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明
【摘 要】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鉴于此,本文对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素养 策略
一、前言
语文这门学科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它在各种选拔考试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然而,近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语文教育出现畸形化。片面注重应试教育,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考试要考的内容上,而对其他的部分无暇顾及甚或从思想上根本就不想顾及,语文教学的重心也错误地被转移,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重在塑造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在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欣赏、审美能力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具有鉴赏能力。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
二、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策略
1、在讲授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讲授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分析解释说明和论證等方式,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行为方式。教师的讲解是传授知识、引导思维、提高认识、培养能力的最基本手段,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语音要清晰,音量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强,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效果。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红红的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天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横扫荒凉肃杀之气,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这段教学语言,给学生以巨大的情感震撼,学生通过这段教学讲解,对无名战士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存几根火柴和党证的崇高精神就有了形象理解,从而产生了崇高感,也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初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差,有时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失去了兴趣也就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其对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受到形象美的感染,同时达到缩短历史距离和消除语言隔阂的效果。如在《岳阳楼记》中,如果语文教师将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势,用课件直接表现出来。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再加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坦荡的胸怀,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再例如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剪辑作为导入,伴随着“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豪壮有力的歌声,学生进入了课堂情境,即烘托出浓重、热烈的课堂气氛,又为学生理解鲁提辖的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作了很好的铺垫。还可以在互动中创设情境,教师或学生运用一定身体动作或演示行为导入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直观性强,能够强烈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解《行道树》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组织学生用课本剧进行导入,通过演绎行道树的心理历程,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思和积极的思考,进入了情境。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而言,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发展,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提高
语文素养。例如笔者在讲授《钱塘江春行》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句,让学生感受诗人描写的初春西湖,对云脚、莺、树、燕、花、草等优美景物的描写细细揣摩,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含蓄之美。让学生不能仅仅将诗当成一个工具,应该更深入地挖掘诗文的内涵,同诗人共欢乐、共忧愁、共悲伤、共留恋、共呼吸。只有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理解他的感情,这样才能欣赏诗意所产生的无可名状的美。这些应是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并应不断追求的人文情怀。另外,语文课外阅读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注重积累,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创新,获得对自然、生活、人生的个性体验和有益启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阅读,给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上下五千年》、《张爱玲文集》、《呐喊》、《仿徨》、《老舍文集》、《梁实秋散文》、《冰心文集》令学生们痴迷;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令他们眼界开阔,心灵震撼;《列夫托尔斯泰传》、《居里夫人传》、《梅兰芳》等,让他们懂得奋斗的欢乐,人生的真谛。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不言而喻是“教文”,但其终目的是“育人”。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储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语文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杨彦利,语文教师基本技能,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王家伦,语文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