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的人性关怀

2010-10-19 05:34刘波刘鹏
关键词:典范本性亚里士多德

刘波,刘鹏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性关怀

刘波,刘鹏

阿奎那构想了“上帝”的“典范德性”和尘世的“人类德性”,前者是后者永不可超越的楷模,是人性向“善”的缘由和方向。人类以“中道德性”为原则,激起意志自由选择的功能,践行着“信”、“望”和“爱”三种“神学德性”修养,终极幸福的关怀就会在“完满德性”中实现。

托马斯·阿奎那;典范德性;人类德性;关怀

阿奎那沿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概念,“如果说西方哲学的实体论思维要求人们否定现实世界以追求一个更为本质更为真实的世界的话,如同基督教那样,那么中国哲学并不要求人们脱离现世的世俗生活,这种超越是一种内在的超越。”[1]基督教的“上帝”是绝对的“至善”,《圣经》编造了一段人类的起源史,强调 “上帝”是根据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人类的祖先,“上帝”的“善”是不可超越的。阿奎那在其论著中多次例举了这样一个生活常识:“For which reason we do not say that heat imparts heat,but that wh at is hot gives heat.”(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不能说是炎热分有了炎热,而是炙热了推动了炎热的产生。)[2]685正如现有一杯100℃的热水,我们不可能从当中分出一杯100℃的热水。同样,最高层次的“上帝”是人类无法与之媲美的,而只能以其为“典范”,因为从“至善”传导出的功能具有递减性。

一、典范德性(exemplar virtues)

阿奎那根据圣经中的告诫,说 “the exemplar virtues,which are divine. ”[3]473(属神的典范德性)他将“上帝”才具备的神性(divine)称为典范德性(exemplar virtues)或超德(supernatural virtues)。有人会问:难道万物的创造者就一定是“善”的吗?人类的“不完善”难道不可以是从更高的“恶”所分有的吗?这一问题点明了“善”与“恶”的关联性。阿奎那认为,恶一定是善的缺乏。万物的本体只有一个,即“至善”的“上帝”,他的美德来自于其自身的神性品质,形成于非自然条件下,是德性的最高层次,所以万事万物的德性都能以趋向和比照他为荣。

阿奎那从古希腊传统中归纳出了神人共有的四种最基本的“典范美德”,即审慎、节制、刚毅和正义。一方面,人类不可能在践行中超越“上帝”,那我们只好抱着惭愧和敬仰的内心去等待“上帝”的恩典与启示。“典范德性”有如悬日,随处都能找到神的光芒所投下的“影子”;审慎使人稳步向前,节制让人欲望有度,刚毅教人激情合理,正义给人和谐久安。虽然人类得到的只是那微弱的“光亮”,但足以使我们断定“典范德性”的余光确凿无疑就闪烁在我们身上。另一方面,从德性的层次上看,人类的美德不能从同一层次的德性产生,而是出自比它更高、高至人所不能达到的德性之颠,它自身就可以实现完满,是一种没有物欲的超自然之德;如果给超越万物的最高“典范德性”找个实体,阿奎那赞成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才是唯一能与之相配的,因为它离我们尘世越远,其“至善”的程度也就越高,那可望而不可即之物最具有想象力和威慑力。我们生活在尘世,“上帝”必定永存在远离尘世的天域或“天国”。显然,现世的人虽无法实证却能经理智推断其逻辑存在的事实。

二、人类德性(human virtues)

