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际通婚:一个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
——桂林龙胜里排壮寨族际通婚的人类学考察

2010-10-23 02:31:38宋兴烈徐杰舜
关键词:族际民族

宋兴烈,徐杰舜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美国社会学家G.辛普森和J.英格尔在研究中把民族通婚率视为衡量美国各种族(民族)之间社会距离、群体间的认同强度、人口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密尔顿·戈登在《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一书中提出研究和度量民族融合的7个方面(或7个变量),其中族际通婚被视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1]437。诚然,婚姻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不只是单纯的两异性体的结合,其背后蕴含了一整套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社会组织。婚姻不仅是两性的结合,而且它还是文化的交流。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的一种,族际婚姻是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极其复杂的结合。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两个异性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隐含着这两个人所代表的各自民族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能够反映民族关系深层次的状况。中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文化各异,族际通婚的程度同时也能反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状况,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

一、田野点扫描

里排壮寨,又称里排屯或者里排组,隶属于广西龙胜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东经110°07′,北纬25°53′,海拔在250~310米之间,常年日平均气温在17°左右。地处龙胜到温泉旅游热线上的黄金地段,龙胜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距温泉2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里排壮寨是一个以石、侯两姓为主的12个姓氏,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的壮寨。现有2个村民小组,共48户,217人,其中主体民族壮族占98%。该寨子原先全是石氏壮族寨,其后才是石候等多姓氏集聚的壮寨。全屯共有耕地面积287亩,水田185亩。在2000年以前,这里仅靠种植水稻、红薯等农产品所得的微薄收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龙胜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里排也是如此。当地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和宜人的气候(龙胜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1℃,平均无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自2000年7月份以来,该组全面开展党建促旅游活动,以农村生产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开展以“改水、改电、改厨、该路、改厕”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村屯创建,逐步探索出一条“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该组群众的生产活动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2年该组荣获“市文明村屯”称号。该组有水果300亩,人均达1.5亩。种植的优质枇杷、杨梅、桃、李等12种名特优质水果也逐一挂果。房前屋后花果飘香,果实累累,四季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花果屯”。既可以春赏百花、秋实摘果,参观壮族的吊脚楼,还可以在泗水河中小舟漫游、潜水嬉戏,与民捕鱼;以此为优势,结合浓郁的壮家民族风情,里排推出了偿鲜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壮寨油茶、赏壮家歌舞、打陀螺、沙滩烧烤等内容的“农家乐”的生态旅游。这里的经济来源除了枇杷、杨梅、李子的种植,农家乐旅游,还有生猪、土鸡养殖,劳务输出等,人均年收入大约2400元,全屯沼气入户率达100%,家家户户均用上卫生厕所。饮用干净的自来水,木楼干净舒适,水泥路网连进家家户户。

二、里排壮寨族际通婚现状及其特点

在里排壮寨虽然壮族占总人口的98%,但是族际通婚率却非常高。正如当地村民侯光前所讲“我们这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两三个民族,只有一个民族的家庭很少哦,只有几户人家”。 通婚的民族有来至本县、本市、本省,甚至还有来至外省的。目前,这种“多民族”家庭在里排壮寨比比皆是。

案例一:壮苗瑶组合的石崇香家。居于寨子半山腰的石崇香家是一个拥有壮苗瑶的“多民族家庭”。石崇香的母亲是“民族大团结”(注:当地人们口中的民族大团结时间应该是在解放以后)以后从马堤来的瑶族,而她的老公又是从三舍来上门的苗族,现在一家人其乐融融。

案例二:壮瑶汉组合的侯祥恒家。侯祥恒有两个女儿:侯春艳和侯春菊,在前两年全部成家,现在都住在里排。大女儿侯春艳的老公候博是马堤乡龙宫水的瑶族人。二女儿侯春菊的老公唐柏勇是来自于湖南永州的汉族人。她们姐妹俩的婚姻都是自由恋爱,父母都支持她们的选择,现在一家人相处得非常和谐。

