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菁
运用思维导图 转变英语学习方式
邹 菁
由于受到传统学习模式和应试教育主导地位的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风格总体偏向视觉型。具有丰富视觉刺激特点的思维导图恰好为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英语学习工具,帮助他们从目前单一、被动的学习中走出来,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意义学习、合作与对话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
思维导图;英语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意义学习;合作学习
进入21世纪,人们的教育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一些学者认为,学校应从教的场所向学的场所转变;教育的出发点也首先要回归到考虑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模式应朝着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意义学习和合作对话学习的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王初明(1992)、余心乐(1997)、雷沛华(2005)、高燕(2007)、陈莹(2007)、周保群(2007)、付本燕(2007)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涵盖了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的文理科学生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受到传统学习模式和应试教育主导地位的影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总体偏向于视觉型。笔者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使用文秋芳(1996a)学习风格类型测量表对170名学生进行测试。测量表将学习风格分为五种类型:听觉型、视觉型、听-动觉型、视-动觉型和综合型。测量数据表明43.5%的学生是视觉型,32.9%的学生是综合型,视-动型为18.8%;同样,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为视觉型。视觉型学习者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接受视觉刺激来学习,直观、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能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这部分学生偏爱默读,接受视觉指示效果好。具有丰富视觉刺激特点的思维导图符合了视觉型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倾向。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布赞根据人脑特征创设了一种新型的笔记方法,称为思维导图(图1),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以主题为主干,其他信息为分支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些关键的图形或关键字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最终,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树状结构。思维导图刚出现时运用于商业,现在已经逐渐扩展到教育领域。裴光钢(2007)、杨凌(2007)、白玥容(2008)、刘丽丽(2007)、陈敏(2005)、李军华(2007)、刘武(2008)、石向东(2001)对思维导图在语文、政治、英语、化学、生物、网络课程中的运用展开了研究,认为思维导图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材施教,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学习型班级组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思维导图是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是一种用图表来组织、阐述、表达知识的工具,所以它能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筛除杂乱信息,保留关键内容,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加速知识获得的过程;由于思维导图具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联想丰富的特点,它又是一个有力的助记工具,它将知识模块化,引导记忆系统层次地、分段地组织信息,改变了以往机械记忆效果差,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的弊端,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长期记忆,达到不易忘记,容易提取的效果;由于思维导图具有的发散性特征,能够激活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挖掘式的高级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通过合作对话进行学习,分享集体智慧,获得愉悦的认知体验。
学习方式又称学习风格,最早由美国学者郝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出。它通常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在被动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的是复制知识,学生只需要记忆“是什么”,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一种主动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如何做”。在英语学习中,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合理之处。我们所要做的是让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中走出来,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意义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过渡。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操作平台。
图1 思维导图
(一)运用思维导图,推进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为中心。束定芳(2004)把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成分归纳为三种:(1)态度。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2)能力。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3)环境。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充分的自主权,他们自行绘制、自由表达、自主调整思维过程,促进了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归因、学习策略这些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的发展。庞维国(2004)从纵向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思维导图的运用贴合了上述定义,使得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课堂向两端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在课前,学生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思维导图,保证他们在后面的学习和倾听阶段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在课中,思维导图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文字的理解程度,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交互,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习做出监控和评价,如果学生能按图索骥复述出学习的内容,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理解和吸收了学习内容,反之,则说明知识还有盲点。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让学生真正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做到自主学习。
(二)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合作与对话学习
传统的学习过程被简化为一个狭隘的知识接受过程,个人很难把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很难将他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事实上,学习不仅仅是个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及人的思维与文本知识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人正是在各层面的对话与合作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和经验。思维导图就能够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提供媒介,让思维接受碰撞,激发灵感,彼此分享新颖的观点,独特的思路,从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得自己的思维方式也能得到深层次的发展。个人编制的思维导图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智慧展开讨论。由于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探讨,将自己的思路与他人进行比较,能够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同伴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产生新的思路,绘制出更好的思维导图。不同小组的思维导图也能进行交流,进一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互。师生之间也离不开合作与对话,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作积极正面的引导,指导并回答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对存在的问题作个别化的指导,鼓励学生对其优化。思维导图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既获得了情感上的交流,同时也建构了思维与文本知识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三)运用思维导图,激发个性化学习
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意志调节,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将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展现自身的个性,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使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认知结构和对语言理解的不一样,每位学习者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所采用的切入点、策略、步骤乃至态度、情绪体验、坚持性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学习者绘制的思维导图,只要他能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到自圆其说,我们都应该鼓励。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他们从多角度来理解语言材料。但是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避免无限制和无益的发散。
(四)运用思维导图,实现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学习而言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邵瑞珍,1984)。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就对学生构成潜在意义,接着学生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其结果是,新知识被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了改造和重新组织。思维导图就能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学生先前的经验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基础,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并使之外化成为思考方式的图形框架,帮助学生认知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某一部分有实质性的联系并加以思考,从而重新认识问题,产生新的观点,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英语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往往造成知识孤立,既不能应用,也不能迁移,学生思维变得死板而不通畅,学习情绪低落,没有成就感。利用思维导图来学习或复习英语,能够将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是一本书的知识梳理并压缩成图形、关键词、连线,大大加速知识内化的过程,减轻记忆的负担,获得成就感。在这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认知、心理、逻辑、情感都协调统一起来,促进了学生自我的发展。
利用思维导图协助英语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最大限度挖掘和发展了个体的独特性,更好地做到了个性化学习;通过构建思维导图不仅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整合,使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还实现了师生之间真正的“教学相长”,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些方面的改变,最终会带来英语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对话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转变。
[1]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2).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裴光刚.思维导图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7(2).
[4]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理论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7]魏利霞,郭鸿雁.思维导图与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吴永军.再论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的意义[J].教育科学,2004(10).
[10]余文森.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11]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助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
[12]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H319.1
A
1673-1999(2010)08-0183-03
邹菁,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外语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
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