整体和三个维度上都表现最高,而从各相关因子的问题来看,高校教师对报酬带来的压力感知造成的职业倦怠均数最高,是造成社会认知压力源的主要原因,也是倦怠发生最主要的压力源感知。
3.1.4山西省高校教师在自我感知压力源与倦怠三个维度上大多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只有在“工作条件”与“去个性化”以及“工作条件”与“低成就感”两个关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1.5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中,高校体育教师对倦怠6项压力源的感知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在工作化境和学生管理方面对倦怠压力源的感知差异显著,男性均高于女性;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深造机会方面对倦怠压力源的感知差异显著,呈现出职称越低,由于深造机会缺乏带来的倦怠程度越高;不同学校类型的体育教师在自我感知和社会认知方面对倦怠压力源的感知差异显著,本科院校的教师均高出专科院校的教师;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带来的倦怠压力源感知呈现显著差异,体育专业的教师要高于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学历和教龄的分析中,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3.2 建 议
3.2.1健全社会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2.2完善培养机制,保障教师的受教育权力。
表5 教师倦怠与工作压力源感知的相关分析
3.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提供绿色环境。
3.2.4根据倦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
3.2.5建立教师合理认知,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
[ 1 ] 王一敏.职业倦怠综合征[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2 ] 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7(1):82.
[ 3 ] 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1
[ 4 ] 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 M ].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 205.
[ 5 ] 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悉[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93.
[ 6 ] 李国红等.北京重点高校公体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86.
[ 7 ] 林小群等.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
[ 8 ] 郝名.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 D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 9 ] 张薇.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D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5.
[ 10 ] 安剑群.广东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8
G804.8
A
1674-151X(2010)01-082-03
投稿日期:2009-10-20
侯雁春(1969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