案例三:壮汉瑶组合的侯光来家。侯光来,1986年出生,他的爱人宗必珍1987年出生,广东农传汉族人。他们俩在广东打工时在同一个部门,时间久了就产生了感情。当时,他们的爱情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而遭到父母的反对。但他们排除所有阻力最终走到一起,现在一家人儿女满堂,其乐无穷。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一个家有两三个民族的成员不足为奇,经过笔者的入户调查,现列表统计如下:

表一:里排壮寨的族际通婚情况统计(单位:对)

通过上表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当地的族际通婚出现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壮族与汉族和瑶族的通婚比例比较大,这与里排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首先,里排与马堤乡相隔不远,而马堤乡世居的民族以瑶族为主,以前这里很多姑娘嫁到马堤,从而带动里排和马堤广泛的婚姻关系。其次,以前里排属于马堤乡管,所以大家的交往比较频繁、彼此非常了解。最后,里排与湖南相隔不远,湖南以汉族为主,在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有很多子女,因此有的被迫到外地上门,或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小伙子把外面的汉族姑娘带回了里排。

第二,整个里排48户人家中,有40对夫妇是不同族结婚。在所有的族际婚中,入赘婚共有13对,占总户数的27.08%, 由此可见,入赘婚在当地的婚姻形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当然这与当地的习俗有关,据石治先老人讲,里排的老祖先是在明朝中期时从河池南丹庆远府迁移过来的,到如今已经有25代人了。500多年以来,村里一直保存着古老的上门风俗。这与当地保存的古老“上门”习俗完全吻合。

像这样的族际通婚现象,在这里举不胜举,一个家庭有两三个民族实属正常现象,更有甚至一个家庭有五个民族,比如:候正荣家。侯正荣的老婆是马堤的苗族,“大儿子”是龙胜平等侗族到这里来上门的,大孙子娶的是黄洛瑶寨的瑶妹,二孙子在广东打工结识了湖南的汉族妹子,“十口之家,情融五个民族”,当然这样的五个民族家庭并不多见,正如村民所讲的那样:“村里一家人两三个民族的不少,但有五个民族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估计全县甚至全市都不多见。”

三、族际通婚对当地民族关系的影响

马戎教授在《民族社会学》中提出: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指标,认为民族间的通婚情况是测度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434,那么它对里排壮寨的民族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通过笔者深入的田野调查发现,族际通婚在语言、民族节日、饮食习惯等方面对当地的民族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随着族际通婚的大规模出现,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基本表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必然会遇到语言不同、沟通不畅的问题。在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界线十分明确,各民族大多倾向于族内通婚。例如,在候正荣的长辈们都是族内通婚,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比较少,彼此语言不通。据候正校讲:“像他这样年龄的人很多都不会讲‘普通话’——桂林话,他们的祖辈只会壮话,并且以前各民族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直到解放以后,这样的局面才有了明显的改变。”

