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站建设的探索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10-23 03:22:06彭银年裴智民
职教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顶岗工作站实习生

□彭银年 裴智民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站建设的探索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彭银年 裴智民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工作站模式,全面覆盖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实现教学环节有效衔接。该模式呈现三个层次递进:建设内容的“实”、建设模式的“新”、建设机制的“活”。它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顶岗实习的几个问题,还大大提高了高职院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的效率,为高职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工作站;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

如何贯彻教育部16号关于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文件精神?如何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就业?2008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设立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如图1),开展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

图1

一、工作站模式,为新时期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校企合作工作站是高职院校设在实习生、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就业区域内,负责企业联系、岗位落实、学生教育及管理、预就业和校企合作等工作的常设机构。一般由一人专门负责管理,几名专职指导教师(各系轮派)进驻工作站,既能到企业锻炼,又能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

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是第一位的,也是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始动机。企业既能全面掌握所引进人才(高职生)的“底细”,又能作为未来产品更新技术的人才储备基础,他们乐此不疲。校企合作工作站为企业提供了新进人员的“售后服务”,减轻了企业使用实习生的风险,也降低了用工成本。况且,校企合作工作站定期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企业忠诚思想的灌输,无疑会起到协助管理的作用,它能产生“隐性利润”,是一笔宝贵财富。这也是一些企业愿意向学校“示好”、并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动因[1]。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势在必趋。

二、工作站模式,是实现教学环节有效衔接的最佳选择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放羊式”管理,个别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在校外“无人管”状态中消极颓废[2]。这就直接导致顶岗实习教育功能的效率下降,甚至遭到社会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质疑”。

在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中,建设工作站,承担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党团建设、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指导教师下企业“锻炼”、借助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反馈、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等。简言之,工作站,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大范围的覆盖,实现教学环节校内与校外的有效衔接。

三、创新完善工作站模式的路径构思

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建设目标应呈现三个层次递进:建设内容的“实”、建设模式的“新”、建设机制的“活”。

(一)建设内容是否“实”,关系到能否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的任务

工作站建设要注意全面性。要注重当前的显性具体工作目标和创新模式,更要兼顾工作站试验成果的可持续性和推广性[3]。也就是说,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具体做好实习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其中包括:

1.实习生教育。如安全生产规范、诚实守信、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创业教育等,都需要工作站专职指导教师在实地走访、电话、短信和QQ聊天等显性、具体方式中去身体力行。

2.实习生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实习月志的提交批阅、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答辩)考核、实习总结(报告)与实习成绩的评定等,需要工作站去敦促、检查来完成;另一方面,实习生信息化管理、党团组织管理,实习生与企业之间相关的矛盾、纠纷、心理障碍、乃至少数人身伤害事故、工伤保险理赔等,都需要工作站专职指导教师去协调、沟通、解决。

这些具体工作,经过一定的积累,虽然可以探寻其规律性,用来指导后期工作,但不可“复制”、“替代”。

(二)建设模式是否“新”,关系到能否提高下一届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的效率

一旦工作站着力于对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工作经验的提炼和理论升华后,它谋求的不仅是当前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个体效能,还要作为一种“标准”和“示范”,结合自身的实际并适度前瞻,打造自身特色,创造新鲜经验,发挥其辐射功能,为周边的同类高职院校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供参考,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3]。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根据学院“就业导向,使每个学生成才;持续改进,让一切客户满意”办学质量方针,初步确立了“一切为了实习生”的顶岗实习管理理念,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校企合作工作站,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制度(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并借助自行研发的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总结了比较系统的顶岗实习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简言之,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模式是:“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

(三)建设机制是否“活”,关系到能否将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及邻近省市设置八个校企合作工作站,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很大,学院谋求的,不仅仅是基于工作站模式改革经验或成功经验实现机制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是着力于经验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移植性,进而将工作站模式的潜力激“活”,实现在较大范围的经验传播与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院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四、工作站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的效率,而且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一)工作站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顶岗实习的三个问题:实习岗位的落实、实习管理的盲区、实习评价的实效性