“人和一切其他生命实体的根本差别就在于理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智。人的生活是有理智的生活。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德性,关键在于他的欲望、情感等非理性部分是否能服从理智的律令。”[4]从人的构成上看,人由外在的肉体(body)和内在的灵魂(soul)两个部分组成。人类的灵魂(rational soul)是理智灵魂,他比其它动物的觉魂(sensitive soul)和植物的生魂(vegetative soul)要高贵得多。阿奎那在吸收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同时,并没有将人的理智灵魂推到可以脱离身体的高度,毕竟人也只是受造物,“上帝”赋予了我们成为万物之首的权利,但我们却无法超越他。“For it is clear that God made the first things in their perfect natural state,as their specis required.Now the soul,as a part of human nature,has its natural perfection only as united to the body.Therefore it would have been unfitting for the soul to be created without the body.”[2]869(不言而喻,上帝是根据原初万物的种类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状态来创造他们的。同时,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当中的灵魂,也是符合人的肉身实际的最佳自然组合。因此,没有躯体的存在,灵魂的创造将是不合适的。)自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以来,人的肉体在神学思想中往往是“恶”的始作俑者,他让人类可能卑鄙如禽兽。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对于这个“顽童”,进行德性教育和规范是必不可缺的,只有德性才让人能更出色地模仿完美的“至善”。

“人类德性”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理智德性(virtue of though)和道德德性(virtue of character)。理智德性是指人的智慧、理性及思辨能力。对于“月下世俗”的知识,可以像一门技能一般通过教育培养而获得;而道德德性却是一个人耳濡目染的慷慨与节制,它只能在具体的环境中习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既肯定了人的理性有学习“德性”的机会、自由和能力,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自然环境中坏的“道德”影响,虽有了理智道德,并朝着善的目标前进,结果还是可能“恶”行不断。

阿奎那对于人类德性的理解为:“Human virtue is a habit perfecting man for the purpose of acting well.Now in man there are but two principles of human actions,viz.,the intellect or reason and the appetite.”[3]444(因此,人类德性属于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完人的习性。与此同时,人类有两种行为原则,即理性的和欲望的方式。)阿奎那用“intellect or reason”替换了亚里士多德的“thought”,但它们都属于“理智德性”,他接着用“appetite or moral”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的“character”,同样,它们专指“道德德性”。 “thought和 character”是主体人的“思维”与“品性”,希腊人用“思辨”扬起认识自我的风帆,他们认为,“德性实际上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将传统习惯,即传统价值中的理念形成为自己内在的品格。 ”[5]“intellect or reason” (理智或理性)的外延比“thought”(思想)扩展了,前者既包括创造万物的“上帝”第一理性(the frist intellect),又涵盖了分有他的人之理性,后者仅指人的理智。同样,“appetite or moral”(欲望或道德品行)代表了“天国”和“尘世”的两种品性,神的“典范德性”创造并自始至终成为“人类德性”的楷模,他避免了人的终极目标向“善”的偏离,而“character”仅是为人之道。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人类德性观更突出了人的理性自律功能,即使当道德德性受习俗影响而可能偏失时,它也不刻意贬低其应有的功能。阿奎那的人类德性观则强调人的理智自律的有限性,为神学的永恒法规范成为人类的“典范”遥相照应。难能可贵的是,阿奎那对于激情与欲望给予了足够的关怀,它们在理智的指导范围内,有了意志的自由选择性。世俗的人只是上帝的肖像,他们既因理性而从生物界中独立出来,同时又生活在上帝的投影下。可见人格的完美就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之中,人类德性的成就也离不开神性的关注。

三、“中道”实现人性的关怀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61个问题、第5条中,运用“中道德性”原则讨论了“人类德性”向“典范德性”践行的途径与方式。归结如下图:

第一阶段,人的“political virtues”(政治德性)何以提升至“perfecting virtues”(完满中的德性)。

阿奎那给 “完满中的德性”下了个定义:“Thus,some are virtues of men who are on their way and tending towards the divine similitude,and these are on perfecting virtues.”[6]473(因此,完满中的德性是人所具有的德性,他时刻趋向并效法神性。)万物都有汇聚于“善”的本能,有如一块向上抛起的石块,不管其冲到多高,终会被动地回落。“政治德性”就是人的本性所然,它终究要去主动探究高于人的本性的存在。阿奎那对“政治德性”的定义为:“Since man by his nature is a political animal,these virtues,in so far as they are in him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his nature,are called political virtues.”[6]473(既然拥有其本性的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据此可以推断,人的内在的本性状况所表现的这些德性,就被称为政治德性。)阿奎那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将人的“政治德性”分成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和道德德性(moral virtue),道德德性是人的本性的实践,故也称实践德性。“托马斯承袭亚里士多德的四种基本德性的观点,提出实践德性的基本德目是审慎、公正、节制和刚毅。”[7]195人的“政治德性”的完善靠的就是不断效法“典范德性”的这四个德目,然而只有“上帝”才能将这些德目做到极致。而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他只能用“中道”的方式遵守“理智德性”的规则,最大化地实现人的本性功能。“Hence,both in the practical and in the speculative in-tellectual virtues,the mean consists in conformity with thi ngs.”[6]492(因此,在实践德性和思辨的理智德性当中,中道就在于与事物的一致性。)这些尘世的德性只能使人获得现世的最大幸福,终极幸福并不在此世。

第二阶段,“perfect virtues”(完满德性)是人类终极幸福的曙光。完满德性是人类向上帝祈福而恩典的,人类本性注定了其对“完满德性”的无助,可这一德性的附存指向了人的终极关怀,个体的人的光辉只因为他分有了神的这一德性。获得“完满德性”的方式称为神学知识,如何来完成这一知识的架构呢?“阿奎那继承奥古斯丁的观点,把信心、希望和仁慈列为神学三德。”[7]196要想使人类接近超自然本性的终点,就必须有与神性相通的功能。阿奎那借助了人的灵魂学说,在灵魂中有理性(intellect or reason)和欲望(appetite)两种机制,理性可以成为获取神性之光的一中接收器,它帮助人类趋向于终极的“end”或“God”。同时,阿奎那没有如老子所言的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及“绝巧弃利”,他看到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也把人的自由意志当做人的个人责任的承担缘由。你可以沿着神学德性的路线选择“善”的德性修养,实现人的最高价值和关怀。相反,一味地贪图尘世幸福的人,由于其意志的不坚定而必须承受永不完满的幸福感。所以,神学的事实和真理铸就了人类信仰(faith)的普遍存在,最终的那个“至善”是人类精神的寄托,人们用欲望(appetite)燃起满腔的激情(passion),虔诚地希望(hope)永福的来临。 仁慈(charity)既是被“上帝”关爱的幸福也是人的本性的升华。

人类的来源能解释成对上一辈的生命的传递吗?如果能,那么最初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生命从哪里获得?阿奎那点明由于现世的存在物相对于“第一因”的存在是如此的短暂与多变,“月下世俗”的一切生命物以及无生命物都不能从其类似物中给出其第一动力因,但他们在原初动力的始因推动下,有了一定的自由意志和推动力。人类自身最终难以摆脱消逝的厄运,对于生命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人的现实生活应该有一种“不完善”的现世幸福的追求,这一人类活动的发生,使得人生的短暂变得更充实和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人类以至善的“典范德性”为自身德性行为的规则,企望能在“信”、“望”和“爱”的执着中,被“第一因”推向更高的完满与幸福。

[1]谢江平.比较视野下的中西理想社会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

[2]A n t o nC.P e g i se d i t e d,B a s i cWr i t i n g so fS a i n tT h o m a s A q u i n a s,V o l.O n e-Ⅱ,R a n d o mH o u s e,I n c.1945.

[3]A n t o nC.P e g i se d i t e d,B a s i cWr i t i n g so fS a i n tT h o m a s A q u i n a s,V o l.T w o-Ⅰ,R a n d o mH o u s e,I n c.1945.

[4]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9,100.

[5]曹腾觉,吴瑾.论中西方德性及其成就[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5).

[6]A n t o nC.P e g i se d i t e d,B a s i cWr i t i n g so fS a i n tT h o m a s A q u i n a s,V o l.T w o-Ⅰ,R a n d o mH o u s e,I n c.1945.

[7]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B503.21

A

1673-1999(2010)08-0019-03

刘波(197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政法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伦理学研究;刘鹏(1981-),男,山东烟台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伦理学研究。

2009-11-08

猜你喜欢
典范本性亚里士多德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