里排壮寨的人们,无论属于哪个民族,都会一种共同的语言——桂柳话,桂柳话不仅成了民族间的通用语言,而且也是家庭成员内部交流的语言。这里的每个村民都会讲桂柳话,从外面来的人都能够听得懂,再加上这里的壮话也比较简单,只要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了,就会听懂他们讲的是什么意思。到这里的上门郎或者嫁到这里来的姑娘现在有很多都会讲壮话,王成建告诉笔者他现在已经能够讲70%左右的壮话,很多上门郎都能听懂他们的壮话,并且自己家里的两个媳妇都能听得懂壮话,也能用桂柳话进行沟通,这样语言沟通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从湖南到这里来的上门郎王显粗也对笔者讲:“才来的时候(对于壮话)听不懂,现在会懂一点,能讲一些,能听得懂。就是说讲不完,听得懂的多,能听懂百分之六七十。平常的时候她们都教我,日常生活方面的我差不多都会了。”一般来说,族际通婚家庭的文化氛围比较活跃,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族际婚所生育的子女一般都会说两种语言,这无疑对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多民族聚居的里排壮寨虽然以壮话为主要生活用语,但是随着族际通婚日益普遍化,当地语言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家庭有说瑶话的、有说壮语的、有说侗言或者苗话的,虽然对异民族的语言不精通,甚至一点都不会讲,但是能够听懂,能够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多民族语言的融合与交流,不但有利于多民族家庭成员之间的增进感情,更有利于拉近民族间的距离,消除民族间的隔阂,有利于多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其次,从民族节日来看,每个民族都有非常多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族际间的通婚不仅使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且也促使异民族的民众参与到本民族的文化节日中来。人们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这对于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发扬多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像侯日孟这样一个五民族的大家庭,民族不同,节日各异。平时,他们基本上按照壮族的习惯和方式去生活,年年都过“三月三”、“七月半”和农历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果遇上其他民族的重要节日,家庭成员中需要回娘家出席的,他们都会理解和支持,还会为她准备好回家的礼物。比如:大媳妇所在的瑶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会举行盛大的“晒衣节”,这一天对她们来说就像过年一样。侯日孟就会带着一家人,拿上丰厚的礼品到儿媳的寨子去,跟亲家一起庆祝节日。苗族过“半月节”的时候,儿媳的娘家人也会赶过来一起庆祝。“当然其他民族的很多节日我们这里的人都会去参加,不论是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还是四通八达的现在。比如:每年的四月初八四里八乡的人都会到马堤乡去赶会(所谓赶会也就是去赶圩,去交易商品,同时欣赏山歌),马堤乡有很多人是瑶族,我们去那里看他们唱山歌,现在的山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多是年轻人唱(因为唱山歌是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结了婚的人去唱山歌会被人笑话的),最近几年很多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多是一些老年人在那里唱,也有很多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到了这一天专程从外面赶回来参与,所以偶尔也可以看见一些年轻人唱。在会场上可以遇上很多朋友,同时很多青年男女也可以找到自己心意的对象。这一天还是蛮多的人。到了六月六的时候我们又会赶到江底去参加会期,只要有会期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赶去参与。”

共渡民族传统佳节是里排人增进家庭感情交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手段。族际通婚使得不同民族的人们感受了不同民族节日的风情,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多民族地区节日各异,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处理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文化的共享,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因此,能够深层次的促进民族的和谐发展。

最后,族际通婚当然会影响到当地的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风俗习惯呈多样化。侯日孟说,不同的民族,在饮食方面也各不相同。比如二媳妇是湖南的汉族人,她刚嫁过来的时候很不适应壮寨的生活。这里喜欢早上喝油茶,而她却喜欢吃米饭或者面条。每次做早饭的时候,都会为她另外准备一份米粉或者面条给她吃。当然,儿媳妇也十分体谅婆婆的良苦用心,再加上自己的适应能力很强,于是,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她慢慢地也就学会喝这里的油茶了。

可见, 族际通婚促进了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沟通了民族心理、增强了民族团结, 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正如戈登所提出的那样,族际通婚是研究和度量民族融合的七个变量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能够反映民族关系深层次的问题。族际婚姻把不同民族的姻缘、血缘都连接起来,还有什么民族隔阂不可以消除,还有什么民族矛盾不可以化解[2]?族际通婚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族团结的“晴雨表”,族际间的通婚率越大证明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越多、民族间的认知程度越深、民族间的感情基础越牢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民族对话和互动的历史。民族之间的碰撞、互动必将生成结构性的族际关系,族际关系处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地区的稳定,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各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各民族开放程度的提高,如何消除民族间的矛盾和隔阂,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对话,营造和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民族和谐,国家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族际通婚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族际民族
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和社会效应
——基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实证发现
我们的民族
国内族际交往研究:回顾与前瞻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心理学报(2019年11期)2019-11-18 07:04:40
民族之花
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 10:20:58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民族之歌
民族音乐(2017年3期)2017-08-17 09: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