工作站的专职指导教师,在长期与实习单位交流的过程中,收集整理了不少实习岗位信息,对企业的岗位需求比较清楚。顶岗实习之前,工作站即可联系企业,一段时间内相应的实习生就能很快按照计划进入实习区域,较好地落实了顶岗实习岗位。

工作站的专职指导教师常年累月地在辖区内有计划的来回实地“巡查”,从工厂到食堂、宿舍,并借助网络留言、短信、电话和QQ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实习生所思所想,并与企业人事、生产、总务等部门沟通协调,成为企业和实习生教育与管理的“共同体”。校企双方各司其职:校方出于教育、教学的要求,始终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则必须给予实习生以“职业人”对待,赋予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职责、待遇和管理约束[4]。

校企合作工作站通过运行顶岗实习管理网络系统和实地走访,敦促学生实习月志、毕业设计的提交和完成,比较全面地了解实习生的状况,实现了有效地过程控制,为有效、真实地评定实习成绩积累了资料。

(二)工作站模式为专职指导教师赴企业锻炼架设了桥梁,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便利

曾有一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学者说过,从企业来到高职院校当老师的工程师,“前三年还能动手做一做,中三年还能现场比划比划,后三年就只能纸上谈兵了”。工作站里拥有众多的企业资源,可以选择一些实习生集中的规模企业,通过协商,派驻相关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他们一是对顶岗实习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二是带着个人业务提升的目标和任务,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耳濡目染中让理论与“轮轴”俱进。

工作站作为一个载体和基地,可以为专职指导教师的到来提供场所和政策咨询的服务。为保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专职教师有序、促进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轮训流动机制应与工作站的建设步调一致。

(三)工作站模式,将切实推进校企生三方共赢

过去,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接纳了多少实习生。如今,学院将实习生通过工作站送往企业,赢得了真实的教学环境,节约了教育管理成本[5],而企业直接赢得了“廉价”劳动力,还能够免除对部分实习生“多事”的无奈,而其中受惠最大的莫过于学生。

企业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在其他方面与学院进行合作,如人员培训、科研攻关、产品开发等。校企合作工作站通过专职指导教师的走访、调研,能够与企业进行互动,在传递信息方面最为准确、及时。企业如果有了深度合作的潜意识,就必然到学院考察调研,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这样,校企合作工作站就成为校企合作的“窗口”和“桥头堡”,充当校企信息贯通的桥梁,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会开始,从而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和教学的改革[6],学生也会因此受益终生。

(四)工作站模式,能密切校友关系,培育校友情怀

校友关系也是一种资源。在美国大多数高校看来,大学对学生的责任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更包括学生离校后漫长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如果平时不注意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不注意善待他们,那么就有可能产生隔阂,关系变得疏远。这对于未来长远的战略利益,诸如学院形象、校友捐赠、校友企业与母校的合作、回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建立,就像一座桥梁,缩短时空距离,使学校和校友长期保持密切关系。

[1]邓全明.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08)(上):54-56.

[2]柳和玲.顶岗实习教学创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9(23):54-57.

[3]齐兰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9(24):16-19,34.

[4]黄芳.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初步探索[J].职教论坛,2009(10)(下):44-47.

[5]邓志军.论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制约因素及基本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

[6]裴智民.“2+1”工学结合工作站管理顶岗实习“1”的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244-246.

彭银年(1968-),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裴智民(1971-),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校企合作昆山工作站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年度)《基于“工作站”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D2009112),课题主持人:曹根基。

G71

A

1001-7518(2010)12-0073-03

责任编辑 吴学仕

猜你喜欢
顶岗工作站实习生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电脑报(2020年32期)2020-09-06 13:55:22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移动式CIP及SIP工作站(可记录型)
机电信息(2014年23期)2014-02-27 15:53:31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最牛实习生
探索财富(2013年11期)2013-12-27 06: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