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驹
( 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812)
正确的矿产资源战略,是科学的矿产资源规划的灵魂。在这篇文章里,没有系统全面阐述本文作者对中国矿产资源战略的主张,这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是讨论制定矿产资源战略的方法问题,是想为从事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和制定的人们提供一件理论武器。文中多处涉及到中国矿产资源战略的一些具体内容,自然不可能没有观点,但本文作者并不打算现在就坚持这些具体观点,这倒不是因为这些观点存在争议,而是因为,这只是为了讨论方法问题而举的实例。本文作者希望讨论的主题是方法问题,并希望能在这一方面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换句话说,无论本文阐述的方法能够进一步发展完善,还是被彻底推翻而另辟蹊径,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方法来都是好事。按照科学方法制定的矿产资源战略,其具体结论如何,自然无法预料,也无须去预料,但本文作者相信,那会是一系列难以轻易推翻的结论,从而会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科学制定发挥有力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要生存并取得发展,需要开发利用多种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只是其中之一。要认识矿产资源在自然资源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异同,需要对自然资源大系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所有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存在形态和人类开发利用的直接目的,可分为空间资源、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三类,见表1。
表1 自然资源分类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只有物质资源才有数量耗减,其消耗后的补偿问题才最为重要。
第二,一般矿产资源(地热除外),无论其矿产品是用作能源还是物质原料,从资源学角度看,都应属于物质资源。
要把“能量”和“能(量资)源”区别开。将两者混为一谈,是许多人观念中和许多文章中习以为常的逻辑错误.英文的“energy industry”,译为中文时画蛇添足地增加了一个“源”字,成了“能源产业”,可能是这一错误的起源。
第三,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只在物质资源范围内有意义。对于在开发利用中不发生数量耗减的空间资源,对于在开发利用中可视同无消耗的自然能量资源,都无所谓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第四,矿产资源是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其消耗和补偿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最大。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的物理学意义可定义为“输出能量和信息,使劳动对象(物质或能量)按人类意图改变性质或存在形态,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效用)”。对这一点的理解,可参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蜜蜂筑巢和木匠造屋的比喻。
信息是人类本身的知识性产品,物质和能量则只能从自然界取得。人类社会要生存下去(且不说还要发展),就得不断地从自然界取得新的物质和能量。
在生产和生活消费中,物质消耗遵循物质不灭定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工业“三废”和消费废弃物部分地转化为原材料。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从理论上说,自然物质消耗是有可能递减的。
能量消耗遵循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过程不可逆。消耗的能量,无论是做了有效功的还是无效能耗,都不可能再转化为有效能量,否则,“永动机”早就问世了。因此,能量消耗不可能递减。从全局说,能(量资)源比物质资源重要。
1)第一产业:从自然界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分三组。
(1) 直接采取自然物质——矿业、采水供水业。
(2)间接采取自然物质——农林牧渔业。
(3)采取自然能量——太阳能利用;水力、风力发电;地热开发。
2)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质和能量进行加工改造的产业,分两类。
(1)物质改造产业——制造业、建筑业。
(2)能量转换产业:
①改变能量存在形态——火电业、核电业
②改变能源物质性质——炼油业、炼焦业、煤气生产业。
3)第三产业:投入物质和能量,产出非物质产品的产业。
从图1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对矿产资源特别是(化石)矿物能源依赖程度过高,不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利于向低碳经济转变.
第二,矿物能源同非矿物能源之间,存在着互相可替代性。
第三,(化石)能源矿产品的技术用途,不一定是用作能源,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作物质原料的,这一部分不应当笼统地计入“能耗”,而应当视为“物耗”。
由图2可知:
第一,用于移动设施(汽车、轮船、飞机)消费的矿物能源及其加工产品,很难用非矿物能源替代;而用于固定设施消费的能量,则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非矿物能源。
第二,固定设施的能量消费,必须直接利用矿物能源产品的,主要是冶金工业中使用的还原剂,所占比重并不大。
从图3看,中国的石油消费总量中,不应计入“能耗”而应计为“物耗”的份额高达30%。如果简单地就此认定,说中国过去的“石油能源”消费统计数字以及各方面专家对未来的预测数据有30%的水分,自然不妥,不过把具体消费去向理清楚总是应该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确实有资源高消耗的问题,但也应“耗”得明白。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有别。充分考虑这一区别,作各国能源效率对比才能有更充分的说服力。
1)基础研究要求:
(1)在供给方面,要查清总资源量——自然能源、能源矿产、生物能源,以确定能源矿产品在能量供给中的合理地位。
图3 中国石油消费结构示意
(2)在需求方面,要划分不同技术要求的需求,主要是准确测算必须使用化石能源物质特别是石油产品的需求——移动设施用能。
(3)在化石能源物质特别是石油的消费需求中,将能量需求和原材料需求(基础化工)加以区分。
2)能源开发利用方针:
(1)优先开发自然能量资源——风能、太阳能。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开发水能。
(2)在农业和林业发展基础上,开发生物能源。
(3)能源矿业要加强前期勘查,提高或至少不降低储采比,加强边际经济资源(特别是石油)开发利用研究,以保障产能稳定,并力争能有资源储备。
控制能源矿业的单纯数量扩张。
(4)提高电能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最大限度地用非矿物能源替代矿物能源。
(5)在实现非矿物能源比重大幅度提高、能源总供给和结构改善的前提下,逐步压缩能源矿业产能和产量。
开源: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低品级矿石和积存尾矿。
节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在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质再生资源化。
1)企业层次:企业自行消化工业“三废”。
2)工业园区层次:建立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使上游产业的排放物质进入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
3)社会层次:在全社会建立废弃物质(包括生产废弃物和消费废弃物)回收、交易、再生资源化生产的市场链条。
资源主管部门和资源经济研究单位,要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社会层次上。
1)前期选择——第一是铁,其次是铜、铝。
2)新建指导性指标——矿石消费量/金属产量。美国钢铁行业多年来这一指标已经低于1。
1)金属废弃物的来源及年稳定形成量。
2)回收产业现状及发展要求,交易市场建设。
3)材料工业生产工艺结构现状及调整预测。
地质结构的区域差别,远大于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别。由此决定了,矿产资源品种结构的区域差别,也远大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区域差别。
即便是领土大国和矿产资源大国,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矿产资源保证自己的全部生产活动。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矿产品国际贸易与合作的必要性要远高于其他资源性产品。
1)参与国际矿产品市场交易。
2)建立双边贸易协定——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充分发挥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作用。
3)引导矿业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坚持与东道国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利于东道国人民生活改善。
对中国来说,适宜三种形式并举。
国际矿产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是产品市场,期货交易合同同预付定金的订货合同无异;又是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市场,期货合约交易在形式上就是一种有价证券交易,在实质上则是收益权的交易。
中国既然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为了既能缓解矿产品供给不足,又要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参与国际矿产品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自然是要充分利用其产品市场一面的基本功能,而提防其虚拟经济市场一面的异常冲击。
1)立足国内,坚持矿产品消费以“内供”为主。“内供”水平,控制在“保障生存”与“实现充分发展”之间。避免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使投机者无法借此挟持中国。
2)建立重要矿产品和矿产资源的双重储备制度。
3)在正常情况下,要引导中国企业,谨守中国参与国际矿产品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不支持单纯的投机活动;与此同时,时时关注其虚拟经济市场的一面,在发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从国家层面采取综合应对措施。
4)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抑制和打击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